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基于灰箱模型的中国城市内涝弹性评价

发布时间:2018-04-08 13:14

  本文选题:城市内涝 切入点:弹性 出处:《城市问题》2015年04期


【摘要】:基于城市内涝弹性的概念和内涵,建立了灰箱模型,借助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包括抵御能力、恢复能力和适应能力三个维度的城市内涝弹性评价体系,对全国2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了内涝弹性评价,运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2008-2009年期间,238个城市中仅有29个城市未发生内涝;内涝弹性强、弱的城市呈集群分布,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内涝弹性较强,京津冀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内涝弹性较弱;城市内涝弹性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城市立交桥区域是城市内涝高发区;建成区内的城市绿地系统并未有效改善城市内涝弹性;城市排水与防洪堤不但没有缓解城市内涝,还侵蚀了城市内涝弹性。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urban waterlogging elasticity, the grey box model is established,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urban waterlogging elasticity is construct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which includes three dimensions: resilience, resilience and adaptability.In this paper, the waterlogging elasticity of 238 cities with prefectural level and above is evaluated, and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correlation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2008-2009, only 29 of 238 cities did not have waterlogging, the waterlogging elasticity was strong, the weak cities were clustered distribution, the cities of Pearl River Delta and Yangtze River Delta had strong elasticity of waterlogging,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The waterlogging elasticity of Guanzhong urban agglomeration is weak, the urban waterlogging elasticity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level of urba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urban overpass area is a high incidence area of urban waterlogging.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has not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urban waterlogging elasticity, and the urban drainage and flood prevention levees have not only failed to alleviate the urban waterlogging, but also eroded the urban waterlogging elasticit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8004)——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城市水适应能力建设的景观途径
【分类号】:TU998.4;F29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赵晶;;城市化背景下的可持续雨洪管理[J];国际城市规划;2012年02期

2 张智;祖士卿;;山地城市内涝防治与雨水利用的思考[J];给水排水动态;2011年06期

3 蔡建明;郭华;汪德根;;国外弹性城市研究述评[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10期

4 刁構;刘晓斐;;济南市主城区“7·18暴雨”灾害的启示[J];城市与减灾;2008年02期

5 聂发辉;李田;姚海峰;;上海市城市绿地土壤特性及对雨洪削减效应的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年02期

6 张灵;陈晓宏;千怀遂;;北江下游防洪保护区恢复力诊断[J];水利学报;2011年09期

7 陈筱云;;北京“7.21”和深圳“6.13”暴雨内涝成因对比与分析[J];水利发展研究;2013年01期

8 俞孔坚;陈义勇;;国外传统农业水适应经验及水适应景观[J];中国水利;2014年03期

9 张冬冬;严登华;王义成;鲁帆;刘少华;;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及综合应对研究进展[J];灾害学;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俊伟;;上海市城市雨水资源利用展望[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年09期

2 孟莹莹;李田;王溯;符章银;;上海市区透水性路面渗透性能的实测与应用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09年06期

3 段丙政;赵建伟;高勇;朱端卫;华玉妹;周文兵;;绿色屋顶对屋面径流污染的控制效应[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09期

4 苗鑫;李敏;;弹复导向的应急管理研究前沿挈领——代表性SSCI论文追踪及其研究方法简评[J];公共管理学报;2013年04期

5 王志强;马箐;闫静;邓岚;;农业旱灾适应性研究进展[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年05期

6 马晓倩;;基于农户收入多样性分析干旱恢复力——以甘肃省榆中县北部山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23期

7 孔海;王珊;陈云;袁明武;徐娇利;张红梅;;我国城市土壤特性研究现状及展望[J];贵州农业科学;2013年12期

8 张玉虎;李义禄;贾海峰;;永定河流域门头沟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评价[J];干旱区地理;2013年06期

9 刘江艳;曾忠平;;弹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证研究[J];电子政务;2014年03期

10 李林;周可新;郭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受威胁等级评价[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丽丽;杨湘毅;;由城市内涝引发的新形势下城市雨水排水体系的思考[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周锐;王新军;苏海龙;;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城镇增长边界探索[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3 徐杰;王骏;张照;马修文;;架起生态学与城市规划的桥梁——中国范式生态城市研究的展望[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4 曹艳群;俞露;;生态导向的城市空间规划及其生态效益评价——以湖南省长沙市苏W+垸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5 宋丽青;;城市水安全:应对内涝灾害压力的生态途径——以北京莲花池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工程防灾规划)[C];2013年

6 杨贤国;陈常铭;;稻田生物群落结构复杂性与稳定性的关系[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二)昆虫生态学研究[C];1991年

7 刘丹;华晨;阿拉特·乔治;;弹性视角下的可持续城市化与规划创新[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8 田祚雄;;弹性城市:城市建设的未来方向[A];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14)——地方大部门制改革与城市科学管理研究[C];2013年

9 杨锋;刘向东;郭毛选;;区域土地集约用地模式研究进展[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10 周飞祥;陈岩;李婧;顾晨洁;杨新宇;;刍议山地城镇排水工程规划与设计[A];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家琳;基于雨洪管理的节约型园林绿地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吴迪;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视阈下的循环经济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3 李彦;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协同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4 夏朝旭;吉林城市空间发展演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5 郭W汌

本文编号:17217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7217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a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