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双向板火灾行为的数值分析
本文选题:钢筋混凝土板 切入点:温度 出处:《工程力学》2015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根据傅里叶热传导理论,提出蒸发阶段水分修正函数,建立改进温度场模型;结合非线性板壳理论和热弹塑性本构关系,建立了火灾下钢筋混凝土双向板的数值模型,发展现有计算程序,通过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及程序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火灾工况、约束作用、骨料类型、板厚和保护层厚度等参数对混凝土双向板变形行为和耐火极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火灾工况、骨料类型、板厚和保护层厚度对双向板火灾行为影响较大;双向板变形行为和破坏模式对约束作用非常敏感,力学机理较为复杂。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Fourier heat conduction theory, the modified moisture function in evaporation stage is put forward, and the improved temperature field model is established, and the numerical model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idirectional slab under fire is established by combining nonlinear plate and shell theory and thermal elastoplastic constitutive relation.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odel and program is verified by comparing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with the test results.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fire conditions, constraints and aggregate types are analyzed. The effect of slab thickness and cover thickness on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 and fire resistance limit of concrete bidirectional slab i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re behavior is affected greatly by the fire condition, aggregate type, plate thickness and cover thickness.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 and failure mode of bidirectional plate are very sensitive to constraint, and the mechanical mechanism is complex.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土木工程环境灾变与结构可靠性重点试验室;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试验室;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0859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4M56046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4QNA78)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12009511002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143)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
【分类号】:TU375.2;TU35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国强;周昊圣;郭士雄;;火灾下钢结构建筑楼板的薄膜效应机理及理论模型[J];建筑结构学报;2007年05期
2 王滨;董毓利;;四边简支钢筋混凝土双向板火灾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9年06期
3 唐贵和;黄金林;;钢筋混凝土双向板耐火性能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伟利,徐志胜;火灾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损伤诊断[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5期
2 赵军;高丹盈;;高温后聚丙烯纤维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1期
3 方高倪;李宁波;;某多层商住楼局部火灾后的检测分析与加固[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4期
4 徐海生;王修信;;火灾高温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截面温度场的计算与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5 黄鑫;叶献国;;高温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梁热力学性能的数值模拟与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刘焕磊;李新;李堂飞;;火灾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J];安徽建筑;2012年01期
7 姚坚;朱合华;闫治国;曾令军;;隧道衬砌混凝土高温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8 姚坚;朱合华;闫治国;强健;;隧道衬砌受火温度的评估方法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9 朱合华;沈奕;闫治国;;火灾下大直径盾构隧道结构力学特性有限元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S1期
10 王广勇;薛素铎;;混凝土的瞬态热应变及其计算[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宇博;徐亚丰;赵鑫;;不同荷载下L形钢管混凝土芯柱耐火极限分析[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2 傅毅;徐亚丰;赵鑫;;不同偏心率十字形钢管混凝土芯柱耐火极限分析[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3 雷俊卿;夏超逸;彭小明;;混凝土桥梁防火减灾机理研究与应用[A];全国既有桥梁加固、改造与评价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俞博;叶见曙;温天宇;;火灾后混凝土桥梁结构的工程对策研究[A];全国既有桥梁加固、改造与评价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李易;陆新征;任爱珠;叶列平;陈适才;;某八层混凝土框架结构火灾连续倒塌模拟[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6 董宏英;边建辉;曹万林;王攀峰;;再生混凝土筒体壁厚对抗火性能影响研究[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2年
7 赵军;张明;高丹盈;;高温后钢纤维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A];纤维混凝土的技术进展与工程应用——第十一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赵军;邱计划;高丹盈;;高温后聚丙烯纤维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A];纤维混凝土的技术进展与工程应用——第十一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强健;朱合华;;盾构管片纤维增韧混凝土高温后抗压性能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结构专业委员会四届四次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经建生;郑永乾;韩林海;;型钢混凝土(SRC)构件抗火设计的关键问题[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彬;混凝土高温静动力学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王立闻;活性粉末混凝土高温后动力学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杨帆;大空间及框架钢结构受火全过程数值模拟及损伤评估[D];清华大学;2010年
