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力状态下含黏粗粒土渗透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粗粒土 切入点:渗透变形特性 出处:《岩土工程学报》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含黏粗粒土的渗透变形问题是水电工程中常见的渗透稳定性问题之一。对于含黏粗粒土来说,黏粒含量、颗粒级配及应力状态是影响渗透变形最重要的3个因素。为研究应力状态大小对含黏粗粒土渗透变形特性及临界水力梯度的影响,利用大直径渗透变形仪加载系统,完成了侧限条件下某含黏粗粒土在0.1,0.3,0.6,0.9 MPa铅直应力作用下的渗透变形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应力状态下黏粒含量值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含黏粗粒土的渗透变形破坏类型;试件中附加应力值越大,产生渗透变形时的临界水力梯度也越大。通过对渗透变形试验过程中渗透系数的演化过程研究,提出了利用渗透系数与水力梯度关系曲线的突变关系来判断临界水力梯度的新方法。
[Abstract]:The seepage deformation problem of clay coarse grained soil is one of the common seepage stability problems in hydropower engineering. For the clay coarse grained soil, the clay content, Particle gradation and stress state are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permeability deformation.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tress state on permeability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ritical hydraulic gradient of clay and coarse grained soil, a large diameter osmotic deformator loading system is used. The permeation deformation test of a clay containing coarse grained soil under the action of 0. 1 ~ 0. 3 ~ 0. 3 ~ 0. 6 ~ 0. 9 MPa vertical stress has been comple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ent of clay in different stress states has a direct effect on the failure type of permeability deformation of the clay-containing coarse grained soil. The larger the additional stress in the specimen is, the larger the critical hydraulic gradient is when the seepage deformation occurs. A new method for judging critical hydraulic gradient is proposed by using the abrupt relation between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and hydraulic gradient curve.
【作者单位】: 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水能资源利用关键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基金】:“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K03B04) 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科技计划项目(CHC-KJ-2008-08-02)
【分类号】:TU41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周健;姚志雄;张刚;;管涌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观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2 宋新江;钱财富;;渗流作用下黏性土水力梯度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年05期
3 毛昶熙,段祥宝,蔡金傍,茹建辉;堤基渗流管涌发展的理论分析[J];水利学报;2004年12期
4 袁澄文;杨静熙;;s⺋4研究断层破碎带和粘土尛砂砾岩渗透变形的初步}撗閇J];黄河建设;1965年04期
5 罗玉龙;速宝玉;盛金昌;詹美礼;;对管涌机理的新认识[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12期
6 冯树荣;赵海斌;蒋中明;曾祥喜;;向家坝水电站左岸坝基破碎岩体渗透变形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7 毛昶熙;段祥宝;吴良骥;;砂砾土各级颗粒的管涌临界坡降研究[J];岩土力学;2009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健;姚志雄;张刚;;管涌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观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2 谢定松;刘杰;魏迎奇;;高面板堆石坝渗流控制关键技术问题探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年10期
3 毛昶熙;段祥宝;吴良骥;;再论渗透力及其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年S1期
4 罗胜平;许光祥;钟亮;;土坝坝基防渗体对浸润线和渗流量的影响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5 周俊;刘晓平;林积大;周千凯;凌威;;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左岸二期围堰稳定分析[J];交通科学与工程;2012年01期
6 齐进;吴先敏;;青州市黑虎山水库副坝裂缝分析[J];大坝与安全;2010年04期
7 杨春璞;宣树学;;西藏旁多水利枢纽坝基深厚覆盖层渗透稳定性研究[J];东北水利水电;2009年06期
8 叶合欣;董明;董海洲;;软弱结构面水流冲刷形成集中渗漏通道机制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9 孙东亚;姚秋玲;赵进勇;解家毕;;堤防工程建设技术进展[J];中国防汛抗旱;2009年06期
10 詹美礼;高峰;何淑媛;盛金昌;许孝臣;;接触冲刷渗透破坏的室内试验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彭国强;潘维宗;任红云;;尼山水库天然铺盖渗透变形试验研究分析[A];水工渗流研究与应用进展——第五届全国水利工程渗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马利平;徐晓英;;高密度电法在水库检测中的应用[A];山东地球物理六十年[C];2009年
3 刘照朗;;介绍一种安全环保的不需要修建尾矿库的尾矿处理设施[A];有色金属工业科学发展——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海涛;无限深透水地基上土石坝坝基渗流控制计算方法和防渗措施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杨迎晓;钱塘江冲海积粉土工程特性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范钢伟;浅埋煤层开采与脆弱生态保护相互响应机理与工程实践[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4 周红星;双层堤基渗透破坏机理和数值模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张刚;管涌现象细观机理的模型试验与颗粒流数值模拟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6 周晓杰;堤防的渗透变形及其发展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7 付俊峰;基于水头和饱和度分布的双变量土坝渗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罗刚;唐家山高速短程滑坡堵江及溃坝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9 熊炜;秦巴山区软弱变质岩浅表层滑坡成因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10 李柱和;临江地铁冻结工程事故机理及修复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长春;得胜河流域均质土坝渗流分析及防渗加固措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毕明宇;多相耦合管涌机理及堤防安全预警系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李兴华;堤基渗透破坏过程及管涌通道冲刷扩展的试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郭文玮;仁宗海堆石坝初蓄期渗流异常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苏兆申;五岳水库大坝渗流数值模拟及安全评价[D];天津大学;2010年
