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盖挖法施工减少水平支护结构位移的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1 04:39

  本文关键词: 挡土墙体系 逆作法施工 水平位移 出处:《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由于城市中的人口不断增加,公共设施用地较为紧缺。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土地,开始建设地下结构来作为公共设施。在地下开挖时会出现过大的变形,减小位移可采用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观测、喷射注浆、安装支柱等。但这些方法都不是从结构设计角度,使桩水平变形和竖向位移最小作为限值。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就是开发一种新的设计方法,从而能够使逆作法中支护墙体系的桩水平和竖向位移最小。 首先建立了挡土墙体系的模型,它是由H型钢桩、混凝土桩、结构连接件、弹性支承及地基土组成的。筏板和桩之间的结构连接件是以连接铰的形式表示的,地基土则以弹簧的形式表示,从而得到了三个数值模型,分别有连接铰、没有连接铰和有弹性支撑。这些模型都是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来进行模拟和分析的。 本文对有结构连接件、没有结构连接件及有弹性支承的挡土墙体系的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这三种模型的模拟和分析,得到了桩的最大水平位移、垂直地面沉降、弯矩、剪力及轴力的结果。这些结果通过图和表的形式表现出来,之后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 最后,得出结论:相比于其他两种模型,不带铰的模型是用于设计挡土墙体系的最好模型,因为这种模型能够使逆作法施工中挡土墙体系的水平位移最小。
[Abstract]: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in the city, the land for public facilities is in short supply. In order to make the best use of the existing land, we begin to build underground structures as public facilities. There are a number of methods for reducing displacement, such as observation, jet grouting, installation of pillars, etc., but none of these methods are designed from a structural point of view,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evelop a new design method to minimize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the supporting wall system. Firstly, the model of retaining wall system is established, which is composed of H-shaped steel pile, concrete pile, structural connectors, elastic supports and foundation soil. The structural connectors between raft and pile are expressed in the form of joint hinges. The foundation soil is expressed in the form of spring, and three numerical models are obtained, which are connected hinge, no joint hinge and elastic support. These models are simulated and analyzed by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NSYS.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taining wall system with structural connectors, no structural connectors and elastic supports are studied. Through the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se three models, the maximum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vertical ground subsidence, bending moment of the pile are obtained. The results of shear force and axial force. These results are expressed in the form of graphs and tables, and then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inally, it is conclud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wo models, the unhinged model is the best model for the design of retaining wall system, because this model can minimize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the retaining wall system in reverse construction.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476.4;TU7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凌展翔;;浅论“逆作法”施工的原理与优缺点[J];广东建材;2007年11期

2 陈寿长;;浅谈逆作法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8年17期

3 王飞;;浅析逆作法施工技术的设计及其优势[J];价值工程;2010年27期

4 于江燕;;浅谈逆作法施工技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年09期

5 邬伟民;逆作法施工技术也适用于普通高层建筑[J];上海建设科技;1999年04期

6 韩春光;;逆作法施工技术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年12期

7 薛丽丽;;分析逆作法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运用[J];科技创业家;2014年08期

8 王树华;;浅谈现代建筑中逆作法施工技术的运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0年17期

9 高振锋,叶可明,王允恭,谢卫兵;逆作法施工的设计方法[J];施工技术;2001年01期

10 杨海红,何亚伯;模糊综合评价在逆作法施工方案优选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0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彩英;侯艳梅;;浅谈逆作法施工[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宫怀忠;赵志缙;;逆作法施工工艺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1997年

3 张彬;;浅述逆作法在高层建筑中的设计应用[A];施工机械化新技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七辑)[C];2006年

4 高沛峻;邓安福;;逆作法在深基坑开挖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5 李国峰;李东;;城市下穿道路逆作法设计[A];第十九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张鹏;;逆作法槽钢桩板临时挡墙关键施工技术分析[A];2014年8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7 袁润卫;;海南中青大厦逆作法施工[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8 杨圣扩;;特大型地下储煤槽仓逆作法施工综合技术[A];第四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09年

9 陈培泰;;软土逆作施工技术关键及对环境影响的探讨——以上海轨道交通R4线东安路站为背景[A];上海软土地深基坑技术新进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晓龙;罗哲;王占奎;;超高层钢结构全逆作法施工管理[A];2014年全国钢结构设计与施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铭辉 通讯员 顾庆生;逆作法技术20年实践成果发布会在沪举行[N];建筑时报;2012年

2 记者 陈怡 通讯员 顾庆生;逆作法技术二十年实践硕果累累[N];上海科技报;2012年

3 记者 韩庆文 通讯员 柯梅丽 梁艳云;逆作法施工有了新突破[N];广东建设报;2013年

4 记者 汪炜邋通讯员 顾庆生;“逆作法”基坑施工再破前沿技术难题[N];上海科技报;2008年

5 杨广;广州新中国大厦五层地下室逆作法施工技术[N];中国建设报;2001年

6 于鸣 志坚 庆生;上海二建依托技术优势拓宽发展新衢探秘[N];建筑时报;2006年

7 李佳雨;盖挖逆作法立柱结构施工技术研究[N];建筑时报;2006年

8 王铭辉邋通讯员 顾庆生;世界最深地下变电站工程实现重要节点[N];建筑时报;2008年

9 章建华 徐光新(作者单位:浙江舜元建设有限公司);逆作法挖土施工实例分析[N];建筑时报;2007年

10 霍保 李政 刘福春;采用逆作法安装冷轧罩式炉高精度钢平台[N];中华建筑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孙洋波;软土地区深基坑工程逆作法数值分析及实测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齐如明;逆作法施工技术的设计与实践[D];吉林大学;2006年

3 谢小松;大型深基坑逆作法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及结构分析[D];同济大学;2007年

4 殷昊;基坑逆作法及土体—支护结构变形性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博;逆作法施工技术的分析与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邢旭亮;半逆作法深基坑设计与实践[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3 李自锋;紧邻超高层建筑群盖挖逆作法大跨度、大体量、深基坑开挖及结构施工技术[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4 于宏福;下穿道路盖挖逆作法施工稳定性及立柱变形特性分析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5 张梦青;某高层建筑地下工程施工方案及经济性的比较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王宜峰;地下工程逆作法包桩柱受力分析及优化设计[D];广州大学;2016年

7 钱坤;盖挖逆作法基坑开挖对地下结构变形影响分析[D];安徽建筑大学;2016年

8 钱敏;逆作法竖向围护结构变形分析[D];安徽建筑大学;2016年

9 许宏超;合肥市大东门地铁车站盖挖逆作法施工关键技术应用[D];安徽建筑大学;2016年

10 程珩;深大基坑逆作法施工地下节点受力及变形规律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5504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5504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8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