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花岗岩残积土冲击损伤与损伤演化特性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4 17:16

  本文关键词: 超声波纵波波速 冲击损伤 损伤度 损伤演化特性 出处:《岩土力学》2015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选取东南沿海某建筑工程地基浅层残积土为试样,运用超声波岩土损伤检测技术,测试计算在不同冲击荷载作用下试样纵波波速。选用纵波波速为损伤变量进行损伤度计算,分析了冲击荷载冲击频率、冲量等参数对试样损伤度的影响关系。同时结合试样试验破坏实际情况,分析了冲击荷载作用下试样损伤演化破坏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冲击频率和冲量的增大,残积土试样损伤度都有增大上升趋势;随着损伤度的增加,残积土冲击损伤演化过程可分为小变形、端部出现裂纹、前端1/3处鼓胀或出现裂纹、前端裂纹扩展与表面剥落等几个不同破坏阶段。研究结论为揭示动荷载作用下残积土动力损伤演化规律提供科学依据和量化参数。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shallow residual soil of a building engineering foundation in southeast coastal area is selected as the sample, and the ultrasonic rock and soil damage detection technique is used to test and calculate the longitudinal wave velocity of the specimen under different impact loads. The damage degree is calculated by selecting the longitudinal wave velocity as the damage variable. The influence of shock frequency, impulse and other parameters on the damage degree of the specimen is analyzed. At the same time, the damage evolution and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imen under impact load are analyzed. With the increase of impact frequency and impulse, the damage degree of residual soil increases,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damage degree,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residual soil impact damage can be divided into small deformation, crack at the end, bulging or crack at the front 1/3.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and quantitative parameters for revealing dynamic damage evolution law of residual soil under dynamic load.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厦门大学深圳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278437)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No.2014A030313006)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No.2015J01224) 福建省漳州市自然科学基金(No.ZZ2013J17)
【分类号】:TU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方崇;吴恒;韦姗姗;张信贵;;应力条件下室内土样的剪切波速试验[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胡华;蔡亮;郑晓栩;;动态荷载不同幅值作用下软土流变特性测试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年04期

3 史瑾瑾;郭学彬;肖正学;张志呈;;岩石冲击损伤特性与超声波速的实验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5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久久;超声波透射法数据信息处理[D];中南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彩虹;王媛;张雪颖;;深基坑工程流固耦合模型的发展进程与动向[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2 金龙;赖远明;高志华;李双洋;;冻结砂土的损伤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08年02期

3 邓代强;高永涛;吴顺川;朱伟亚;杜子建;;基于声波测速的充填体完整性检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4 吴能森,吴育琦,赵尘;路堑边坡支(防)护技术及理论发展评述[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司文静;王成;;压弯荷载作用下圆截面混凝土桩的损伤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1期

6 雷胜友,唐文栋,王晓谋,戴经j;原状黄土损伤破坏过程的CT扫描分析(Ⅱ)[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7 孙广臣;傅鹤林;何山;巢万里;谭捍华;;软弱围岩中桥隧搭接多源损伤影响因素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8 张必双;;基于损伤理论对岩土边坡的流固耦合分析[J];湖南交通科技;2010年03期

9 刘江伟;黄炳香;魏民涛;;单轴循环荷载对煤弹塑性和能量积聚耗散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海洋;朱培民;曾凡平;;巴楚露头地区海相地层沉积体系与声波速度、密度关系的研究[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郝建斌;门玉明;汪班桥;;粘性土中锚杆应力传递特征及时间效应试验分析[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胡华;;软土稳态流变参数多因素影响特性试验研究[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3 樊秀峰;简文彬;;岩体疲劳损伤声波特性的试验与数据分析研究进展[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4 邓华锋;李建林;朱敏;原先凡;罗骞;;岩石力学系列对比试验中抗压强度修正方法研究[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邓国强;王安宝;周布奎;张磊;;SHPB试验一次冲击中多次加载原因浅析[A];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3年

