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耗能梁的复合高强钢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 高强度钢 抗弯钢框架 拟静力试验 滞回性能 设计原则 出处:《建筑结构学报》2015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提出了一种由高强钢主框架与耗能跨用普通碳素钢耗能梁组成的复合高强钢框架结构,以实现地震作用下损伤分步发展、震后残余变形可控的目标。结合试验和分析研究了其抗震性能。对所提结构的设计概念和非线性特征进行了阐释,并基于结构设计概念设计并完成了大比例的空间钢框架往复加载试验。此外,还设计了不同参数配置的算例结构,进行了静力推覆分析和非线性动力分析,并提出了结构设计原则。研究结果表明,配置耗能梁的复合高强钢框架结构具有屈服时序可控、耗能模式演化、滞回特征转变以及小残余位移等优良特征,而数值分析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结构的优良抗震性能。该结构形式可为高强钢构件在抗震结构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Abstract]:A composite high strength steel frame structure composed of high strength steel main frame and ordinary carbon steel energy dissipation beam for energy dissipation is propose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damage development step by step under earthquake. The objective of the residual deformation control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structure is studied by combining the test and analysis. The design concept and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posed structure are explaine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tructural design, a large scale reciprocating loading test of spatial steel frame is completed. In addition, a numerical example structure with different parameters is designed, and st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and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is are carried out. The structural design principle is also propo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osite steel frame structure with energy dissipation beam has good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ontrollable yield time sequence, energy dissipation mode evolution, hysteretic characteristic transformation and small residual displacement. The results of numerical analysis further verify the excellent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structure, which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high-strength steel members in seismic structures.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宝钢钢构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038008) 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研究资助项目(SLDRCE14-A-03)
【分类号】:TU391;TU35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叶列平;陆新征;马千里;程光煜;宋世研;缪志伟;潘鹏;;屈服后刚度对建筑结构地震响应影响的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9年02期
2 陈以一;王伟;赵宪忠;;钢结构体系中节点耗能能力研究进展与关键技术[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06期
3 李国强;王彦博;陈素文;孙飞飞;;高强度结构钢研究现状及其在抗震设防区应用问题[J];建筑结构学报;2013年01期
4 段留省;苏明周;郝麒麟;焦培培;;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07期
5 段留省;苏明周;焦培培;郝麒麟;;高强钢组合Y形偏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12期
6 陈素文;陆志立;李国强;韦明;王彦博;陈星;;Q690D高强钢焊接截面柱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成清;赵世春;;基于IDA的网壳结构动力失稳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2 陆新征;叶列平;;基于IDA分析的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年01期
3 曲哲;叶列平;;计算结构非线性地震峰值响应的等价线性化模型[J];工程力学;2011年10期
4 张绍武;王昊焱;冯莹;孙长征;;既有结构增设早屈型抗侧力分支体系的性能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2年04期
5 于峰;黎德光;徐国士;程安春;;锈蚀槽钢梁荷载-挠度关系研究[J];钢结构;2013年02期
6 邢国华;付国;刘伯权;;钢绞线(丝)网-聚合砂浆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研究[J];工程力学;2013年01期
7 黄冀卓;陈炜;钟林;;基于有限元的新型高延性角钢连接节点抗震性能评估[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8 潘鹏;邓开来;李吉超;苗启松;李文峰;王涛;;低配筋剪力墙双边抗震加固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3年05期
9 邱林波;刘毅;侯兆新;陈水荣;钟国辉;;高强结构钢在建筑中的应用研究现状[J];工业建筑;2014年03期
10 余波;刘迪;杨绿峰;;考虑退化效应的非弹性体系震后概率残余位移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日亮;徐亚丰;;钢骨强度等级对十字形钢骨混凝土异形柱滞回性能的影响[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3年
2 郝建兵;吴刚;吴智深;;基于震后残余位移的结构可修复性研究[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3 杨文伟;孙昕;;管桁结构主方支圆K型搭接节点滞回性能分析[A];'2013中国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C];2013年
4 刘晨;刘学广;;方钢管柱-H型钢梁节点抗震性能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5 谢文;孙利民;;采用耗能剪切板的双柱式高墩地震损伤控制研究[A];第2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5年
6 刘晨;;某钢结构住宅工程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哲;摇摆墙—框架结构抗震损伤机制控制及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2 薛强;考虑二阶效应的钢框架抗震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3 杨文伟;管桁结构搭接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4 刘璐;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陈逵;基于地震能量输入历程的RC框架损伤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6 陶冬旺;基于数据驱动和物理模型的结构地震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马高;FRP加固震损RC框架抗震性能试验与损伤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8 童敏;双侧板贯穿式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9 刘阳;高层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及损伤评估研究[D];上海大学;2014年
