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刚性桩复合地基宏观本构模型研究
本文选题:刚性桩复合地基 + 压板试验 ; 参考:《建筑结构学报》2015年02期
【摘要】:针对岩溶地区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与沉降关系的复杂性,对4类典型地质条件下的44个复合地基现场压板试验数据样本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Winkler地基模型的修正二折线和四折线弹簧本构模型。为了得到偏于安全的用于工程设计的复合地基弹簧本构模型,采用共同作用分析方法对一栋典型的高层建筑结构进行多折线参数敏感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二折线弹簧本构模型比四折线弹簧本构模型得到的筏板内力大,在工程设计中,可采用二折线本构模型;对于二折线弹簧本构模型,承载力特征值对应的沉降越小,筏板的内力越大,综合考虑筏板设计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在实际工程中,建议承载力特征值点对应的沉降取10 mm,承载力极限点对应的沉降取40 mm。
[Abstract]:In view of the complexit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aring capacity and settlement of rigid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in karst area, the paper makes mathematical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data of field compression plate test of 44 composite foundation under four kinds of typic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On this basis, a modified two-fold and four-line spring constitutive models based on Winkler foundation model are proposed. In order to obtain a safety constitutive model of composite foundation spring for engineering design, a common action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sensitivity of a typical 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e with multiple broken line parameters.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nal force of raft plate obtained by the constitutive model of two-fold line spring is larger than that of four-fold spring constitutive model, which can be used in engineering design, and the two-fold line spring constitutive model can be used in engineering design. The smaller the settlement corresponding to the eigenvalue of bearing capacity, the greater the internal force of the raft. Considering the safety and economy of the raft desig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ettlement corresponding to the eigenvalue of bearing capacity should be 10 mm and the settlement corresponding to the limit point of bearing capacity 40 mm.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高层建筑结构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2011ZA05)
【分类号】:TU47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希平;何春保;陶龙光;倪光乐;刘波;;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应用[J];广州建筑;2009年03期
2 李丽;鲍鹏;赵捷;;刚性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10年01期
3 龚晓南;复合地基发展概况及其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土木工程学报;1999年06期
4 佟建兴,胡志坚,闫明礼,王明山;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J];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07期
5 化建新,张宝龙,王玉霞;复合地基技术及应用[J];岩土工程技术;2001年02期
6 傅景辉,宋二祥;刚性桩复合地基工作特性分析[J];岩土力学;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飙;王启智;;分层土体中刚性桩复合地基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性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4期
2 倪煌俊;;双向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对桩周土的扰动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3 王佳庆;邓安福;郑冰;;上部刚度影响的复合地基桩土分担特性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4 冯亮亮;叶华静;;刚性桩复合地基的非线性有限元数值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5 郑冰;邓安福;曾祥勇;梁莉;;刚柔组合二元复合地基布桩对结构的影响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6 刘鹏;杨光华;;刚性基础下复合地基桩长计算方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7 王凤池;史富民;徐云龙;刘凤起;;橡胶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性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8 丁桂伶;王连俊;刘升传;陈祥;;高速铁路CFG桩复合地基柔性载荷试验探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9 吴旭君;范黎明;殷其雷;;新建城区大面积填土地基基础方案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章孝清;;刚性桩复合地基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云东;朱小春;;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动力反应特性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俞建霖;朱普遍;刘红岩;龚晓南;;基础刚度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朱奎;徐日庆;苏晓樟;周鹏飞;;刚性桩和柔性桩荷载传递性状的比较[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满林;刘升传;丁桂伶;王连俊;;既有线重载铁路路桥过渡段路基基床病害及整治措施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谷炳蓉;黄菊华;;垫层在复合地基中作用的研究[A];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与传动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邹会芳;朱恒涛;;静力压桩环境效应分析及控制措施的应用研究[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荆季东;;某工程的静力压桩环境效应分析及控制措施[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2卷)[C];2009年
8 丁继辉;孟艳杰;王维玉;徐成杰;;刚性芯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非线性数值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9 郑刚;闫澍旺;;地基处理[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10 张铁柱;丁洲祥;蔺崇义;陈丕东;祝彦知;龚晓南;;高速公路柔性桩复合地基的大变形固结分析[A];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明涛;植被混凝土冻融效应试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孙训海;基础刚度、褥垫厚度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承载性状的影响[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0年
