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氧水发泡泡沫混凝土性能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 泡沫混凝土 双氧水 化学发泡 耐水能力 气孔特征 吸水率 抗冻性 干湿循环 硫酸盐侵蚀 出处:《沈阳建筑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前,国内外关于泡沫混凝土的导热系数以及强度等方面的性能已经有大量的研究,从外加剂、掺合料、泡沫量以及其他配合比着手改善泡沫混凝土性能的技术正日趋成熟,对于泡沫混凝土气孔结构与导热系数、抗压强度等关系的理论研究也日渐深入。然而,作为一种无机多孔材料,泡沫混凝土的耐久性,尤其是受水破坏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渐突出。水泥基胶凝材料因自身水化对水的消耗以及养护过程中水分的蒸发等留下了大量的毛细孔,使其吸水率远大于同类有机材料,从而导致其抗冻性、耐腐蚀性等耐久性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泡沫混凝土不但具有水泥基体中的毛细孔,还有人工加入的大量人造气孔,其错综的气孔结构使得其与水相关的物理性能表现比普通混凝土更加复杂,原材料、制备工艺与人造气孔对于泡沫混凝土耐水能力的影响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采用双氧水化学发泡法,通过改变水胶比、粘结剂掺量、混料顺序以及养护条件制得具有不同内部结构特征的泡沫混凝土,测试其干密度、真密度、吸水率、抗冻性、耐干湿循环性与抗硫酸盐侵蚀性,并按照截面面积的尺寸将气孔分为大中小三级,利用图像分析法测量各级气孔的数量、几何特征与分布特征,研究原材料与制备工艺与气孔的结构特征对泡沫混凝土耐水能力的影响,为泡沫混凝土耐久性的改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原材料与制备工艺的影响方面,不同掺量的原材料以及不同的混料顺序与养护条件可以制得具有不同耐水表现的泡沫混凝土:当水胶比为0.7或0.78时,体积吸水率最小;水胶比为0.54时,质量吸水率最小、抗冻性、耐干湿循环性与抗硫酸盐侵蚀性最高。综合考虑,较小的水胶比有利于泡沫混凝土的耐久。胶粉掺量为0.23%时,体积吸水率与质量吸水率均最小,耐干湿循环性最好;掺量为0.29%时,抗冻性最强;掺量为0.11%时,抗硫酸盐侵蚀性最强。当只有混料顺序不同时,采用后混胶粉、预混双氧水工艺制备泡沫混凝土可以获得最小的吸水率与最高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而预混胶粉、预混双氧水制备泡沫混凝土使其抗冻性与耐干湿循环性最强。当只有养护条件不同时,加膜、加湿养护使泡沫混凝土吸水率、冻融质量损失率最小,并使其抗硫酸盐侵蚀性最强;加膜、不加湿养护使其冻融强度损失率最小、耐干湿循环性最高。研究中还发现,气孔特征是影响泡沫混凝土与水相关的物理性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当大孔平均孔径和平均圆度分别为0.816mm和1.077时,质量与体积吸水率均最小;当中小孔平均孔径为0.22mm时,冻融强度与质量损失最小;当中小孔平均圆度为1.04时,干湿强度系数最大;而当大孔平均圆度为1.092时,抗压强度耐蚀系数最大。当中小孔与大孔孔率比与大孔平均孔径标准差分别为36.04与0.29时,吸水率最小;当小孔与中孔平均孔径标准差分别为0.069与0.1时,冻融质量与强度损失均最小;当大孔平均孔径标准差为0.23时,干湿强度系数最大;当中小孔率比为2.82时,抗压强度耐蚀系数最大。本文在单影响因素的物理性能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正交分析得到,对于泡沫混凝土的体积吸水率、冻融强度损失率、抗压强度耐蚀系数影响最显著的因素分别为,水胶比与胶粉掺量的交互作用、水胶比和双氧水掺量。此外本文通过将孔按照截面面积大小分类以研究泡沫混凝土与水相关的物理性能影响因素的方法,明确了原材料与制备工艺与气孔特征在数值上与泡沫混凝土各项耐水指标的对应关系,为泡沫混凝土耐久性的改性提供了方向与理论依据。
[Abstract]: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ter content of foam concrete is less than that of ordinary concrete , and the water content of foam concrete is less than that of ordinary concrete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ter content of foam concrete is the least , the moisture absorption is the least , the water content is 0 . 23 % , the water absorption rate and the quality water absorption are the least , the moisture content is the best , the moisture content is 0 . 29 % , the frost resistance is the strongest , and when the content is 0 . 11 % ,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foam concrete , the maximum dry and wet strength coefficient is the minimum when the average pore diameter and the average roundness of the macropores are 0.069 and 0 . 077 , respectively .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52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俊;徐迅;;泡沫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07年04期
2 傅秀新;潘志华;王冬冬;;泡沫混凝土用作防火型保险柜柜壁隔热填充材料[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刘佳奇;霍冀川;雷永林;李娴;;发泡剂及泡沫混凝土的研究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2010年01期
