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谱形影响的地震动强度指标研究进展
本文关键词: 基于性能地震工程 非线性地震反应 增量动力分析 地震动谱形 强度指标 出处:《工程力学》2015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合理地选择与调整地震动记录是影响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文首先选择15条地震动记录作为输入,以基本周期T1对应的谱加速度Sa(T1)作为地震动强度指标来调整原始地震动记录,对一榀六层三跨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结构进行了增量动力分析,分析了结构线性和非线性地震响应指标如最大层间位移角与不同周期处谱加速度值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周期处谱加速度值与结构地震响应的相关性不同,且相关程度与结构是否进入非线性和进入非线性的程度有关。这一结果表明,由于高阶振型的影响或进入非线性阶段的周期延长效应,仅按单一强度指标如Sa(T1)调整地震动记录对结构进行动力分析,所得结果的离散性必然较大。因此发展考虑地震动谱形特征的强度指标是进一步完善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和抗震性能评估的基础。基于此,该文较为系统地对目前已提出的能够考虑谱形的地震动强度指标及其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总结,以期为我国开展合理的地震动记录选择与调整等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Abstract]:The reasonable selection and adjustment of ground motion record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reliability of the results of elastic-plastic time-history analysis of structures. In this paper, 15 seismic records are selected as input. Taking the spectral acceleration of basic period T1 as the index of ground motion intensity to adjust the original ground motion records, the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of a six-story three-span reinforced concrete plane frame structure is carried ou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inear and nonlinear seismic response indexes such as the maximum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angle and the spectral acceleration at different periods is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pectral acceleration at different periods and structural seismic response is different, and the correlation degree is related to whether the structure is nonlinear or not.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high-order modes or the period prolongation effect in nonlinear stage, the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is carried out only according to the single strength index such as Sa-T _ 1). The discreteness of the obtained results is bound to be greater.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rength index considering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 motion is the basis for further improving the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and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tructures. In this paper, the index of ground motion intensity, which can consider the spectral form, and its application status are summarized and summarized systematically.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our country to carry out reasonable research on the selection and adjustment of ground motion records.
【作者单位】: 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兰州理工大学防震减灾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68036) 甘肃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0904ZTB152)
【分类号】:TU352.11
【正文快照】: 随着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提出和发展,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逐步成为结构抗震分析与设计的重要方法之一。时程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不仅取决于采用的结构模型和计算方法,而且与地震动记录的输入有直接关系。地震动是频带较宽的非平稳随机过程,受震源机制、断层距、传播路径及场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韩建平;吕西林;李慧;;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研究的新进展及对结构非线性分析的要求[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4期
2 叶列平;马千里;缪志伟;;结构抗震分析用地震动强度指标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4期
3 韩建平;周伟;李慧;;基于汶川地震数据的地震动强度指标与中长周期SDOF体系最大响应相关性[J];工程力学;2011年10期
4 王亚勇,刘小弟,程民宪;建筑结构时程分析法输入地震波的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9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成清;赵世春;;基于IDA的网壳结构动力失稳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2 李传松;;对时程分析中地震波输入的几点认识[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赵东升;;时程分析方法的几点思考[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4 邢帆;祝兵;;近断层地震动对大跨钢管拱桥作用指标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吕大刚;于晓辉;王光远;;基于单地震动记录IDA方法的结构倒塌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6期
6 杨俊芬;顾强;何涛;彭奕亮;;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求解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的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Ⅰ)——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2期
7 陆新征;唐代远;叶列平;施炜;;我国7度设防等跨RC框架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5期
8 王先华;邓铁军;;地震作用下高层钢-混组合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10年02期
9 ;Evaluation of collapse resistance of RC frame structures for Chinese schools in seismic design categories B and C[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11年03期
10 董城;李忠献;;轻轨铁路站桥整体结构的结构设计与抗震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波;杨绿峰;;捏拢效应和P-△效应作用下非弹性地震动力响应分析的新型Bouc-Wen模型[A];塑性力学新进展——2011年全国塑性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王亚勇;高孟潭;叶列平;陆新征;钱稼茹;;基于大震和特大震下倒塌率目标的建筑抗震设计方法研究方案[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3 王斌;蒋欢军;李检保;卢文胜;吕西林;;某双塔高层结构振动台试验设计[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4 温瑞智;朱晓炜;陈维;;强震动记录的选取与放缩[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5 肖明葵;程印;许欢欢;;以滞洄耗能为指标考虑反应持时的地面运动分类[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6 张同亿;谢异同;;时程分析地震波调整的实用方法[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7 黄宇星;祝磊;张艳霞;;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研究综述[A];钢结构工程研究(九)——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3届(ISSF-2012)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韩建平;杨军平;;基于纤维截面单元评估大震下RC框架结构抗整体倒塌能力[A];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3年
