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红砂岩土在多点冲击荷载下的叠加作用效应

发布时间:2018-03-17 16:36

  本文选题:强夯法 切入点:红砂岩风化土 出处:《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改装的击实仪对赣南地区红砂岩土进行室内击实试验,通过预埋带有编号的钢珠测试土体的空间位移,采用自制环刀取土测试不同位置土体的密度变化。试验研究表明,在冲击荷载作用下,中心点处的竖向位移和密度叠加效果随着击数或落距的增大而增强;竖向位移和密度叠加效果随着夯点间距的增大而减弱。随着击数的增加,中心点处土体粘聚力和内摩擦角都在增大。土体抗剪强度叠加效果随着夯点间距的增大而减弱,特别是在夯点间距从3.5倍增大到4倍锤径时,减弱程度非常明显。构成红砂岩土抗剪强度的关键因素是粘聚力。本文所取得的相关结论对红砂岩填土地基强夯加固的进一步研究、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帮助。
[Abstract]:Laboratory compaction test of red sandstone soil in south Jiangxi was carried out by using a modified compaction instrument. The spatial displacement of soil mass was measured by pre-burying steel beads with serial numbers, and the density of soil at different positions was measured by self-made ring knife. The experimental study shows that, Under the impact load, the superposition effect of vertical displacement and density at the center point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hits or the drop distance, the effect of vertical displacement and density superpositio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amping points,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hits, the superposition effect of vertical displacement and densit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hits. Both the cohesive force and the angle of internal friction are increasing at the center point. The superposition effect of soil shear strength weaken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amping points, especially when the spacing of the tamping point is doubled from 3.5 to 4 times the diameter of the hammer. The cohesive force is the key factor of the shear strength of red sandstone soil. The relevant conclusions obtained in this paper are helpful to the further study,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dynamic compaction reinforcement of the red sandstone fill soil foundation.
【作者单位】: 江西理工大学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869002) 江西省教育厅资助项目(GJJ08290)
【分类号】:TU4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罗嗣海,杨泽平,龚晓南;强夯的地面变形规律初探[J];地质科技情报;2000年04期

2 曾中林;李亮;;红砂岩强夯特性试验研究[J];路基工程;2007年02期

3 杨建永;卢凯;甘芳芳;;红砂岩土在单点冲击荷载下的作用效应[J];建筑科学;2013年03期

4 胡焕校;刘先;邵荣春;杨千根;;夯击数和夯击能对强夯地基加固效果的研究探讨[J];岩土工程界;2007年09期

5 罗恒;邹金锋;李亮;杨小礼;郭乃正;何长明;赵炼恒;;红砂岩碎石土高填方路基强夯加固时的动应力扩散及土体变形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S1期

6 何长明;邹金锋;李亮;;强夯动应力的量测及现场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7 郭乃正;邹金锋;李亮;杨小礼;赵炼恒;但汉成;;大颗粒红砂岩高填方路基强夯加固理论与试验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允伟;韩选江;李玉国;;真空动力固结法处理软基效果的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2 李京涛;;浅析真空动力固结法在沿海浅滩地域吹填土铁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J];工程勘察;2010年S1期

3 石亮;罗嗣海;邓通发;赵康;胡世丽;;砂土地基强夯地面变形与加固深度的半模试验研究[J];工程勘察;2012年02期

4 胡振南;杨建华;黄庆;邹金锋;李斌;;强夯法处理红砂岩碎石土路基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7年03期

5 丁红慧;;饱和软粘土强夯动力响应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1年10期

6 欧阳炼;时林军;;高速公路填方路基强夯加固模式探讨[J];中外公路;2010年01期

7 袁剑波;时林军;刘建华;;红粘土填方路基强夯加固效果检测与分析[J];中外公路;2010年05期

8 朱允伟;韩选江;朱进军;王黎明;;真空动力固结法处理新近吹填土地基的加固效果分析[J];工业建筑;2007年S1期

9 王松江;周汉斌;;强夯法处理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对比试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2年06期

10 冯雄辉;万智;;台背液压夯实处理现场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齐建国;;强夯法加固湿陷性土地基的振动测试分析[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安春秀;黄磊;黄达余;龚晓南;;强夯处理碎石回填土地基相关性试验研究[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建华;碎石土高路堤的强夯处理与沉降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2 匡希龙;高填路堤预应变加筋及动力强夯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林军;红粘土填方路基强夯加固效果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曾锋;填土地基的强夯加固范围和加固程度及其应用[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3 高丹;粗粒土强夯加固效果及关键参数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4 石亮;冲击作用下砂土地基地面变形规律的模型试验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5 李宁;碎石填土地基强夯加固机理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王建华;强夯地基的变形及沉降计算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7 胡乃财;强夯法加固地基的设计参数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郑翔;强夯法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9 何长明;强夯法加固高路堤的试验与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10 刘新龙;强夯法加固黄土路基的规律探索[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位学,陆新;强夯法加固软土地基有效加固深度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1年04期

