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受力性能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23 04:33

  本文选题:预应力混凝土 切入点:叠合板 出处:《世界地震工程》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具有板薄、用钢量小、施工简便及质量可靠等特点,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采用二次浇筑工艺,其受力性能与整体浇筑预应力混凝土板有所区别。工程中一般通过对叠合面的适当处理,以确保其受力整体性。结合某具体工程,应用有限元分析手段,对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和整体浇筑板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预制预应力底板施工过程中最大挠度仅为其跨度的1/1752,几乎可以忽略;预应力叠合板正常使用阶段的受力性能和破坏形态均与整体浇筑板一致;极限荷载阶段,叠合面几乎无相对变形,最大剪应力0.373MPa,也在规范限值以内。因此,从变形、承载力等方面均证明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叠合面施工构造处理的安全性。
[Abstract]:Prestressed concrete composite slab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engineering because of its thin slab, small amount of steel, easy construction and reliable quality.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composite concrete slab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whole pouring prestressed concrete slab. In general,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ensure the stress integrity of the composite plane through the proper treatment of the superimposed surface in the engineering, and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ethod is applied to a concrete proje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deflection of prefabricated prestressed slab is only 1 / 1752 of its span, which can be neglected.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and failure pattern of prestressed laminated slab in normal service are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whole cast slab. In the ultimate load stage, there is almost no relative deformation on the composite plane, and the maximum shear stress of 0.373MPa is also within the limit value of the code. Bearing capacity and other aspects have proved the safety of construction structure treatment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composite slab.
【作者单位】: 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J10B03)
【分类号】:TU3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迭合板试验[J];建筑技术通讯;1983年01期

2 张凤鸣;7.36米跨度预应力叠合板的试验研究[J];建筑施工;1986年02期

3 蔡四维;多层粘合板理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3期

4 卫军;荆建梅;聂建国;郭乐工;;连续钢筋混凝土叠合板性能的研究[J];郑州工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5 杨宜民;钢筋混凝土迭合板动力性态的试验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1987年01期

6 蔡敏,蔡键;多层粘合板的非线性弯曲分析[J];复合材料学报;1992年02期

7 董艾;杜丽丽;;厨厕间叠合板施工[J];建筑工人;1995年02期

8 刁学优;;迭合板在基础工程中的应用[J];电力建设;1990年11期

9 王立红;人防地下室顶板的迭合板施工方案及验算[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10 刘子洁;世构体系中的叠合板应用[J];房材与应用;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孙哲哲;李明;赵唯坚;刘勇;;国内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的研究进展[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2年

2 丁永君;吴学辉;杜剑;;单向预应力混凝土双向叠合板非线性有限元分析[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荆建梅;卫军;郭乐工;;普通钢筋混凝土连续叠合板的性能[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7年

4 杨万庆;;螺旋肋筋预应力叠合板的受力性能研究[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5 宋小软;王勇萌;朱潇;王国勇;徐宋兵;闫朝;;水泥基模板与混凝土叠合板的正截面受弯开裂荷载计算[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4年

6 杨艳春;郭乐宁;;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与薄板受弯承载力相关性分析[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山西省五台县经贸局 刘建平;石英质玉石制作轻型面砖与聚合板的研究(下)[N];中国建材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维荣;自承式钢筋桁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设计方法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2 王克强;键肋预应力预制叠合板的设计与双向性能分析[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3 倪永松;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标准图集编制中的主要技术问题[D];兰州大学;2015年

4 翁传阳;含附加钢筋的混凝土叠合板试验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4年

5 郑毅超;倒T型预应力混凝土双向叠合板的研究与应用[D];湖南科技大学;2013年

6 吴飞;带钢筋桁架的叠合板的受力性能以及刚度的试验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4年

7 胡雨波;预应力叠合板在金域缇香住宅工程中的应用分析[D];清华大学;2014年

8 郑芳蒙;面内低周反复加载下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的力学性能和破坏模式[D];兰州大学;2014年

9 张轶;基于性能设计的叠合板试验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3年

10 尹益飞;蜂窝肋叠合板力学性能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519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6519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e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