3 石少敏;大连龙畔金泉振冲桩复合地基压缩模量计算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何永强;强湿陷性黄土地区挤密桩复合地基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5 肖启航;高速铁路CFG桩复合地基的沉降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刘俊飞;铁路CFG桩复合地基沉降控制机理与计算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吴丽君;高速铁路非饱和土固结压缩特性及地基加固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王宏祥;高寒湿地公路软基处理新方法与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魏芸;强夯碎石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及固结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郑冰;多元复合地基与筏形基础及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分析[D];重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英保;基于分层沉降试验的复合地基变形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莫莉;CFG桩复合地基反力系数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王会杰;基于变形控制的复合地基变刚度概念设计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姜燕;刚性桩复合地基褥垫层设置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陈先志;CFG桩复合地基基床系数及其应用[D];郑州大学;2009年
6 王士革;填方路基下长短桩复合地基沉降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戴必辉;大型箱梁制存梁台座沉降计算分析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杨慧;基于渐近均匀化理论的土工格室工程性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李坚卿;柔性基础下桩体复合地基解析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冯伟强;公路筒桩复合地基数值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明;;刚性桩复合地基工程性状的数值分析[J];工业建筑;2006年S1期
2 韩杰;叶书麟;;复合地基概论[J];工程勘察;1992年06期
3 张晶,李斌;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试验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5期
4 王慧萍;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的探讨[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杨军,阎明礼,唐建中,吴春林;褥垫层在复合地基中的作用[J];建筑科学;1991年02期
6 韩煊,李宁;复合地基中群桩相互作用机理的数值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1999年04期
7 乔京生;张凤红;赵洪奎;王新会;戴颖;张硕;;褥垫层厚度、模量变化对复合地基应力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唐山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吴春林,阎明礼,杨军;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简易计算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1993年02期
9 化建新,董长和,孙东晖;CFG桩垫层效应研究[J];岩土工程技术;1998年01期
10 温立新,高贵普,贾财;北京某塔式住宅楼地基基础方案选优──钻孔夯扩挤密复合桩地基的应用[J];岩土工程技术;199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峻清,马海燕;刚性桩复合地基的原理与应用[J];安徽建筑;2001年01期
2 冯仁祥,黄达余;刚性桩复合地基在220kV白雀变电所中的应用[J];浙江建筑;2001年04期
3 成琪;刚性桩复合地基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2年03期
4 朱焰;一个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问题的讨论[J];水利水电工程设计;2002年02期
5 秦峰,姬深堂,胡向奎;刚性桩复合地基应用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岩土工程技术;2002年03期
6 张小敏,郑俊杰;刚性桩复合地基应力及沉降计算[J];岩土工程技术;2002年05期
7 李秀伟;大型油罐刚性桩复合地基基础[J];港工技术;2002年02期
8 池跃君,宋二祥,陈肇元;刚性桩复合地基竖向承载特性分析[J];工程力学;2003年04期
9 池跃君,宋二祥,金淮,高文新;刚性桩复合地基应力场分布的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3年03期
10 高玉斌,莫海鸿;刚性桩复合地基在岩溶地区的应用[J];广州建筑;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永红;;刚性桩复合地基理论及其在天津软土地区的应用[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2 杨德健;王铁成;;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机理与影响因素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3 刘尊平;朱金泰;;碎石类土层中大直径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设计与施工[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陈强华;张雁;洪毓康;;软土地基刚性桩复合地基试验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第三届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5 王亦德;宋云梅;;低强度素混凝土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技术在120m烟囱中的应用[A];锚固与注浆新技术——第二届全国岩石锚固与注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宋二祥;池跃君;沈伟;;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7 俞建霖;朱普遍;刘红岩;龚晓南;;基础刚度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8 姚怡文;杨敏;;竖向荷载作用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数值分析[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杰;何杰;闵长青;;楔形刚性桩复合地基中桩的最佳楔角范围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10 孙林娜;龚晓南;齐静静;;刚性承台下刚性桩复合地基附加应力研究[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希平;刚性桩复合地基与基础共同作用解析分析与现场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2 葛忻声;高层建筑刚性桩复合地基性状[D];浙江大学;2003年
3 张明远;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计算与预测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明;刚性桩复合地基工作性能及沉降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08年
2 苏彩丽;刚性桩复合地基抗震性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3 张杨;刚性桩复合地基作用机理及沉降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李保坚;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分析与计算[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冯亮亮;刚性桩复合地基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何腊平;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与模型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7 刘德辉;刚性桩复合地基模型拟动力试验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8 英峻豪;刚性桩复合地基—筏板基础—上部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张鹞;刚性桩复合地基—筏板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性状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10 陈伟超;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研究及优化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882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788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