居住环境关联健康影响调查研究
本文关键词: 居住环境 健康影响 调查问卷 四分图 SEM模型 实测调查 出处:《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住宅内度过,居住环境和居住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居住者生活品质,同时还可以提高居住者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本课题来源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室内健康环境表征参数及评价方法研究》,主要针对居住环境关联健康状况调查及健康影响评价模型构建等内容开展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健康住宅评价方法以及室内健康环境关联影响因素的文献调研,明确了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思路及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理论研究以及入户实测调查的研究方法,重点开展了问卷调查设计和实施方法、调查数据统计方法、健康影响关联影响评价模型以及主观健康感觉与实际物理环境印证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首先,在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开展了《中国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关联健康影响问卷调查》,有效调查家庭分布全国27个省份728户家庭;调查内容包括建筑及其周边环境、居住者生活习惯、室内环境、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特别是儿童健康状况,共涉及82个调查问题,调查结果为完善居住环境关联健康影响因素的凝练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同时开展了居住环境关联健康影响问卷调查方法的研究,重点针对问卷整体设计、问卷效度和信度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改善问卷调查的可靠性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健康人群分别与出现SBS状况人群和呼吸道疾病症状人群的不同因素频率分布差异,确立居住环境健康消极因素。并且,通过对居住环境和健康状况的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居住环境中的健康危害因素,特别是儿童健康危害健康。 其次,以关联健康影响模型构建为研究目的,开展了城乡居民对居住环境满意度和重要度的问卷调查。该调查以大连市某中学500户学生家庭为对象,从地域环境、住宅功能房间、健康状况三方面,重点调查了室外环境、交通出行方式、生活服务及医疗服务设施、居住者在不同住宅功能房间生活行为所包含的健康风险、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对满意度调查问卷数据建立满意度-重要度四分图模型,结合优势比分析结果,得到目前居住环境需要改善和关注的健康影响因素为社区医疗设施、声环境、运动设施、治安、密集程度和住户交流。 第三,通过对得到的居住环境影响因素的整理归类,确立居住环境健康评估模型的评估因素,建立了居住环境关联健康影响协方差(SEM)方程模型,由模型结果计算得到得到室内环境对身体健康权重为0.443,对精神健康的影响权重为0.224,社区自然环境对对室内环境的影响较大,二者关联度为0.87,社区自然环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权重为0.567,对精神健康的影响程度较大,影响权重为0.776,其中室外空气品质和绿地影响较为明显。 最后,对沈阳十户家庭进行居住环境实测调查,进行实测参数和居住者主观感觉之间的对比分析,发现居住者对热湿环境和光声环境的期望和满意度较规范值范围更广。并且,通过对功能房间实测参数和生活方式以及居住环境的对比分析发现,温湿度波动变化受建筑通风、室外温湿度变化、建筑朝向、面积以及居住人员活动的影响,厨房和卫生间的相对湿度分别受烹饪和淋浴等活动影响。窗户的面积,窗帘均会影响室内自然采光照度,CO2浓度受房间换气状况影响较大。
[Abstract]: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research on the 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residents . The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study on the health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the health impact assessment model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 the theory research and the study method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indoor health environment . The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questionnaire desig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 , the investigation data statistics method , the health impact assessment model , the subjective health feeling and the actual physical environment indication .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an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 First ,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at home and abroad ,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 ,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728 households in 27 provinces of China ' s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 Secondly ,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health risk ,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500 students in a middle school in Dalian , the author investigated the health risks ,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of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 the mode of travel , the living service and the medical service facilities in a middle school in Dalian . The health risk ,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the residents in different residential functions were investigated . Thirdly , through the collation of the factors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 the evaluation factors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health assessment model are established , the influence weight of the environment on mental health is 0.443 , the influence weight of the community natural environment on the indoor environment is 0.47s ,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the community natural environment on the health is 0.567 , the influence weight of the community natural environment on the physical health is 0.776 , and the outdoor air quality and the green land influence are more obvious . In the end ,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easured parameters and subjective feeling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s carried out for ten households living in Shenyang , and it is found that the change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s influenced by the activities of building ventilation , outdoo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 building orientation , area and living person ' s activities . The area and the curtain of the window affect the indoor natural lighting intensity , and the CO2 concentration is affected by the ventilation condition of the room .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126;TU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峰文;人类未来的居住环境[J];解放军健康;2000年02期
2 邰启生;居住环境与居民健康(下)[J];健康;2002年05期
3 杨翠珑;居住环境中的绿色理念——广东碧桂园凤凰城的绿色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3年04期
4 马健;吕东军;;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卫敏;;西藏林芝珞巴族居住环境与生态适应性分析[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年02期
6 星辰;居者有其屋 勿忘保健康——居住环境与健康[J];家具与环境;1997年06期
7 齐素军;居住环境与人体健康[J];天津科技;2000年05期
8 建态;买房重在买环境[J];山西建筑;2002年01期
9 徐强;;重提环保[J];搏;2007年07期
10 李嫣;;北京老年人室外居住环境行为需求调研分析[J];创意设计源;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俊峰;张书霞;;和谐社会居住环境应先行[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2 陈鹏宇;邱晓雷;;浅析现代居住环境发展趋势[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7卷)[C];2007年
3 梁文娟;;试论淄博市老城区居住环境综合整治[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庄洁琼;;西安城市老社区居住环境适老性研究——以红专南路、长延堡东仪及新园社区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居住区规划与房地产)[C];2013年
5 黄超辉;;关于居住环境问题的探讨[A];2007湖南省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7年
6 王江萍;;为持久的未来而设计——创造适合老龄人生活的居住环境[A];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2000-2001年卷)[C];2002年
7 狄春燕;尹卫红;包红梅;;宜居北京居住环境人文舒适性评价与建设[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9[C];2009年
8 于慧丽;;空中花园,构筑屋顶的绿色魅力[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9 刘海涛;刘亮;;城市色彩与居住环境的营造——结合曲阜城市特色谈起[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张文忠;;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A];2006中国科协年会9.2分会场——人居环境与宜居城市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李峰;我市农牧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N];赤峰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高媛媛;改善居住环境让幸福来敲门[N];宿迁日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昆宝军;给居住环境添一片绿[N];大众科技报;2001年
4 刘志明;居住环境大变样 彰显和谐邻里情[N];哈尔滨日报;2010年
5 钢城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李传健;试论居住环境人文品质的营造原则[N];莱芜日报;2011年
6 吕文波 谢炳波;山东莱西:“环卫自治”改善居住环境[N];中国建设报;2013年
7 贾景海 刘庆涛;晋州市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N];石家庄日报;2006年
8 ;开发区:优化老小区居住环境[N];扬州日报;2008年
9 通讯员 蔡双琪;青浦获改善居住环境国际大奖[N];解放日报;2008年
10 记者 黎晓艳邋实习生 胡笳;城建重在改善百姓居住环境[N];黄石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慧;智能居住环境学习和控制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敏;居住环境中的生态与形态[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2 梁宇鸣;交通设施对居住环境的不利影响及设计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3 陈文君;宜居北京居住环境健康性空间分析及其对策建议[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梁春杭;城乡统筹下农村居住环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5 粟敏;湖南传统居住环境的生态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苗苗;江淮地区居住环境的地域特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7 王静;居住环境的“再生”[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8 陈炳志;城市老年人居住环境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9 吴双;在宅养老模式下老年住区居住环境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10 周青青;城市化进程下居住环境的可持续设计[D];西南林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596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459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