2 郭乃正;邹金锋;杨小礼;李亮;;高填方路堤强夯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3 罗嗣海,杨泽平,龚晓南;强夯的地面变形规律初探[J];地质科技情报;2000年04期

4 李天光;重锤低落距与轻锤高落距强夯法加固湿陷性地基效果对比[J];工程勘察;1995年02期

5 童小东,蒋永生,龚维明,卢盛松;解决动力接触问题的一种新方法[J];工程力学;2000年06期

6 张洪亮,胡长顺,刘保健,王建海;压实石灰黄土力学特性试验[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7 曾中林;李亮;;红砂岩强夯特性试验研究[J];路基工程;2007年02期

8 郭见扬;夯能沿土层深度的分配问题──(强夯加固机理探讨之二)[J];土工基础;1996年03期

9 裘以惠;郭玉玲;;强夯法加固地基的土体动应力量测[J];太原工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10 杨建华;胡振南;;红砂岩填石路基强夯处理的试验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海元;天水上磨水库磨拉石建造红砂岩的工程特性[J];甘肃地质学报;2000年02期

2 黄杰;;东常高速公路红砂岩路基处理方法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8年28期

3 江凌;;红砂岩地质段公路设计与施工[J];中国科技信息;2013年03期

4 ;新垦红砂土田种稻夺高产的几项技术[J];科技简报;1978年19期

5 郑泽厚;鄂东南红砂岩棕红壤岗地的合理利用问题一以崇阳县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1期

6 周美林;;红砂岩填石路基的沉降稳定特性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年03期

7 高社林;;皖南山区某高速公路红砂岩特性及其路基施工工艺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7年03期

8 张锦纯;邓琳;;红砂岩路基施工技术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21期

9 安建林;;红砂岩分布区挖方路基处理与防护[J];科技资讯;2009年10期

10 唐红波;汪千;;浅谈高速公路红砂岩路基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J];民营科技;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刘多文;熊承仁;;红砂岩的渐进崩解特性试验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2年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2年

2 王孟华;;红砂岩路堑边坡的水害与防治对策[A];广东省公路学会道路工程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5年

3 冯义卿;邓经国;陈国强;游思权;;红砂岩填筑路基的冲压补强探讨[A];2002年道路工程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4 邓觐宇;赵明华;;高速公路红砂岩路基修筑技术[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公路设计与施工卷[C];2002年

5 孙敦华;;红砂岩对钻孔桩桩壁摩阻力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1年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6 胡昕;洪宝宁;周宇泉;;从微细结构角度分析红砂岩的强度特性[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谢强;;扫描电镜下红砂岩破裂过程的连续观察[A];首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8 邱立诚;黄东;袁伟强;钟雪平;;河源恐龙脚印化石与惠州恐龙蛋化石[A];第九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本报记者 刘燕;红砂岩再受不起风吹雨打[N];东莞日报;2009年

2 西江日报记者 陈明红;丽谯楼:千年不语历沧桑[N];西江日报;2012年

3 黄建新 罗仲尤;红砂岩地带路基修筑技术获重大突破[N];光明日报;2002年

4 黄建新;红砂岩路基修筑技术获重大突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5 张勇 陈景柏;以色列专家到修水指导裸露红砂岩综合治理[N];九江日报;2006年

6 杨辉柏 杨光华 鄢明民;科技创新铸坦途[N];湖南日报;2009年

7 罗仲尤 李璀 记者 李伦娥;湖南大学要做地方经济“助推器”[N];中国教育报;2003年

8 记者 秦仲阳 通讯员 李远飞;河源发现逾百恐龙脚印[N];信息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蒋建清;红砂岩粗粒土加筋挡墙力学机理和地震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周斌;湘西红砂岩顺层边坡稳定可靠度分析和风险评估[D];中南大学;2010年

3 陆华;冲击荷载下红砂岩流固耦合的动力响应及损伤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4 宋立伟;西北地区冻结岩石力学特性及爆破损伤评价模型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清林;水对泥质红砂岩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余立群;瑞寻高速公路红砂岩的工程特性及边坡稳定性分析[D];东华理工大学;2012年

3 彭华烨;湿热山区高速公路红砂岩路基修筑技术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4 吴川;膨胀性红砂岩边坡破坏机理及加固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5 武永;温度/载荷作用下红砂岩损伤机理与声发射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6 伍剑奇;泥质红砂岩筑路材料的工程性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唐彩云;红砂岩路堤的强夯处理与沉降特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8 郭志柳;细颗粒红砂岩风化土冲击加固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2年

9 张年胜;红砂岩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10 杜勇立;土工格栅加筋红砂岩粗粒土挡墙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255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6255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4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