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仿古建筑钢管柱—工字钢双梁节点抗震性能试验与有限元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07 00:08

  本文选题:仿古建筑 切入点:钢结构 出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仿古建筑继承了中国古建筑造型优美、大气磅礴的特点,在实际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仿古建筑中由阑额、由额与檐柱连接形成双梁柱节点,该节点形式和受力特点与常规梁柱节点不同,且节点的破坏形式缺乏全面的试验和理论研究。因此,对钢管柱-工字钢双梁节点的受力性能进行研究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本文对4个仿古建筑钢管柱-工字钢双梁节点抗震性能进行研究,通过对不同轴压比和节点形式的试件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观察了节点的受力过程及破坏特征,分析了节点的滞回性能、承载能力、层间位移角、强度刚度退化规律、延性性能及耗能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节点滞回曲线饱满,,节点核心区的延性及耗能性能较好,弹塑性极限层间位移角约为1/50~1/24。双梁将节点核心区分为三个区,节点的主要破坏模式为节点核心区C区剪切屈曲破坏,节点核心区B区柱翼缘屈曲,部分焊缝和热影响区母材开裂。 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ABAQUS软件对其受力性能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对比试验结果和有限元计算结果,两者吻合较好。并对钢管柱-工字钢双梁节点的破坏形态及核心区受力过程中的应力分布和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轴压比、钢材屈服强度和节点域钢管壁厚等参数对荷载-位移骨架曲线的承载力、刚度和延性的影响规律,并进一步对不同参数下模型核心区的应力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本文研究的成果可以为仿古建筑钢结构双梁柱节点的设计和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同时也为该类节点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Abstract]:The archaic architecture inherits the beautiful and majestic features of the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and is more and more widely used in practical engineering. In the ancient building, the double Liang Zhu node is formed by connecting the diaphragm, the forehead and the eaves column. The form and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oint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conventional Liang Zhu node, and the failure form of the joint is short of comprehensive test and theoretical study.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to study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steel tubular column-I-beam joints. In this paper, the aseismic behavior of steel pipe column-I-beam joints in four ancient buildings is studied. By means of low cycle repeated load tests on specimens with different axial compression ratios and joint forms, the stress process and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oints are observed. The hysteretic performance, bearing capacity,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angle, degradation law of strength and stiffness, ductility and energy dissipation ability of joint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ysteretic curves of joints are full, and the ductility and energy dissipation of the core region of joints are better. The displacement angle between the elastic-plastic limit layers is about 1 / 50 / 1 / 24.The joint core reg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zones by two beams. The main failure modes of the joints are shear buckling failure in the core region C and flange buckling in the B zone in the core zone. Partial weld and heat affected zone base metal cracking. 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the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its mechanical performance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ABAQUS software,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finite element calculation. The failure pattern of steel tube column-I-beam joint and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law in the stress process of the core region are analyzed deeply.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is studied. The influence of steel yield strength and steel pipe wall thickness on the bearing capacity, stiffness and ductility of the load-displacement skeleton curve is studied.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and practic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double Liang Zhu joints in steel structures of archaic buildings, and also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this kind of joints.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391;TU35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昀,王蓉;也谈“大屋顶”、“小亭子”[J];中外建筑;2002年06期

2 ;仿古建筑看西安[J];建筑;2005年04期

3 ;《仿古建筑施工实用技术》正式出版发行[J];河南城建高专学报;1997年02期

4 陈杨峰;汪恩田;;仿古建筑文化内涵浅析[J];作家;2009年10期

5 王继善;;仿古建筑热歧路多远?[J];乡音;1996年05期

6 李剑平;关于仿古建筑形式的思考[J];文物世界;2001年03期

7 卢中一,斯满芳;仿古建筑与现代文明[J];城乡建设;2003年10期

8 ;天津王朝酒厂仿古建筑简介[J];古建园林技术;2003年01期

9 李士芳;雷峰新塔穿铜装——铜材在仿古建筑上的应用初探[J];古建园林技术;2003年02期

10 姜磊;陈方慧;舒畅;;仿古建筑的真实性探讨[J];华中建筑;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剑平;;仿古建筑形式释说[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二)[C];2000年

2 刘天杰;;弘扬传统 艺求新法——论中国的传统建筑与仿古建筑[A];中国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沈志维;;实话实说古建筑与它的三大支点——专业工作者、工匠群体与仿古建筑[A];中国营造学社建社80周年纪念活动暨营造技术的保护与更新学术论坛会刊[C];2009年

4 刘连民;姜立;任燕翔;赵景学;;环保节材古建筑设计研究及软件实现[A];工程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第十五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刘连民;姜立;任燕翔;赵景学;;仿古建筑结构参数化建模设计研究[A];工程三维模型与虚拟现实表现——第二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牛毅胜;;浅析现代设计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A];古建筑施工修缮与维护加固技术交流集锦[C];2008年

7 彭镛;;园林仿古建筑中的檐口设计[A];古建筑施工修缮与维护加固技术交流集锦[C];2008年

8 康立伟;刘福通;;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的设计与施工[A];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陈小茹;杜卫华;邓岩;罗琼英;李世龙;;仿古建筑大屋顶大跨平面钢桁架整体提升施工技术[A];第四届全国钢结构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刘宪文;;仿古建筑混合结构[A];第二届营造技术的保护与创新学术论坛会刊[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边辑;仿古建筑:要与时代共同进步[N];中华建筑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李春文;叙永县:打造仿古建筑“风情一条街”[N];泸州日报;2010年

3 周静文 徐宁;建筑专家反对盲目建造仿古建筑[N];新华日报;2003年

4 王发堂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仿古建筑不应成为“假古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陈葆 仙仲平 孙德虎;董小全:仿古建筑行业的后起之秀[N];天水日报;2012年

6 曹刚;仿古建筑:是开发式保护还是保护性破坏[N];建筑时报;2012年

7 柯彦;在尊重与敬畏中寻找创新之路[N];中国建设报;2012年

8 吴学安;仿古建筑之风不可长[N];中国建设报;2010年

9 实建;仿古建筑之我见[N];中国建设报;2001年

10 实建;仿古建筑:传统文化须准确表达[N];建筑时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小彬;现代仿古建筑的传统元素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2 顾红;仿古建筑营造及古建筑修缮的成本控制[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3 张瑜都;歇山式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静、动力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4 漆成;仿古建筑钢管柱—工字钢双梁节点抗震性能试验与有限元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5 谢磊;仿古建筑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6 周晓波;重庆仿古建筑形态与装饰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年

7 郑伟;地域文化对彭州灾后重建仿古建筑形制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8 张帅;殿堂式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抗震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9 吴翔艳;定鼎门钢结构仿古建筑组成及力学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10 张春明;技术·形式·精神[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77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577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a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