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分析宏观孔孔隙率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 混凝土 含气量 宏观孔孔隙率 抗压强度 图像法 出处:《建筑材料学报》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不同种类的气孔调节材料配制出15种不同含气量(体积分数)的混凝土.研究了混凝土3,7,28d抗压强度与含气量之间的关系;采用图像法研究了不同含气量混凝土中孔径大于200×103 nm的宏观孔孔隙率(体积分数);对比分析了混凝土宏观孔孔隙率和含气量对混凝土28d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混凝土28d抗压强度与含气量的线性关系较强,而混凝土3d和7d抗压强度与含气量的线性关系较弱;混凝土28d抗压强度对宏观孔孔隙率变化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其对含气量变化的敏感性,即混凝土中宏观孔孔隙率变化对其28d抗压强度影响更大;调整气孔调节材料的品种,可使混凝土含气量从1.5%提高到9.0%,而宏观孔孔隙率只从0.81%增加到1.48%,其所占含气量的比例从超过55%降低到16%左右,即可在有效调节混凝土含气量的同时,控制其宏观孔的数量.
[Abstract]:Fifteen kinds of concrete with different air content (volume fraction) were prepared by using different kinds of pore regulating materi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gas content of concrete was studied. The macroscopic pore porosity (volume fraction) with pore diameter larger than 200 脳 103 nm in concrete with different air content was studied by image method, and the effect of macro pore porosity and air content on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oncrete for 28 days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28d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gas content of concrete is strong. However,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3D and 7d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oncrete and gas content is weak, and the sensitivity of 28d compressive strength to the change of macro pore porosity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crete with respect to the change of gas content. That is, the change of macroscopic pore porosity in concrete has more influence on its 28d compressive strength. The air content of concrete can be increased from 1.5% to 9.0, while the macroscopic porosity of concrete can only be increased from 0.81% to 1.48, and the proportion of gas content in concrete will be reduced from 55% to 16%,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gulate the air content of concrete and control the number of macroscopic pores.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先进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02189)
【分类号】:TU5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崔静洁;何文;廖世军;夏熙;;多孔材料的孔结构表征及其分析[J];材料导报;2009年13期
2 陈悦;李东旭;;压汞法测定材料孔结构的误差分析[J];硅酸盐通报;2006年04期
3 涂成厚,林宗寿,米春艳;水泥基体中消泡剂的作用浅析[J];国外建材科技;2000年04期
4 陈煜;颜荣华;刘云飞;谭惠民;;多孔高吸水性树脂孔结构的图像分析法[J];化工学报;2008年10期
5 袁誉飞;梁U_成;黄照明;陈泽杰;文梓芸;;MATLAB图像处理技术在加气混凝土孔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混凝土;2012年02期
6 吴浩;姚燕;王玲;;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水泥混凝土研究中的应用[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7年04期
7 张金喜;张建华;邬长森;;再生混凝土性能和孔结构的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6年02期
8 杨玉红;李悦;杜修力;;自密实混凝土早期自收缩及微观孔结构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爽;;再生混凝土研究动态[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4期
2 彭军芝;彭小芹;桂苗苗;蔡振哲;;蒸压加气混凝土孔结构表征的图像分析方法[J];材料导报;2011年02期
3 李琴;孙可伟;徐彬;李世萍;;土壤固化剂固化机理研究进展及应用[J];材料导报;2011年09期
4 方瑾;;再生骨料替代率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实验分析[J];滁州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王立久;汪振双;崔正龙;孟多;;再生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试验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9年07期
6 刘智;王玲玲;周卫东;陈义芳;王忠;;用Image J分析水稻胚乳淀粉粒表面几何特征的方法[J];电子显微学报;2011年Z1期
7 崔正龙;汪振双;;城市垃圾熔渣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的试验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8 仲岑然;金春奎;;混纺纱线横截面结构参数分析[J];纺织学报;2010年01期
9 巨文军;申丽红;郭丹丹;;氮气吸附法和压汞法测定Al_2O_3载体孔结构[J];广东化工;2009年08期
10 方恒亮;赵茂才;张海;高士贤;;基于有限元的水泥路面冰冻损伤机理[J];公路交通科技;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霍青松;周蓬勃;周明全;;分水岭算法在矿物显微图像分割中的应用[A];图像图形技术与应用进展——第三届图像图形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刘金为;施惠生;周保卫;;再生混凝土的微观结构特征及其耐久性改善技术措施[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3 孙家瑛;蒋华钦;;再生混凝土集料特性及对水泥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A];“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及工程应用”学术交流会暨2008年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葛勇;袁杰;杨文萃;张宝生;李士诚;;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A];“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及工程应用”学术交流会暨2008年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耿胜荣;夏和舟;陈学玲;叶丽秀;华跃进;;魔芋辐照接枝物凝胶的水分状态和TEM分析[A];第六届核农学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核农学分会论文集[C];2011年