6 韩文涛;浑水渗流理论与坝基防渗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7 周应虎;江河大堤渗流破坏机理和控制措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8 王洁;矿区废石场土壤垂直侵蚀的模拟降雨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9 邓苑苑;病险土石坝渗流破坏机理分析[D];石河子大学;2006年
10 秦玉刚;小峰水库病险分析及防渗加固新方案探讨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健,张刚;管涌现象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下空间;2004年04期
2 曹郭履;渗流管涌的随机模型[J];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报;1985年02期
3 张家发,朱国胜,曹敦侣;堤基渗透变形扩展过程和悬挂式防渗墙控制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4年06期
4 张咸恭;聂德新;韩文峰;;围压效应与软弱夹层泥化的可能性分析[J];地质论评;1990年02期
5 任光明,聂德新,米德才;软弱层带夹泥物理力学特征的仿真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1999年01期
6 罗玉龙;彭华;张晋;;一维三相渗流侵蚀耦合管涌程序的研制与验证[J];固体力学学报;2008年S1期
7 蒋建平;罗国煜;高广运;;粘性土变形和强度参数分析[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8 欧钊元;王金建;张玉群;蔡家宏;梁yN;;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境内裂隙黏土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8年01期
9 曹敦侣,曹罡,邹火元,常耀胜;水工建筑物渗流管涌的Monte-Carlo模拟[J];人民长江;1997年06期
10 贺如平;溪洛渡水电站坝区岩体层间层内错动带现场渗透及渗透变形特性研究[J];水电站设计;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莉青;秦国兴;;俄文版《地壳应力场和研究应力场的地质构造方法》一书简介[J];国际地震动态;1991年12期
2 刘盛东,杨玉岷,,胡绍龙;岩石受力状态对弹性波传播速度影响的初步研究[J];中国煤田地质;1996年03期
3 龚发雄;单业华;林舸;刘士林;张德圣;;松辽盆地长垣中部断层走向及板块动力学意义[J];新疆石油地质;2006年06期
4 秦剑峰;卓家寿;;可储能原则在一类岩爆问题中的研究和应用[J];计算力学学报;2009年03期
5 李方全;;原地应力测量在地震地质研究工作中的应用[J];华北地震科学;1983年02期
6 陆光闾;;东北日本岛弧地壳应力状态探讨[J];上海地质;1984年01期
7 陆阳泉,钱家栋,赵家骝,刘建毅,王玉祥,王恩平,刘允秀;不同应力状态下岩石激发极化效应的实验及其机理研究[J];中国地震;1993年02期
8 俞言祥,许忠淮,黄雨蕊;用斜井钻孔崩落资料反演上地壳应力状态的遗传算法[J];华北地震科学;2000年01期
9 祝启虎;卢文波;孙金山;;基于能量原理的岩爆机理及应力状态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02期
10 李金龙;邹振轩;;浙江珊溪水库地震:震源参数测定及断层结构和应力状态描述[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福江;祁英男;刘长义;;低应力状态下岩石凯赛效应特征[A];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92年
2 李造鼎;赵毅军;;在双向压缩下岩石超声衰减的实验研究(一)[A];第三届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85年
3 张东宁;许忠淮;;青藏高原南部正断层地震活动的一种可能解释[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4 陈晓斌;;红砂岩粗粒土剪胀效应大型三轴试验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臧绍先;谭利;;中蒙苏相邻地区的应力状态及其动力学推论[A];第四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二届全国高温高压联合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89年
6 李方全;刘光勋;;我国现今地应力状态及有关问题[A];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7 李方全;;断层活动与原地应力状态[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8 朱俊高;施维成;吴晓铭;李永红;;一个基于粗粒土真三轴试验的破坏准则[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程展林;吴良平;丁红顺;;粗粒土组构之颗粒运动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特邀报告[C];2007年
10 黄文雄;;亚塑性理论框架中粗粒土的本构模拟[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记者 陈超;阪神大地震前大气氡浓度异常升高[N];科技日报;2007年
2 宁建民;华丰矿冲击地压预报防治达国际先进水平[N];经理日报;2008年
3 记者 于莘明;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在四川开钻[N];科技日报;2008年
4 记者 王立彬;科学钻探一号孔开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5 记者 王巧然;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开钻[N];中国石油报;2008年
6 记者 罗会江 通讯员 刘祥;汶川地震断裂带科钻一号孔终孔[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大阔;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三维本构规律、机理与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2 张壮路;工作面顶板涌水量预测的渗流与应力耦合方法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9年
3 周文;川西致密储层现今地应力场特征及石油工程地质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4 贾宇峰;考虑颗粒破碎的粗粒土本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王利;岩石弹塑性损伤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6年
6 王瑞江;长江三峡地区地壳稳定性评价[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0年
7 路德春;基于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的土的应力路径本构模型[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8 王刚;节理剪切渗流耦合特性及加锚节理岩体计算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侯文峻;土与结构接触面三维静动力变形规律与本构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10 相彪;筑坝堆石料应力路径本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科;粗粒土邓肯—张模型参数的影响因素及影响规律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2 宋良良;粗粒土筋土界面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王强;胶结粗粒土强度与变形特性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磊;粗粒土及其加筋作用的力学性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5 王嵩;粗粒土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李兆明;考虑颗粒破碎的粗粒土本构模型[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申存科;粗粒土的颗粒破碎特性与本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朱崇辉;粗粒土的渗透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9 闫勋念;粗粒土力学特性三轴试验与模拟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0 葛峰;山西灵石县龙鑫发煤矿古滑坡成因与稳定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637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563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