6 胡华;郑晓栩;;动载作用频率对海相沉积软土动态流变特性影响试验研究[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文东;复杂高坝坝区边坡岩体的非线性损伤流变力学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2 王建;地震作用下路基工程破坏机理及抗震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谭捍华;类土质边坡稳定性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杨红伟;循环载荷作用下岩石与孔隙水耦合作用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5 于小鸽;采场损伤底板破坏深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6 王建秀;腐蚀损伤岩体中的水化—水力损伤及其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7 姜珂;考虑软粘土结构性损伤的静压桩沉桩规律分析[D];浙江大学;2003年

8 王文军;纳米矿粉水泥土固化机理及损伤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万玲;岩石类材料粘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2004年

10 李海波;岩土力学连续介质本构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建武;含单一天然弱面岩石试样的力学特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明兵;港区道路软土地基相关问题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陈思阳;大断面黄土隧道稳定性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4 韩卫东;超声波透射法检测大直径灌注桩的应用与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5 张涛;基于嵌入式系统的超声波气体泄漏检测仪的设计与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崔向美;利用动扭剪试验研究黄土动力特性并初步探讨其结构损伤[D];长安大学;2011年

7 孙倩;隧道施工过程围岩损伤破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董进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抗冲击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9 陈星;岩体加卸荷破坏的力学特性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三峡大学;2011年

10 熊令;高地应力作用下比德煤矿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盛斌;邓建;彭建华;;充填物对岩石疲劳裂纹萌生及扩展的影响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2 许江;鲜学福;王鸿;;循环载荷作用下周期充水岩石变形规律的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3 韩放;纪洪广;张伟;;单轴加卸荷过程中岩石声学特性及其与损伤因子关系[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4 刘洋;赵明阶;;岩石声学参数与应力相关性研究综述[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王怀亮;宋玉普;;不同尺寸混凝土试件受压状态下超声波传播特性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6 方华,伍向阳;温压条件下岩石破坏前后的力学性质与波速[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9年03期

7 丁梧秀;岩石(体)弹性波波速与应力关系新探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7年03期

8 尤明庆;岩样三轴压缩的破坏形式和Coulomb强度准则[J];地质力学学报;2002年02期

9 尤明庆;基于粘结和摩擦特性的岩石变形与破坏的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5年03期

10 尤明庆,苏承东,申江;岩石材料的非均质性与动态参数[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永杰;煤岩强度、变形及微震特征的基础试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建广;高频电磁波数学信号处理研究——在层状介质雷达信号处理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02年

2 王永新;水—岩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对库岸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亮;刘建锋;王春萍;刘健;苏锐;王驹;;压缩应力条件下花岗岩损伤演化特征及其对渗透性影响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02期

2 陈忠辉,唐春安,傅宇方;岩石微破裂损伤演化诱致突变的数值模拟[J];岩土工程学报;1998年06期

3 李术才,朱维申;加锚断续节理岩体力学特性的研究及其应用[J];煤炭学报;1997年05期

4 许江;李树春;唐晓军;陶云奇;杨红伟;;基于声发射的岩石疲劳损伤演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5 刘庭金;莫海鸿;;地下采场动态施工损伤演化的数值试验[J];岩土力学;2005年12期

6 彭瑞东;谢和平;鞠杨;;砂岩拉伸过程中的能量耗散与损伤演化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12期

7 张晓君;;高应力硬岩卸荷岩爆模式及损伤演化分析[J];岩土力学;2012年12期

8 刘立;朱文喜;路军富;梁伟;李月;;层状岩体损伤演化与应变关系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9 李根;李连崇;唐春安;唐世斌;;岩石流/热固耦合下损伤演化并行分析系统及初步应用[J];计算力学学报;2012年03期

10 张玉敏;王玉杰;朱泽奇;;地震作用下地下洞室群损伤演化规律和分布特征[J];世界地震工程;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根;李连崇;唐春安;唐世斌;王振;;岩石流固/热固作用下损伤演化并行分析系统及应用[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2 张晓君;;深部硬质围岩均质度及临界破裂波速探讨[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皓;准脆性材料损伤演化的实验力学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孙亚军;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类岩石材料损伤演化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2 陆冰洋;岩石类材料损伤演化的分形几何行为特征及其分形机理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3 王正一;弹脆性岩石损伤演化的细观数值研究及工程应用[D];河南理工大学;2009年

4 何顺友;压缩荷载作用下砂岩损伤演化及声发射特性研究[D];西华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310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5310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d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