9 李亚;;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构件基于性能的实用抗震设计方法[A];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10 顾镇媛;刘伟庆;王曙光;杜东升;;地震动强度指标对隔震结构动力响应影响的规律性研究[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德才;基于能量分析的地震动输入选择及能量谱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管民生;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杨小卫;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地震破坏机理的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年
4 周莉;城市桥梁地震碰撞分析及抗震性能评估[D];天津大学;2010年
5 曲哲;摇摆墙—框架结构抗震损伤机制控制及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6 杨大彬;基于性能的纵边落地支承单层柱面网壳抗震理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7 刘高波;半刚性连接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的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吴巧云;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余波;基于极限承载能力和地震延性需求的结构可靠度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10 吴泽玉;基于特征参量分析的工程结构设计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凯亮;速度脉冲型地震地面运动强度表征参数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庄在果;主次框架连接方式及巨型梁设置对巨型框架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3 杨超;大型支撑—高层钢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鲁建飞;结构反应与地震运输入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屈浩;高墩桥梁抗震时程分析输入地震波选择[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6 马晓斌;约束屈曲支撑在局部双层球面网壳的减震性能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7 周伟;基于汶川地震考虑竖向地震动的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8 刘高峰;平面不规则长形高层建筑结构扭转效应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9 朱晓炜;强震记录的选择与缩放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10 狄军;半刚性端板式连接钢结构住宅抗震性能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雅桐,朱继澄;地震动持续时间对多层结构反应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3年04期
2 程民宪,陈聃;考虑结构低周疲劳特性的地震反应谱[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8年04期
3 翟长海,谢礼立;估计和比较地震动潜在破坏势的综合评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5期
4 卢文生,吕西林;模态静力非线性分析中模态选择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6期
5 卢文生,吕西林;框架剪力墙结构模态静力非线性抗震分析方法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1期
6 郝敏;谢礼立;李伟;;基于砌体结构破坏损伤的地震烈度物理标准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5期
7 叶列平;马千里;缪志伟;;结构抗震分析用地震动强度指标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4期
8 郝敏,谢礼立,徐龙军;关于地震烈度物理标准研究的若干思考[J];地震学报;2005年02期
9 王广军;苏经宇;;同等烈度按震中距区分的讨论[J];地震学刊;1984年02期
10 戴国莹;;抗震规范中关于逐步积分法的规定[J];地震工程动态;1983年Z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国安,张鸿儒;地震动强度包络函数模型[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2 于海英,于双久;工程爆破场地地震动强度预测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1期
3 叶列平;马千里;缪志伟;;结构抗震分析用地震动强度指标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4期
4 陈力波;郑凯锋;栗怀广;张建经;;概率性地震需求分析中地震动强度指标的比较与选择[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6期
5 卢啸;陆新征;叶列平;李梦珂;;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改进地震动强度指标[J];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02期
6 姚霄雯;蒋建群;;地震动强度指标与高拱坝响应的相关性[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年02期
7 李英民,赖明,白绍良;三维地震动强度非平稳特性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8 周颖;苏宁粉;吕西林;;高层建筑结构增量动力分析的地震动强度参数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3年02期
9 符蓉;;基于谱加速度的地震动强度指标比较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3年03期
10 刘汉香;许强;范宣梅;徐鸿彪;;地震动强度对斜坡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J];岩土力学;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卢啸;陆新征;叶列平;;超高层建筑地震动强度指标探讨[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12年
2 吕大刚;于晓辉;储雁涵;;地震动强度参数选择的统计方法[A];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3年
3 苏宁粉;周颖;吕西林;;增量动力分析中考虑高阶振型影响的地震动强度参数研究[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地震工程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集(Ⅱ)[C];2012年
4 刘希强;蔡寅;周彦文;石玉燕;赵银刚;苗庆杰;;山东省地震动强度(烈度)实时速报系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韩建平;陈继强;闫青;罗熠;;考虑谱形影响的地震动强度指标研究进展[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4年
6 顾镇媛;刘伟庆;王曙光;杜东升;;地震动强度指标对隔震结构动力响应影响的规律性研究[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4年
7 王亚勇;高孟潭;叶列平;陆新征;钱稼茹;;基于大震和特大震下倒塌率目标的建筑抗震设计方法研究方案[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8 范建朋;王炳乾;林皋;;爆破地震动强度估计[A];岩石破碎理论与实践——全国第五届岩石破碎学术会论文选集[C];199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卢啸;超高巨柱—核心筒—伸臂结构地震灾变及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2 陈力波;汶川地区公路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3 李孝波;基于谱元法的玉田震害异常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伟;地震动强度指标与砖石古塔响应的相关性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2 潘健明;带型钢混凝土转换层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3 张美玲;地震动强度包络函数相关参数确定[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4年
4 褚延涵;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记录与强度参数选择的统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程翔;基于GIS的地震动强度(烈度)速报系统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6 钟顺美;地震动强度指标与RC框架结构非线性响应的相关性分析[D];重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728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472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