缀板连接的内核分离式屈曲约束构件的承载力设计方法
本文选题:屈曲约束构件 切入点:内核分离式 出处:《建筑结构学报》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屈曲约束构件可分为延迟屈曲构件和不屈曲构件,延迟屈曲构件在内核屈服前失稳破坏,当满足承载力设计要求时有更好的经济性。目前已有研究多针对不屈曲构件。针对缀板连接的内核分离式屈曲约束构件,利用平衡法研究了单个分肢的计算长度系数;推导了绕两个主轴的整体弹性屈曲荷载,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其弹性空间失稳特性;基于大量有限元弹塑性数值算例,拟合得到正则化长细比-稳定系数设计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分肢计算长度系数仅与缀板和分肢线刚度比有关,通过比较绕两个主轴方向的长细比可判断构件空间弹性失稳的形式;采用拟合设计曲线可较好预测延迟屈曲构件弹塑性承载力,且比有限元结果偏于安全,区分不屈曲构件和延迟屈曲构件的临界正则化长细比可取为0.75;最后给出了保证分肢弹塑性失稳不先于整体破坏的设计建议。建立的涵盖不屈曲构件和延迟屈曲构件的缀板连接的内核分离式屈曲约束构件承载力设计方法可为设计提供参考。
[Abstract]:Buckling restrained members can be divided into delayed buckling members and unbuckled members. It is more economical to meet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of bearing capacity. At present, many researches have been made on the non-buckling members. The calculation length coefficients of single limb are studied by the balance method for the separated buckling restrained members with the core attached to the plate. The whole elastic buckling load around two main axes is derived, and its elastic spatial instability characteristics are studied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finite element elastoplastic numerical examples, The design curve of regularized slenderness ratio and stability coefficient is obtained by fitt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lculated length coefficient of split limb is only related to the stiffness ratio of fixed plate and limb line. By comparing the aspect ratio around two principal axes, the spatial elastic instability can be judged, and the elastic-plastic bearing capacity of delayed buckling member can be predicted by fitting design curve, which is more safe than the result of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critical regularization slenderness ratio for distinguishing unbuckled members from delayed buckling members should be 0.75. Finally, a design proposal to ensure that the elastoplastic instability of split limbs is not prior to the whole failure is given. The proposed method covers unbuckled members and delayed buckling members. The design method of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core separated buckling restrained member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243)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2012Z10134)
【分类号】:TU35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江磊鑫;郭彦林;;屈曲延迟型增强构件的设计方法[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2 郭彦林;张博浩;王小安;姜子钦;;装配式防屈曲支撑设计理论的研究进展[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尹绕章;邓雪松;周云;;新型钢板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有限元分析[J];地震研究;2014年02期
2 郭彦林;张博浩;姜子钦;赵思远;;分离式防屈曲支撑及其弹性屈曲荷载的Ritz解[J];工程力学;2015年01期
3 郭彦林;王小安;江磊鑫;;装配式防屈曲支撑构件及框架设计理论[J];结构工程师;2010年06期
4 周云;尹绕章;张文鑫;纪宏恩;邓雪松;韩素玲;;钢板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08期
5 贾斌;罗晓群;张其林;丁娟;;高性能铝合金耗能支撑抗震性能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4年01期
6 刘树堂;蒋凯凯;;基于边缘屈服准则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分析与设计[J];土木工程学报;2014年S1期
7 郭彦林;江磊鑫;;双矩管带肋约束型装配式防屈曲支撑的设计方法[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8 郭彦林;王小安;姜子钦;白国良;;防屈曲支撑空冷岛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9 李亮;李国强;汪利;;水平荷载作用下新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简化计算方法[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徐闻;;国内防屈曲支撑专利技术现状[A];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第一部分)[C];2014年
2 徐闻;李艳琴;;装配式防屈曲支撑专利技术现状分析[A];2014年全国钢结构设计与施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璐;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赵俊贤;全钢防屈曲支撑的抗震性能及稳定性设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浩;全钢型板式防屈曲支撑无粘结层的有限元分析与支撑设计方法研究[D];广州大学;2013年
