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膜式热湿调控原理与技术进展

发布时间:2018-04-10 18:37

  本文选题:膜式热湿调控 + 膜材料 ; 参考:《科学通报》2015年18期


【摘要】:基于膜的热湿传递过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温度、湿度处理技术,在建筑环境节能高效控制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膜技术具有高效紧凑的特点,并且它可以选择性地只允许水蒸气通过膜表面,从而避免了液体除湿过程中溶液小液滴对新风的污染.近年来,该技术从热湿传递原理到实际应用都取得了新进展.本文介绍了目前应用的选择性透湿膜材料,分析了平板膜全热交换器、板翅式膜全热交换器、交叉三角形波纹板全热交换器和中空纤维膜组件等膜设备的传热传质过程.它们的传热传质分析,同时考虑了膜两侧热湿耦合的自然边界条件、流体在组件内流动的不均匀性、管束随机分布等实际运行因素对传热传质的影响.这些研究工作对膜组件的设计和膜系统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还介绍了各种新型膜式除湿系统,当它们与热泵或太阳能等系统联合应用时,可以扩大系统的热湿负荷适应范围,增加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今后,随着新型膜材料、内冷型膜组件、多级除湿系统以及瞬态动态参数模拟技术的出现,膜式热湿传递技术将会在实际工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Abstract]:As a new kind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processing technology, the heat and humidity transfer process based on membrane has made positive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energy saving and high efficiency control.Membrane technolog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efficiency and compactness, and it can selectively only allow water vapor to pass through the membrane surface, thus avoiding the pollution of fresh air caused by small droplets of solution in the process of liquid dehumidification.In recent years, new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technology from the principle of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to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In this paper, the selective permeable membrane materials used at present are introduced, and th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processes of membrane equipment such as flat membrane total heat exchanger, plate-fin membrane total heat exchanger, cross triangle corrugated plate total heat exchanger and hollow fiber membrane module are analyzed.Their heat and mass transfer are analyzed, considering the natural boundary conditions of heat and moisture coupling on both sides of the film, the non-uniformity of fluid flow in the module, and the influence of practical operation factors such as the random distribution of tube bundles on heat and mass transfer.These studie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membrane components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membrane systems.In addition, a variety of new membrane dehumidification systems are introduced. When they are combined with heat pump or solar energy systems, the heat and moisture load adaptation range of the system can be expanded and the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the system can be increased.In the future, with the emergence of new membrane materials, internal-cooling membrane assemblies, multi-stage dehumidification systems and transient dynamic parameter simulation technology, membrane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technology will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practical engineering.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传热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51425601)资助
【分类号】:TU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宁;张立志;裴丽霞;;膜法除湿组件的热量、质量积耗散性能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3年07期

2 张宁;张立志;;基于质量积耗散的膜法除湿组件结构设计[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10期

3 陈林;陈群;李震;过增元;;溶液除湿性能分析和优化的湿阻法[J];科学通报;2010年12期

4 张立志,江亿;膜法空气除湿的研究与进展[J];暖通空调;1999年06期

5 江亿,李震,陈晓阳,刘晓华;溶液除湿空调系列文章 溶液式空调及其应用[J];暖通空调;2004年11期

6 江亿;谢晓云;刘晓华;;湿空气热湿转换过程的热学原理[J];暖通空调;2011年03期

7 刘晓华;张涛;江亿;;采用吸湿剂处理湿空气的流程优化分析[J];暖通空调;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何清;王浩;邵晓伟;;高温矿井湿润巷道表面与风流间热湿交换分析与简化计算[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2年03期

2 张海强;刘晓华;江亿;;热泵驱动的三级溶液深度除湿机组的性能分析(英文)[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10年02期

3 吴进财,赵素英,王良恩,郑辉东;膜法空气脱湿的工艺研究[J];福建化工;2003年04期

4 田锐;吴中华;岳莲;李二娜;;气体干燥技术及装置[J];干燥技术与设备;2012年03期

5 殷悦;郭玉鑫;;大空间展厅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设计探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2年10期