4 李福畴;;泡沫混凝土的生产应用现状[J];广东化工;2010年05期
5 潘京涛;;中国泡沫混凝土2010年会侧记[J];新型建筑材料;2011年01期
6 陶有生;;泡沫混凝土[J];新型建筑材料;2011年02期
7 张烨;尚瑞娟;;泡沫混凝土在我国的应用[J];河南建材;2011年03期
8 闫振甲;;泡沫混凝土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11年06期
9 赵国智;;泡沫混凝土的性能及优点[J];福建建材;2011年03期
10 郭向勇;孙常青;王建军;;我国泡沫混凝土标准化工作的现状与进展[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长江;;探讨泡沫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2 安鸿平;李美珍;;浅谈泡沫混凝土的国内应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2卷)[C];2009年
3 寿崇琦;康杰分;宋南京;尚盼;刘生元;;轻质泡沫混凝土的研究进展[A];首届山东材料大会论文集(建筑材料篇)[C];2007年
4 吴迎春;耿莉莉;;泡沫混凝土在世博会新西兰馆假山项目的应用[A];施工机械化新技术交流会论文集——建筑机械化2011增刊[C];2011年
5 牟世友;牟衍龙;;现浇泡沫混凝土设备技术探讨[A];2013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6 洪亚强;杨鼎宜;王乐乐;;泡沫混凝土制品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技术[A];2013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7 张晓丽;;预拌现浇泡沫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A];“第四届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学术交流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向晓峰;徐晓伟;王全胜;王建勇;;超轻泡沫混凝土在某坑道塌空处理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魏鸿林;张世利;李克庆;陈德平;;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及其显微结构[A];2009全国保温材料技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王武祥;;泡沫混凝土在隧洞回填工程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水泥基材料论文集(下册)[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孟兴富邋郑兴荣;泡沫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N];建筑时报;2008年
2 ;泡沫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N];现代物流报;2008年
3 上海市松江区建筑管理所 杜丽渊;泡沫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二)[N];建筑时报;2009年
4 北京广慧精研泡沫混凝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闫振甲;泡沫混凝土多功能材料的性能与用途[N];中国建材报;2009年
5 记者 魏国林;北京中科筑诚公司泡沫混凝土研发成果卓著[N];中国建材报;2010年
6 洛办;全国首个泡沫混凝土研发基地落户河南洛阳[N];中华建筑报;2010年
7 供稿:(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技术监督研究中心水泥基泡沫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北京中科筑诚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泡沫混凝土在建筑各领域的应用及前景展望[N];中华建筑报;2010年
8 秦枭鸣;调整工艺,让泡沫混凝土更保温[N];中国建设报;2010年
9 秦枭鸣;调整工艺运用泡沫混凝土[N];中华建筑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赵申;建筑转型 泡沫混凝土发展前景广阔[N];中华建筑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云峰;泡沫混凝土及其应用于制备复合夹芯墙板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博;泡沫混凝土发泡剂性能及其泡沫稳定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肖红力;泡沫混凝土发泡剂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周志敏;高强度泡沫混凝土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4 张磊蕾;泡沫混凝土的组成与性能、微结构的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1年
5 任小明;泡沫混凝土及泡沫剂的研究[D];湖北大学;2011年
6 陈镇杉;泡沫混凝土复合板制备中的关键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潘玉勤;现浇泡沫混凝土自保温墙体技术在村镇建筑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8 葛金翠;大型化发泡管关键技术的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9 蒋俊;超轻泡沫混凝土制备及性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10 陈海彬;化学发泡泡沫混凝土孔结构的调控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352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535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