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等强残余位移系数谱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31 03:36

  本文关键词: 单自由度体系 残余位移系数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强度折减系数 最大位移 出处:《工程力学》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双线性单自由度体系定义了残余位移系数,然后选取100条地震波,通过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建立了等强残余位移系数谱,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并建立了拟合公式,最后对残余位移和最大位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总体上,结构周期越小,强度越低,屈服后刚度系数越小,其残余位移系数越大;结构周期较大时,残余位移系数和周期之间关系不大;结构周期越小,结构强度对残余位移系数的影响越大;残余位移和最大位移基本呈线性关系。
[Abstract]:The residual displacement coefficient is defined for bilinear single-degree-of-freedom system, and then 100 seismic waves are selected. Through elasto-plastic dynamic time-history analysis, the iso-strong residual displacement coefficient spectrum is established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analyzed. Fin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idual displacement and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i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maller the structural period, the lower the strength and the smaller the stiffness coefficient after yield. The larger the residual displacement coefficient is; When the period of the structure is lar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idual displacement coefficient and the period is not significant. The smaller the structural cycle, the greater 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al strength on the residual displacement coeffici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ual displacement and maximum displacement is linear.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08386)
【分类号】:TU352.11
【正文快照】: 震害表明,即便是经过延性设计的建筑物,由于允许结构通过延性变形来耗能,因此在震后往往由于残余变形过大而不得不加固或拆除。结构的残余变形直接影响结构震后是否需要加固以及加固的成本,因此得到了业主和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并成为性能化抗震设计及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1 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海涛;姚谦峰;柳炳康;汪训流;;往复荷载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柱接合部受力性能数值模拟[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2 陆新征;唐代远;叶列平;施炜;;我国7度设防等跨RC框架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5期

3 ;Evaluation of collapse resistance of RC frame structures for Chinese schools in seismic design categories B and C[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11年03期

4 陆新征;叶列平;;基于IDA分析的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年01期

5 唐代远;陆新征;叶列平;施炜;;柱轴压比对我国RC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影响[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年05期

6 陆新征;林旭川;叶列平;李易;唐代远;;地震下高层建筑连续倒塌数值模型研究[J];工程力学;2010年11期

7 黄羽立;陆新征;叶列平;施炜;;基于多点位移控制的推覆分析算法[J];工程力学;2011年02期

8 施炜;叶列平;陆新征;唐代远;;不同抗震设防RC框架结构抗倒塌能力的研究[J];工程力学;2011年03期

9 杨秀娟;闫涛;修宗祥;闫相祯;冯永训;;海底管道受坠物撞击时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J];工程力学;2011年06期

10 郑山锁;王唯;李龙;商效禹;韩协;;基于纤维模型的型钢混凝土柱精细化建模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尚兵;庄茁;;基于ABAQUS梁单元的钢筋混凝土材料子程序[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陆新征;马玉虎;周萌;陈浩宇;叶列平;;箍筋约束对典型RC框架教学楼抗地震倒塌能力影响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3 王强;潘天林;刘明;张曰果;;显式动力分析中梁单元的混凝土单轴本构模型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4 林旭川;潘鹏;叶列平;陆新征;赵世春;;汶川地震中典型RC框架的震害仿真与分析[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2008年

5 吕伟荣;罗雯;蒋庆;徐昌慧;黄海林;陆新征;;基于分层壳单元的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数值模拟[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杨小卫;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地震破坏机理的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年

2 黄盛楠;钢筋混凝土梁桥损伤识别方法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3 刘海涛;密肋复合板结构非线性数值模型研究与地震能量反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4 白雪霜;现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鉴定方法试验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2年

5 左琼;基于冗余度理论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评估[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2年

6 王维;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宏观有限元的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7 卢啸;超高巨柱—核心筒—伸臂结构地震灾变及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8 李宁波;复合钢管高强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9 吴忠铁;考虑支座极限变形的串联隔震体系性能分析与振动台试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显赫;预应力LNG储罐在地震作用下的流固耦合数值模拟[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2 唐能;近断层多维地震激励下串联隔震结构倒塌模拟[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3 白可;地震动模拟与基于MSC.MARC二次开发的抗震分析[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4 项莉莉;配筋砌块砌体矩形截面剪力墙滞回性能数值仿真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刘飞;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抗震性能试验及数值模拟[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左胜军;汶川地震中框架结构“强梁弱柱”现象的震害分析[D];湖南大学;2011年

7 李贵乾;钢筋混凝土桥墩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8 林旭川;基于系统方法的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优化设计[D];清华大学;2009年

9 龙业平;钢筋混凝土柱快速加载试验及动力滞回规律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10 朱翔;近场地震作用下不规则隔震结构的倒塌模拟[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冗冗,王亚勇;基于瞬时输入能量的SDOF弹塑性结构最大位移反应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2年04期

2 乐俊旺;三方纤绳桅杆最大位移的作用风向[J];空间结构;2004年01期

3 袁理;廖震;刘洪光;徐中明;;微型商用车车架结构分析与优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4780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4780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0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