6 金辉;文灵红;熊海;;溶液除湿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设计[J];重庆建筑;2012年11期

7 李晓梅;;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的设计实例[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3年03期

8 张宁;张立志;裴丽霞;;膜法除湿组件的热量、质量积耗散性能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3年07期

9 刘涛;宣永梅;;低温余热回收方式及其适用性[J];广州化工;2013年05期

10 陶冶;杨莉萍;史文学;钟秋;张双喜;雒彩云;徐子君;蔡岸;;芯体迎风面气流分布对全热交换器性能的影响[J];建筑节能;201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史林林;马宏权;张子平;张志鹏;黄敏轩;;空调系统不同设计方案分析[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亓玉栋;宋桂梅;;BCHP与供电安全性[A];山东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袁卫星;袁修干;;一种应用膜组件的新型高压除湿式飞机环控系统[A];大型飞机关键技术高层论坛暨中国航空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吴良柏;李震;宋耀祖;任建勋;;吸收式空气处理器中焓差场均匀性原则[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6年

5 谢晓云;江亿;刘拴强;刘晓华;陈晓阳;;新型高效热驱动溶液除湿空调原理及应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6年

6 刘守帅;张子平;张伟捷;邹嘉艳;;溶液除湿空调在高湿环境中应用的理论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6年

7 赵成林;姜周曙;唐峥;袁一军;曾庆益;;湿能空调机组性能测控系统的研制[A];2005浙江省暖通空调动力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冯辉君;陈林根;谢志辉;孙丰瑞;;对流和辐射边界条件下轧钢加热炉壁绝热层(火积)构形优化[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十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9 史林林;马宏权;张子平;张志鹏;黄敏轩;;空调系统不同除湿设计方案分析[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裴秀英;;全热交换器性能测试原理及测量准确度探究[A];2009年福建省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论文资料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一新;海上医院污染控制与空气品质对策[D];同济大学;2007年

2 李忠建;寒冷地区地埋管直接供冷系统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潘福生;超薄复合膜的理性设计、结构调控及脱湿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梁才航;膜法全热回收制冷除湿系统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永存;无霜型空气源热泵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胡鹏;毛细辐射空调技术的传热及流动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7 刘拴强;热泵式溶液调湿空气处理装置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8 贾晖;管内单相对流换热的优化和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王虹;基于纳米氟碳涂层材料的过冷水动态制冰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王小见;人工形状填料填充的高导热复合材料的共轭导热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明;基于封闭式冷却塔的毛细管辐射空调冷源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2 马丽君;固体干燥剂转轮除湿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3 郭敬花;改性硅胶/分子筛复合物除湿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飞;基于双温冷源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程庆来;聚乙烯醇—氧化硅杂化膜的制备及其丙烯脱湿性能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杨海龙;热湿地区温湿度独立调节空调系统运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7 边争;超声雾化液体除湿空调系统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8 吴佳艳;夏冬冷地区高大空间空调的绿色节能技术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9 徐敏;热电技术在除湿和蓄热方面的实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10 余锋;舰船温湿度调节系统的优化设计及控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健,施明恒,赵云;液体除湿空调再生性能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年05期

2 张小松,殷勇高,曹毅然;蓄能型液体除湿冷却空调系统的建立与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04期

3 张宁;张立志;裴丽霞;;膜法除湿组件的热量、质量积耗散性能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3年07期

4 王保国,蒋维钧;中空纤维膜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化工进展;1994年02期

5 许中强,陈庆龄;渗透蒸发膜及其在酯化反应过程中的应用[J];化工进展;1996年05期

6 徐南平,时钧;无机膜的发展现状与启示[J];化工学报;1998年S1期

7 丁云飞,丁静,王卓越,杨晓西;除湿转轮处理冷却顶板空调系统的湿负荷[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8 ;The extremum principle of mass entransy dissip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decontamination ventilation designs in space station cabins[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9年16期