10 张勤;RC柱考虑剪切作用的抗震性能和残余变形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辉明;底层架空的填充墙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罗熠;考虑地震动谱形影响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非线性反应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3 王昊焱;既有结构增设早屈型抗侧力分支体系的性能分析[D];沈阳建筑大学;2012年
4 刘斌强;考虑P-Δ效应的大震下RC框架结构抗整体倒塌能力评估及残余侧移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5 于洪平;T型钢连接的方钢管柱—工字钢梁节点性能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3年
6 周丽芳;高层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消能减震结构地震剪力系数分析研究[D];广州大学;2013年
7 朱田田;基于等损伤谱的结构最大非弹性位移需求估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8 刘迪;非弹性单自由度体系的概率峰值和残余位移分析[D];广西大学;2013年
9 杨春辉;高强钢焊接工字形截面压弯构件局部—整体相关屈曲[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10 蔡静;钢框架变截面柱异型节点抗震性能及含该类节点柱计算长度分析[D];广西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黎明;陈志华;李宁;;隔板贯通式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1期
2 于安林;赵宝成;李仁达;沈淼;;耗能段腹板高厚比对Y型偏心支撑钢框架滞回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6期
3 李正良;刘红军;张东英;李茂华;;Q460高强钢在1000kV杆塔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8年24期
4 叶列平;Asad U Q;马千里;陆新征;;高强钢筋对框架结构抗震破坏机制和性能控制的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年01期
5 经杰,叶列平,钱稼茹;基于能量概念的剪切型多自由度体系弹塑性地震位移反应分析[J];工程力学;2003年03期
6 班慧勇;施刚;石永久;王元清;;超高强度钢材焊接截面残余应力分布研究[J];工程力学;2008年S2期
7 施刚;刘钊;班慧勇;张勇;石永久;王元清;;高强度等边角钢轴心受压局部稳定的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1年07期
8 郭彦林,董全利;钢板剪力墙的发展与研究现状[J];钢结构;2005年01期
9 郭秉山;庄晓勇;;K型偏心支撑钢框架耗能梁段长度探讨[J];工业建筑;2007年03期
10 曹现雷;郝际平;张天光;樊春雷;郭永华;张耀;;单边连接高强角钢受压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9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谢小松;半刚接钢框架的抗震性能研究及工程应用[D];福州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志慧;;高强钢在联合构架中的应用分析[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2 杨美;李正良;刘红军;;高强钢管的极限承载力研究[J];四川建筑;2011年06期
3 栗卓新;刘秀龙;李虹;李国栋;;高强钢焊材及焊接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新技术新工艺;2007年05期
4 郭真金;日本川崎钢公司研制高强钢[J];上海钢研;2000年04期
5 黄晓艳;刘波;;先进高强钢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J];云南冶金;2008年04期
6 张慧霞;王伟伟;邓春龙;;高强钢腐蚀疲劳裂纹扩展速率与电位关系研究[J];装备环境工程;2011年02期
7 ;火灾下高强钢圆柱的试验和数值研究[J];钢结构;2013年01期
8 周阿芳;王志远;韦金钰;高二辉;;液压缸用高强钢焊接接头性能及组织研究[J];压力容器;2013年09期
9 田中卓,吕荣帮,常香荣,肖纪美,冯仪丰;超高强钢的滞后破环[J];北京钢铁学院学报;1984年04期
10 卢翠芬;董德俊;胥继华;;新型铁素体耐热高强钢的物理化学相分析[J];冶金分析;199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蓟泉;李双娇;尹衍军;苏岚;郭锦;;先进高强钢成形过程中本构模型研究现状与发展[A];2014年全国钢材深加工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2 李俊;;影响高强钢汽车板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措施[A];2006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陶一春;杜林;何晓明;;热轧相变高强钢两段冷却模式研究[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冯勇;;高强钢强韧性的控制[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万祯;苏仁权;王凤;王新堂;;高强钢刻痕杆低温断裂试验[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进展——2010(13)卷[C];2010年
6 张忠典;王亚荣;李双双;;外加径向恒定磁场改善高强钢点焊质量[A];第十一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1册)[C];2005年
7 刘跃华;宇慧平;李晓阳;;超高强钢单点焊结构的疲劳寿命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丁中;刁承民;张海民;刘国;刘建伟;;高强钢炼钢生产的工艺研究与应用[A];2011年全国技术中心建设与新品开发研讨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于洋;顾家琳;崔文龙;白秉哲;方鸿生;;工业生产CFB/M高强钢超高周疲劳性能研究[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永德;李守新;杨振国;柳洋波;陈树明;李广义;惠卫军;翁宇庆;;氢含量与高强钢疲劳强度的相关性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孙延军 通讯员尹冉;宝钢加快高强钢产品研发[N];中国冶金报;2009年
2 严伟明;宝钢三代超高强钢量产[N];中国工业报;2012年
3 记者 郝薇;太钢3个高强钢新品种试生产成功[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4 首席记者 崔晓农;太钢高强钢坯应用实现新突破[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5 石鹰 王阳军;太钢高级别高强钢坯应用实现新突破[N];太原日报;2010年
6 首席记者 崔晓农;太钢高强钢援日“显神威”[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7 记者 李郇;加快推进本钢高强钢项目落地[N];本溪日报;2012年
8 文杰;新连退线生产汽车角超高强钢[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郭小燕;高强钢推广须解决四大问题[N];中国冶金报;2014年
10 本报通讯员 李忠宝 王利 何蔚;高强钢仍是汽车板材质的首选[N];中国冶金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朱彬;高强钢热成形过程微观组织及多物理场耦合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崔钺;含内腐蚀缺陷高强钢输气管道剩余强度的评估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3 冯晓九;大瓣片高强钢球罐壳板成形机理及本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4 蒋庆磊;800MPa高强钢GMAW接头组织性能及精细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戚霞;高强钢腐蚀疲劳裂纹扩展的电化学表征[D];江苏科技大学;2010年
2 郭小龙;先进高强钢热轧工艺开发与生产实践[D];东北大学;2010年
3 刘波;高强钢同步预热焊接方法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4 王志慧;高强钢在大型变电站联合构架的应用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5 王杨;低合金高强钢特高压铁塔关键焊接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羊军;超薄高强钢车门外板的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7 黄启秀;WELDOX960低合金高强钢的焊接工艺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8 王光大;BWELDY700QL4低合金高强钢焊接接头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2年
9 胡银辉;DP1000高强钢点焊工艺及接头组织与性能[D];吉林大学;2013年
10 杨景华;低合金高强钢特高压铁塔焊接接头组织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440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544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