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艺术中心隔震结构设计
本文选题:抗震设计 切入点:基础隔震 出处:《建筑结构》2014年2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台北艺术中心由中心的方形量体及周边外延的3个剧场组成,体型十分复杂且不规则。由于工程地处高地震烈度区,抗震性能要求很高。经比较研究,采用基础隔震系统被认定为经济技术上最为优化的方案。设计中重点解决了上部结构的抗侧及抗扭刚度、隔震器类型及参数选择等问题。基础隔震系统可将结构所受地震作用及构件位移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并具有高度的可靠性;相较传统抗震方法,基础隔震方案可减小地震作用达60%以上;与其他类型的隔震器相比,所用摩擦单摆型隔震器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及更简化的细部处理。
[Abstract]:The Taipei Art Center is made up of the square volume of the center and the three theatres around it. It is very complex and irregular in size. Because the project is located in a region with high seismic intensity,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is very high. The base isolation system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economically and technologically optimized scheme. The design focuses on solving the lateral and torsional stiffness of the superstructure. The basic isolation system can control the earthquake ac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component in an acceptable range, and has a high degree of reliability,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eismic method, the base isolation system can control the seismic ac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component within an acceptable range. The base isolation scheme can reduce the seismic action to more than 60%, and the friction single pendulum isolator has better economy and simpler detail treatment than other types of isolators.
【作者单位】: 奥雅纳工程顾问;
【分类号】:TU318;TU35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登贵;雷静雅;周祥瑞;付李宁;徐家云;;相邻结构基础隔震和层间减震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8年06期
2 曾奔;周福霖;黄东阳;;土-结构相互作用下考虑平摆耦合的基础隔震体系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3 宋玉旺;;房屋基础隔震技术应用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年19期
4 李志林;;房屋基础隔震技术应用分析[J];企业导报;2012年14期
5 傅育安;;基础隔震工程的回顾与展望[J];工程抗震;1987年03期
6 ;建筑物基础隔震通过技术鉴定[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1年03期
7 任君,胡辉霞,高全玲;基础隔震砌体结构住宅效益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年S1期
8 苑国良;建筑如何防震——城市建筑防震减灾基础隔震新技术[J];城市与减灾;2002年01期
9 魏德敏,康锦霞,韩海崴;基础隔震高层建筑地震响应的理论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1期
10 陈华明,刘伟庆,孙雪梅;基础隔震住宅楼方案的应用[J];工业建筑;200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邸元;袁明武;肖建庄;;多层结构基础隔震动力反应分析的简化[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2 张立峰;王忠海;康艳博;姚秋来;肖伟;;震区框架结构基础隔震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3 王忠海;张立峰;康艳博;姚秋来;肖伟;;凉山州邮电局某住宅的基础隔震改造[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4 黄襄云;;自动复位基础隔震机构的动力分析[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5 施卫星;吴广荣;;组合支座基础隔震砌体房屋设计探讨[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6 王建强;丁永刚;李大望;;摩擦摆基础隔震上部偏心结构地震反应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叶昆;李黎;朱宏平;符蓉;;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建筑结构最大位移反应研究[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雷静雅;罗登贵;;多层建筑基础隔震的减震效果分析[A];新世纪观测技术发展及防震减灾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周中一;曹万林;王卿;董宏英;张建伟;;农村基础隔震砌体结构房屋振动台试验[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10 栗增欣;董煜;;框架结构基础隔震分析[A];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宇;双向地震作用立式储罐基础隔震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2 胡紫东;考虑支座相关性的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崔利富;大型LNG储罐基础隔震与晃动控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4 李延涛;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基础隔震与结构控制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继红;基础隔震结构非线性动力特性分析[D];苏州科技学院;2008年
2 张志亮;一维周期性复合基础隔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3 李林;基于动力测试的无填充墙基础隔震框架结构动力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哲;基础隔震偏心建筑的平—扭耦联地震反应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赵安兴;椭球体滚动基础隔震的可行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6 东芳;基础隔震异形柱框架结构体系地震反应控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7 张田田;基础隔震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8 崔艺斌;桩土相互作用下的并联基础隔震性状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9 杨一振;基础隔震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1年
10 陈翠翠;单向偏心结构滑移摆基础隔震扭转振动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798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579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