9 陈林;陈群;李震;过增元;;溶液除湿性能分析和优化的湿阻法[J];科学通报;2010年12期

10 柳建华;邬志敏;丁育红;顾卫国;;液体除湿空调系统的除湿器性能试验[J];流体机械;2005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任承钦;蒸发冷却(火用)分析及板式换热器的设计与模拟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2 柳雄斌;换热器及散热通道网络热性能的火积分析[D];清华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顾洁;氯化锂液体除湿设备性能的分析与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学军,代彦军,王如竹;蜂窝式除湿转轮的传热传质数学模型及其试验验证[J];机械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2 董金玲;王国恒;;干燥过程中的高温快速工艺[J];工业炉;2006年02期

3 熊;;传热传质技术及设备进展点滴[J];石油化工设备;2006年05期

4 熊;;传热传质技术及设备进展点滴[J];石油化工设备;2007年03期

5 张云峰;傅俊萍;;《传热传质》课程的教学分析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11期

6 邱超;宋华芬;刘春琪;;加填料饱和器传热传质模型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7 杨仲卿;张力;唐强;;超低浓度煤层气在流化床燃烧过程中相间的传热传质特性[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8 李准;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会议在江苏杨州市召开[J];发电设备;1987年02期

9 本刊通讯员;;国际传热传质中心简介[J];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10 姚爱如,王进修,程尚模;冷冻干燥过程中非定常传热传质研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8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静;朱庆勇;谢铭慧;;混纺材料中传热传质的数值模拟[A];现代数学和力学(MMM-XI):第十一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由世俊;牛润萍;张欢;;空调用填料表面传热传质性能的预测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6年

3 徐成海;彭润玲;张世伟;祖文文;;真空冷冻干燥过程传热传质理论研究的动态[A];第八届全国冷冻干燥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4 樊丽娟;黄翔;吴志湘;;管式间接蒸发冷却系统中强化管外传热传质方法的对比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热泵与系统节能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郭涛;张彬;李文武;燕涛;;基于FLUENT的深水油藏传热传质数值模拟研究[A];2010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林亚玲;李树君;潘忠礼;;红外同步杀青脱水下苹果片传热传质数学模拟[A];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绍志;周新丽;陈光明;;浅论细胞悬浮液冻干与普通溶液冻干的异同[A];第八届全国冷冻干燥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铁军;刘达新;唐景春;;喷淋蒸发翅管式冷凝器传热传质研究[A];第六届全国低温与制冷工程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李敏杰;王煤;余徽;纪平均;许峰;;竖直环形多孔介质封闭腔体内的自然对流传热传质[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10 董冲;;低肋斜槽管单管外降膜吸收的传热传质模型及计算[A];第十二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黄虎波;推动东莞能源 科技成果产业化[N];东莞日报;2012年

2 刘伟 高建敏;脚踏实地 从细微做起[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彬;有机物综合利用中的传热传质分析与应用[D];重庆大学;2008年

2 王军;增膜型蒸发空冷器强化传热传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彭润玲;几种生物材料冻干过程传热传质特性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4 尚妍;含湿岩土间歇蓄/放热传热传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5 郑伟业;蒸发式冷却器传热传质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6 林們;氨水降膜吸收传热传质机理及其在两级风冷吸收制冷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赵元宾;侧风对于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传热传质影响机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黄斯珉;膜式液体除湿流道共轭传热传质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郝晓峰;人工林杉木干燥过程传热传质数值模拟[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10 王义江;深部热环境围岩及风流传热传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柳坤;横纹管强化溴化锂吸收水蒸汽的传热传质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夏晓华;复合工质传热传质性能的数值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3 程金强;功能表面强化传热传质研究及其在车载溴冷机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蒋妮;蒸发冷凝传热传质研究及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5 刘春琪;HAT循环饱和器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张强;降膜式吸收器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3年

7 宋蕾娜;热泵干燥系统的热力学分析及干燥过程传热传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8 周晓慧;地道通风系统的传热传质及降温效果分析[D];广州大学;2011年

9 宋进;闭式冷却塔中均匀布水及其对传热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10 王超;平板式回路热管毛细芯中的传热传质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324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7324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9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