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剪切屈服型新型混合联肢墙足尺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1 20:32

  本文关键词: 钢连梁 混合联肢墙 剪切屈服 抗震性能 型钢边缘构件 出处:《土木工程学报》2015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研究含型钢边缘构件新型混合联肢墙体系节点的破坏特征和抗震性能,进行3个剪切屈服型连梁的混合联肢墙足尺节点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观察节点的受力过程及破坏形态,并对试件的破坏机理、滞回性能、承载能力、耗能能力、变形组成、节点区设置面承载板以及连梁跨高比的影响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新型混合联肢墙节点滞回曲线呈纺锤形,通过合理设置加劲肋,能够较好地限制局部屈曲,使其剪切屈服耗能,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节点等效黏滞阻尼系数在0.33以上,延性系数在4.75以上,类似于偏心支撑钢框架耗能梁段的性能;面承载板的设置对节点受力性能影响不大;钢连梁在跨高比1.7到4.3之间时都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能较好地解决混凝土连梁配筋困难、小跨高比连梁延性不足的问题。成果可供混合联肢墙体系的工程设计参考。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da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seismic behavior of the joints of a new type of composite wall system with steel edge members, In this paper, the low cycle reciprocating loading test of the full-scale joint of three shear yield type coupling beams is carried out. The failure mechanism, hysteretic performance, bearing capacity,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and deformation of the joint are observed, and the failure mechanism, hysteretic performance, bearing capacity,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and deformation of the joint are observ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ysteretic curve of the new hybrid limb wall joint is spindle-shaped, and the local buckling can be well limited by setting stiffened ribs reasonably. The equivalent viscous damping coefficient of joints is above 0.33 and the ductility coefficient is above 4.75, which is similar to that of eccentrically braced steel frames. The installation of face bearing slab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the joints, and the steel connected beams have excellent seismic performance when the span height ratio is between 1.7 and 4.3, which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reinforcement arrangement of the concrete connecting beams. The problem of ductility of small span to height ratio connecting beam is insufficient. The results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 for the engineering design of the composite limb wall system.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与抗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8182)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SJ08E209)
【分类号】:TU398;TU352.1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智峰;;组合结构的节点及抗火性能浅识[J];江西化工;2012年01期

2 姜有生;;中小学建筑抗震设计若干问题[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3 王宇航;樊健生;郭亚飞;杨勇;;异形型钢混凝土柱承载能力的试验及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4 谢尚英;索奇峰;任清顺;;型钢混凝土及其在广州猎德大桥桥塔设计中的应用[J];桥梁建设;2009年01期

5 冯伟;;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J];企业家天地;2010年10期

6 杨丹清;李福海;赵世春;;不同配钢率对SRC压弯柱承载力与延性影响[J];四川建筑;2006年05期

7 刘建军;叶柏龙;雷雨;;型钢混凝土(SRC)深梁数值模拟分析[J];四川建筑;2009年02期

8 韦希;赵冬;;型钢混凝土结构研究及发展[J];四川建筑;2009年06期

9 平振东;;型钢混凝土结构在国内外的研究及工程应用[J];四川建筑;2009年S1期

10 杨杰;张敏;李红培;;概念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实现方法[J];四川建筑;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波;余江滔;丁斌;;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震损加固方法的对比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2 李英民;韩军;刘立平;郑妮娜;王丽萍;刘建伟;伍云天;刘阳冰;;建筑结构强震破坏机制与控制方法的讨论[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3 毛志伟;郑廷银;;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的研究现状和展望[A];钢结构工程研究(七)——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杨威;王力波;张仕通;;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新建业务办公用房钢结构部分设计[A];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洪全;朱辉;;抗震概念设计及抗震新技术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崔U_刚;;浅谈型钢混凝土柱的发展及特性[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红培;张卫兵;;有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问题的探讨[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肖岩;陈国;杨瑞珍;佘立永;周泉;;现代竹结构住宅抗震性能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9 耿翠珍;刘中华;;内置圆钢管的钢骨混凝土柱特性及梁柱节点分析[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0年

10 林明强;姜维山;安建利;;高强混凝土RC与SRC结构研究[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小勇;钢筋钢丝网砂浆加固混凝土柱的轴压、偏压及抗震滞回性能试验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2 肖阿林;钢骨-钢管高性能混凝土轴压组合柱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3 王钧;内置H型钢预应力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初明进;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5 江枣;竖向组合构件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6 李磊;混合结构的数值建模理论及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亮;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柱的受力性能及设计计算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黄群贤;新型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与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9 宋天诣;火灾后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梁—柱节点的力学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10 刘建明;核心钢管外包钢骨混凝土短柱受压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芳芳;钢骨-FRP管混凝土结构应用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郭森亮;某工程型钢混凝土转换梁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赵文Pr;提高异形柱节点抗剪承载力各项措施的可行性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郑宝磊;山西首幢高层钢结构公寓设计与整体计算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马军卫;无筋砌体墙的受弯能力分析及砌体抗震墙弯曲破坏的试验设计[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6 鲍伟丽;大连世界金融中心超高层建筑结构选型及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唐修慧;中小学建筑抗震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廖永石;楼梯参与整体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9 高晓鹏;现浇楼板对RC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10 马畅;钢管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梁混合框架抗震性能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周军海;阎奇武;徐翔;;国外钢连梁与剪力墙节点研究[J];四川建筑;2007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峰;含型钢边缘构件的混合连肢墙体系钢梁与剪力墙连接的滞回性能[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534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5534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5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