2 陆斌斌;采用碳纤维与玄武岩纤维包裹装配式防屈曲支撑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3 王敬忠;十字形截面防屈曲支撑及其钢框架的抗震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4 惠丽洁;自复位防屈曲支撑及其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5 纪宏恩;新型板式屈曲约束支撑性能研究[D];广州大学;2014年
6 尹绕章;新型钢板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的性能研究[D];广州大学;2014年
7 张文鑫;十字芯屈曲约束支撑性能试验与应用研究[D];广州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郭彦林;江磊鑫;;型钢组合装配式防屈曲支撑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结构;2010年01期
2 郭彦林;王小安;江磊鑫;;装配式防屈曲支撑构件及框架设计理论[J];结构工程师;2010年06期
3 蔡克铨,黄彦智,翁崇兴;双管式挫屈束制(屈曲约束)支撑之耐震行为与应用[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5年03期
4 陈正诚;钢侧撑韧性斜撑构材之行为与应用(Ⅰ)[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5年05期
5 赵俊贤;吴斌;欧进萍;;新型全钢防屈曲支撑的拟静力滞回性能试验[J];土木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6 郭彦林;王小安;;一种四角钢组合约束型防屈曲支撑的外围约束机理及刚度取值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11期
7 郭彦林;江磊鑫;;双矩管带肋约束型装配式防屈曲支撑的设计方法[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建彬;防屈曲支撑及防屈曲支撑钢框架设计理论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家顺,吴明;结构构件设计经济分析[J];当代建设;1999年06期
2 赵万旭;;对《构件合理吊点和垫点的选择》一文的商榷[J];建筑技术;1982年11期
3 郭成喜;轴心受压和受弯钢构件可靠性评估[J];钢结构;2001年02期
4 叶志雄;邱剑;;钢构件受扭应力计算与工程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结构;2011年S1期
5 林文运;;框架轻板构件钢模设计的几个问题[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1988年06期
6 陶琅;钢构件稳定设计的两种理论基础[J];天津冶金;1995年03期
7 钱同辉 ,顾文姝 ,胡侃 ,文兵;梁柱构件设计系统的实现[J];中外建筑;2001年06期
8 范重;范学伟;刘先明;;焊接薄壁箱形构件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6年03期
9 陈杏祥;曹兆强;;小型建筑构件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11年12期
10 杨瑞珊;;GRC材料和构件设计规则述评[J];中国建材科技;199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叶志雄;邱剑;;钢构件受扭应力计算与工程设计方法研究[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韩通;石建光;;计算机辅助建筑结构构件设计软件述评[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3 范重;范学伟;刘先明;;焊接薄壁箱形构件设计方法研究[A];第十一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居其伟;;上海国际体操中心主馆铝结构穹顶设计介绍[A];第八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5 范重;范学伟;刘先明;刘岩;;加肋薄壁箱形构件在国家体育场大跨度结构中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赵鹏飞;;大跨结构异型构件的设计[A];第十四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7 陈友泉;;轻钢构件的制作技术特点及实践[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范重;刘先明;范学伟;胡纯炀;胡天兵;吴学敏;郁银泉;;国家体育场大跨度钢结构设计[A];中国大型建筑钢结构工程设计与施工[C];2007年
9 金路;张耀春;邵永松;;钢结构设计分析方法的对比研究[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法武;基于二阶分析的钢框架截面优化设计[D];东南大学;2006年
2 杨隆宇;特高压输电塔组合截面构件承载力理论与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车顺利;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的基本性能及设计计算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莉媛;合肥新桥机场航站楼钢结构关键节点与构件承载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2 高明辉;河南地区住宅钢结构构件加工几何特性调查与统计模型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3 辛佩龙;冷弯薄壁空心类椭圆截面钢构件数值模拟及设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刘中伟;云南农村竹木结构原竹构件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5 杨兴才;轴心受压钢构件高温下局部稳定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6 王士奇;冷成型薄壁钢构件拉压滞回性能数值分析[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7 兰林;钢筋混凝土框架基于拆除构件法的抗连续性倒塌性能分析[D];广西大学;2014年
8 王平;铝合金槽型和加劲槽型截面构件数值模拟和设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舒光亚;导管架平台裂纹构件剩余极限强度与时变可靠度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徐淳;GRC构件在外装饰工程中的施工和应用[D];同济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085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608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