4 宋天诣;火灾后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梁—柱节点的力学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5 朱大雷;火灾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热弹塑性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6 黄鹏飞;钢筋混凝土在环境腐蚀与弯曲荷载协同作用下的损伤失效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2004年
7 袁伟斌;离心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宋剑;海洋平台结构在偶然灾害作用下的可靠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李晓东;H型截面钢框架抗火性能的试验研究及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10 林晓康;火灾后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的滞回性能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晓战;纤维矿渣微粉混凝土高温损伤机理与力学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代兵权;改性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耐久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赵亮平;高温中纤维矿渣微粉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赵芳;混凝土基本构件内部温度场的测定与分析[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李哲;火灾后混凝土结构的检测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马建宇;公路隧道复合式衬砌结构在不同火灾场景下的安全性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7 张婷婷;无机胶粘贴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高温性能的试验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8 于德帅;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结构耐火性能试验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9 董琳琳;火灾中型钢混凝土梁的力学行为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10 杜石磊;考虑徐变效应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可靠度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袁爱民,孙宝俊,董毓利,李延和,高立堂;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板火灾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5年04期
2 陈礼刚,董毓利,李晓东;RC三跨连续板受火后的破坏形态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10期
3 高立堂;陈礼刚;李晓东;;火灾下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非线性分析[J];火灾科学;2006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逄靖华;火灾后混凝土板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成;吴元;;单向体外预应力加固混凝土双向板的弯压性能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7期
2 王宏升;施林林;;大跨双向板空间有限元分析[J];硅谷;2010年06期
3 陆春阳;钢筋混凝土双向板塑性计算表格方法的讨论[J];广西工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4 高丽娟;双向板在楼梯中的应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兰艳凤,王若;条带法在双向板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4年23期
6 马志刚;王蕾;;钢筋混凝土双向板两种计算方法间的比较[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7 胡成;吴元;李延和;;体外预应力加固混凝土双向板的试验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8 杨恒;栾曙光;;现浇混凝土空心双向板实用计算方法[J];建筑结构学报;2007年06期
9 赵权;王长永;程远兵;;均布荷载下四边简支蜂窝式空心双向板的计算方法[J];建筑结构;2010年03期
10 邹旭晖;闫海华;;弹塑性设计对混凝土双向板的验算分析[J];山西建筑;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素萍;李改英;张文巧;麻永林;;连续双向板配筋的有限元分析[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0年
2 李志刚;邵志民;张丽娜;;钢筋混凝土双向板体外预应力加固受力性能分析[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3 周献祥;宋明军;冯友莲;;双向板按塑性理论设计的可靠性和经济性[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4 胡成;;单向粘贴钢板条加固双向板的承载力计算[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8年
5 张广坡;马友利;;钢筋混凝土双向板弯矩设计值的分析[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6 宋继强;石建光;郭建伟;;钢筋砼双向板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时最小板厚的设计方法[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7 段爱建;李根怀;苏长吉;;双向板与单向板分界限的探讨[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8 吴建海;马俊;;不等跨蜂窝式现浇混凝土空心双向板的弯矩计算[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年
9 张平生;;四边简支钢筋混凝土双向板挠度计算与板厚的确定[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三卷)[C];1990年
10 李砚波;付素娟;张超;;粘钢加固双向板的承载力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朱崇绩;足尺钢筋混凝土双向板抗火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2 姜磊;钢筋混凝土双向板挠度的试验研究与分析控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3 杨志年;不同边界约束条件的混凝土双向板抗火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4 程远兵;边支承大跨现浇混凝土蜂窝式空心双向板的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5 胡成;钢筋混凝土双向板单向加固技术的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6 王晓东;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内力重分布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涛;普通钢筋混凝土双向板正常使用阶段变形计算[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2 陈静;火灾下混凝土双向板声发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计策;叠合式双向板有限元模拟分析[D];安徽建筑大学;2014年
4 崔亚涛;叠合式双向板挠度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4年
5 赵勇;叠合式双向板刚度性能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4年
6 姜海锋;叠合式双向板抗裂性的试验研究与分析[D];安徽建筑大学;2014年
7 吕甲朋;钢筋混凝土双向板刚度及曲率规律的试验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0年
8 吴松;叠合式双向板钢筋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与分析[D];安徽建筑大学;2014年
9 刘洪富;钢筋混凝土双向板挠度的性态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2年
10 曹光荣;现浇钢筋混凝土双向板挠度的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119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611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