6 赵建铧;;超声与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敬哲;仝建峰;益小苏;;新型多孔氧化铝陶瓷孔径分布研究[A];第17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陶瓷基、C/C 及金属基复合材料分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崔正龙;路沙沙;童华斌;汪振双;;再生混凝土短柱轴向变形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9 周继凯;陈徐东;严媛媛;马晓辉;;水灰比与龄期对超细水泥结石微观结构影响试验研究[A];2013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技术——中国水利学会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委员会第12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刘方;何唯平;;消泡剂在水泥砂浆中的应用性能研究[A];“第四届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学术交流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艳;一般大气环境多因素作用下钢纤维混凝土耐久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 梁丽敏;生态种植型混凝土的制备、多孔结构及其伪装特性[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李沐芳;聚酯纳米纤维及其集合体的制备与结构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4 奚新国;高孔隙率低碱度胶凝材料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5 田野;复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性能及抗裂机理、微观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吴飞;氟烷基改性聚硅氧烷的合成及消抑泡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7 杨一青;催化裂化催化剂新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裂化反应性能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徐东宇;水泥基压电传感器的制备、性能及其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董淑慧;内部湿度对陶粒混凝土界面区结构与收缩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黄莹;再生粗骨料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影响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存挺;介孔生物玻璃对银离子的装载、释放及抗菌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邓雯琴;纤维混凝土的孔结构特征与耐久性分析[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3 段平;海水环境下混凝土孔结构演变规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白雪;AZO靶材热压致密化过程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1年
5 吴永锦;C30自密实混凝土在乌鲁木齐地区钢筒混凝土管中的适应性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6 王蕾;快速CVI法制备平板C/C复合材料[D];中南大学;2009年
7 袁誉飞;外墙用轻质高强节能保温加气混凝土的研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姜晓;基质显微结构参数对刚玉质浇注料热学性能的影响[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9 种霖霖;复合改性耐水砂浆的合理配比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10 李鑫鑫;孔隙水对混凝土静力特性的影响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勇;张维萍;韩秀文;包信和;;超极化~(129)Xe核磁共振技术及其在多孔催化材料研究中的应用[J];催化学报;2006年09期
2 崔静洁;何文;廖世军;夏熙;;多孔材料的孔结构表征及其分析[J];材料导报;2009年13期
3 刘玉新;颗粒材料孔结构形态的测量和表征[J];中国粉体技术;2000年04期
4 何文,张旭东,许静,贾兴涛,胡曰博;CeO_2/TiO_2复合体系的有序介孔结构表征[J];复合材料学报;2005年03期
5 陈煜;颜荣华;刘云飞;谭惠民;;多孔高吸水性树脂孔结构的图像分析法[J];化工学报;2008年10期
6 徐心茹,杨敬一,李少萍,张一安;高效选择性脱硫剂的消泡性能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7 蒋家奋;浅析混凝土的自收缩[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1年03期
8 金贤玉,沈毅,李宗津;高强混凝土的早龄期特性试验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3年05期
9 吴浩;姚燕;王玲;;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水泥混凝土研究中的应用[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7年04期
10 麻明友;;胶体模板法制备有序大孔TiO_2材料[J];化学学报;2006年1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桂成;;混凝土剩料及洗刷水的资源化利用[J];广东建材;2013年05期
2 王立霞;;一种改进的混凝土电阻率测量方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12期
3 覃维祖;;混凝土技术进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前景[J];施工技术;2006年04期
4 沈怡佳;马超;;嘉兴地区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浙江建筑;2006年05期
5 洪艳惠;;保证混凝土质量的配合比[J];辽宁建材;2011年03期
6 任革;;动态选择混凝土“最佳”配合比[J];建材发展导向;2011年02期
7 刘忠洪;;关于混凝土绿色化应用的探讨[J];混凝土;2011年05期
8 李化建;谢永江;易忠来;谭盐宾;冯仲伟;方博;杨鲁;;混凝土电阻率的研究进展[J];混凝土;2011年06期
9 王彦喜;;论影响混凝土混和物性能的因素[J];北京农业;2012年12期
10 吴钟料;;房建施工中混凝土调配技术的运用分析[J];山西建筑;2012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志强;;解析远距离、大方量预拌混凝土的生产、施工技术[A];中国混凝土进展2010[C];2010年
2 丁抗生;;现代混凝土生产控制模式刍议[A];第三届全国商品混凝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暨2006全国商品混凝土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伟;申培亮;;基于电磁波传到特性的混凝土拌合物组分测定技术[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张建宁;陈通;;浅谈混凝土强度的早期判定方法[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年
5 王鑫;张莹;;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分析[A];土木工程建造管理(6)[C];2011年
6 孙继成;周亚志;;近年来混凝土新技术成果概述[A];第三届全国商品混凝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暨2006全国商品混凝土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郭自利;刘宝影;孔祥明;李永杰;周建启;;混凝土减缩防水密实剂干缩性能试验研究[A];防水工程与材料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王玉瑛;王丽霞;杜守明;;普通混凝土用不同含泥量的砂对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影响初步试验[A];“第四届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学术交流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王琼;徐强;於林锋;樊俊江;;复合砂混凝土的性能研究及应用效益分析[A];2013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10 邹秋林;李军;赖振宇;卢忠远;;掺粉煤灰重晶石混凝土的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杨斌;工业和生活废弃物的利用与混凝土的使用安全[N];中国建材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袁环;思维方法的转变比技术更重要[N];中国建材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美利;混凝土潮湿养护效率的电阻率评价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王军;相变控温混凝土的理论基础研究和制备[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侯东伟;混凝土自身与干燥收缩一体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4 梁丽敏;生态种植型混凝土的制备、多孔结构及其伪装特性[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徐菁;基于模糊系统方法的混凝土强度评定模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6 李林;珊瑚混凝土的基本特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7 马军涛;LDHs-MK复合防御体系改性混凝土及其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8 刘Z拇,
本文编号:15369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536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