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上海市苏州河滨水步道空间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4 15:07

  本文关键词: 滨水步道 空间界面 景观 质量评价 苏州河 上海 出处:《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滨水步道是城市滨水公共空间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了景观视觉展示、游憩空间体验和生态环境塑造等重要功能,是水陆游憩空间的过渡带。国外对于滨水步道的研究较为成熟,分别从滨水步道的空间规划设计、节点设计、道路组织、游憩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的阐述,,而国内对于滨水步道空间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苏州河作为上海的母亲河,其两岸一度由于河水污染等问题呈衰败态势,近年来上海市政府持续加大对苏州河的污染治理和景观改造,其两岸恢复了一定的发展活力,滨河景观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特别是苏州河两岸滨水步道的建设,为市民提供了亲水赏水的机会。但是目前苏州河滨水步道存在着连通度不高、部分区段亲水性不足、游憩配套设施缺乏等问题导致河岸休闲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而关于苏州河研究较多是从滨水景观、生态恢复、植物种植设计、河岸带结构的演变、沿线产业格局变迁等进行研究,对于滨水步道空间的研究尚未涉及。 本文选取滨水步道为研究切入点,对苏州河两岸滨水步道空间进行调查与研究,旨在完善国内滨水步道空间研究的理论体系,为滨水步道空间规划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同时满足苏州河滨水步道空间功能与景观进一步合理化和完善化的迫切需要。 本文在界定城市滨水步道空间相关概念、综述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①依据社会学调查的理论与方法,实地调研苏州河滨水步道个体特征及连通度、滨水步道空间内部构成要素及界面要素,并应用归纳总结法从亲水性的角度对滨水步道空间界面的组合模式进行系统分析;②结合城市用地性质及环境特征将滨水步道分为公园型滨水步道、住区型滨水步道、城市道路型滨水步道及单位型滨水步道4大类,并分析了各类滨水步道空间的现状特征;③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等数理方法构建了滨水步道空间质量的评价体系,建立滨水步道空间评价模型,评价分析了苏州河两岸不同类型、不同区段的滨水步道空间质量等级;④总结分析苏州河滨水步道空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研究结果显示:①苏州河滨水步道宽度以1.5-4m为主,线型以直线型及曲线型为代表,铺装则广泛采用石材及地砖;②苏州河南北两岸的步道连通度均未达到理想水平,分别为70.60%、62.12%;③苏州河滨水步道空间界面要素主要包括水、植物、道路、墙体、建筑等,不同的要素组合方式形成了“见水”及“不见水”两种空间界面模式,其中“水+植物”、“植物+植物”的见水型空间界面模式是苏州河两岸最主要的模式,分别为37%、25%;④苏州河滨水步道空间综合质量等级为Ⅲ级(一般),各区段质量参差不齐,其中Ⅰ级有11段,占22.92%,包括苏州河梦清园主题公园、西康路—宝成桥(北岸)、半岛花园、仓751等;Ⅱ级有18段,占37.5%,包括长风1号滨水绿地,乌镇路—新闸路(南岸)、上海苏堤春晓名苑、E仓创意等;Ⅲ级有12段,占25%,包括上海水上公安局码头、恒丰路—普济路(北岸),华苑住宅小区、海烟物流;Ⅳ级有4段,占8.33%,包括江宁路—光新路(北岸)、浙江路—西藏路(北岸);Ⅴ级有3段,占6.25%,为河南南路—西藏路(南岸)、凯旋路—苏州河DOHO(南岸)、福建路—浙江路(北岸);⑤不同类型的滨水步道空间质量等级也有所差异,其中,公园型滨水步道、住区型滨水步道为Ⅱ级,单位型滨水步道接近Ⅱ级,城市道路型滨水步道质量等级为Ⅲ级;⑥针对苏州河两岸滨水步道空间的存在的问题、参照黄浦江两岸滨江公共环境建设标准,从美感度、生态性及游憩度三个方面对滨水步道空间设计提出优化建议,为苏州河及同类型滨水步道空间的规划设计给予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首先基于社会学调查理论,通过田野调查法获取第一手调查资料;其次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构建了滨水步道空间评价模型,从滨水步道美感度、生态性和游憩度三大方面建立了指标体系,该评价模型经过一定的调整和修正,可用于同类城市滨水步道空间的评价;最后为苏州河滨水步道空间功能与景观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优化建议。 鉴于本文调研季节主要集中在秋冬两季,植物景观的数据采集尚不全面,同时调研时间均为白天,未涉及滨水步道夜间景观,这在一定程度上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全面性与客观性;其次,本文侧重于滨水步道实体空间的研究,未对滨水步道的使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未涉及的相关问题有待今后作进一步的研究。
[Abstract]:The waterfro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rban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 which carries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landscape visual display , recreational space experienc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haping . The research on the waterfront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 The study of the Suzhou Creek is not effective . However , the research on Suzhou Creek has not been involved in the study of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 ecological restoration , plant planting design , the evolution of the river bank structure ,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pattern along the line , etc . In this paper , the paper selects the waterfront course as the research entry point , investigates and studies the waterfront space of the two sides of the Suzhou River , and aims at improving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domestic waterfront space research ,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spati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waterfront , and simultaneously meeting the urgent need of further rationalization and perfection of the space function and landscape of the Suzhou Creek Watercourse . Based on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sociological investigation ,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 and communication degree , the internal components and interface elements of the waterfront , and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quality of the waterfront . The results show that : 鈶

本文编号:14603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4603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b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