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石墨烯与聚羧酸减水剂单体共聚物的制备与性能
本文选题:氧化石墨烯 + 聚羧酸减水剂 ; 参考:《精细化工》2015年01期
【摘要】:通过氧化石墨烯(GO)与聚羧酸系减水剂单体甲基丙烯酸聚乙二醇单甲醚(MAAPEGME)、甲基丙烯酸(MAA)及甲基丙烯磺酸盐(SMAS)进行自由基共聚反应制备了氧化石墨烯与聚丙烯酸系减水剂(PCs)单体的共聚物(GO-PCs),旨在解决GO掺入水泥基材料时存在的分散不均匀及流动性降低的问题,制备GO-PCs时各组分的质量比为m(MAAPEGME)∶m(MAA)∶m(SMAS)∶m(GO)=17∶2∶1∶0.2。检测结果表明GO与单体之间发生了共聚反应,GO纳米片层均匀地分布在PCs中,达到了GO在水泥材料中分布均匀、不影响水泥流动性及增强增韧的目的,SEM形貌说明GO-PCs对水泥浆体的微观结构有较好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对于制备高性能长寿命混凝土具有积极的意义。
[Abstract]:The free radical copolymerization of graphene oxide and polycarboxylate water reducer monomer polyethylene glycol methacrylate (MAAPEGMEA) and methacrylate sulfonate (SMASS) was carried out to prepare graphene oxide and polyacrylic acid series subtraction. The copolymer of cement agent PCS (GO-PCsN) is design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uneven dispersion and decreased fluidity when go is mixed with cement based materials. In the preparation of GO-PCs, the mass ratio of each component is MMAAPEGMEI: MAA: MAS1: mSMAS1: 1: 0.2. the mass ratio of each component is 17: 2: 1: 0.2. when preparing GO-PCs, the mass ratio of each component is 17: 2: 1: 0. 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polymerization reaction occurred between go and monomer,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go nano-lamellae was uniform in PC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go in cement material was uniform. The results show that GO-PCs has a good effect on the microstructure of cement paste,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high performance and long life concrete.
【作者单位】: 陕西省机械研究院;陕西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276152)~~
【分类号】:TU5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积光;肖四喜;曾文德;罗军;李冈陵;;碎石混凝土与卵石混凝土双向拉伸强度研究[J];混凝土;2007年08期
2 苏慈;田晓霞;曾田胜;;C60高性能钢纤维混凝土制备和应用[J];混凝土;2009年11期
3 高柯;孟云芳;;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发展[J];中国建材科技;2010年03期
4 李清海;王菲菲;周胜男;李清原;;成型压力对再生细集料水泥基材料性能影响的研究[J];混凝土;2013年11期
5 张妮;韦江雄;马良;廖文波;;熔融法制备减缩型聚羧酸减水剂用单体[J];混凝土;2013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立欣;贾文亮;张必亮;李世鸣;;骨料类型对混凝土棱柱体高温后力学性能影响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陈积光;王光辉;胡卫东;;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计算与分析[J];公路;2009年07期
3 陈积光;祝新念;郭祥芳;;改建的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开裂损坏与对策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年02期
4 吕生华;马宇娟;邱超超;巨浩波;;氧化石墨烯对水泥水化晶体形貌的调控作用及对力学性能的影响[J];功能材料;2013年10期
5 吕生华;马宇娟;邱超超;巨浩波;;氧化石墨烯增强增韧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研究[J];功能材料;2013年15期
6 李习波;焦楚杰;高俊岳;王龙;艾武波;;混杂纤维混凝土研究进展[J];低温建筑技术;2014年01期
7 吕生华;刘晶晶;邱超超;马宇娟;周庆芳;;纳米氧化石墨烯增强增韧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及作用机理[J];功能材料;2014年04期
8 吕生华;孙婷;刘晶晶;马宇娟;邱超超;;氧化石墨烯纳米片层对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增韧效果及作用机制[J];复合材料学报;2014年03期
9 孙道胜;陈远远;王爱国;孙鹏;肖力;;自愈合和自修复混凝土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4年11期
10 吕生华;马宇娟;邱超超;巨浩波;;氧化石墨烯对水泥石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J];混凝土;2013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孙秋彦;卵石破碎原状机制砂混凝土石粉含量限值试验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11年
2 张阐尹;碎石活性粉末混凝土断裂性能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李刊;碎卵石配制高性能混凝土试验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2年
4 田磊;固体丙烯酸钙对水泥性能影响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3年
5 牛旭婧;聚丙烯粗纤维对高强混凝土高温后性能影响[D];燕山大学;2013年
6 马宇娟;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对水泥基材料和丙烯酸树脂涂饰剂的增强增韧作用[D];陕西科技大学;2014年
7 邱超超;氧化石墨烯/两性壳聚糖插层复合物对水泥水化产物晶体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D];陕西科技大学;2014年
8 戚乐;航天发动机多余物检测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9 杜涛;氧化石墨烯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初少凤;施养杭;;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J];低温建筑技术;2007年06期
2 唐建华;蔡基伟;周明凯;;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J];国外建材科技;2006年03期
3 贾淑明;刘卓;赵海宏;曹静;赵国有;孔令义;;以建筑垃圾为骨料的再生混凝土技术[J];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12期
4 张盛东,邵正飞,潘景龙,樊承谋;混凝土与钢纤维混凝土双轴拉伸与拉压作用的试验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5 邵正明,张超,仲晓林,孙跃生,宫武伦,郑旗,彭杰;国外减缩剂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混凝土;2000年10期
6 赖伟栋,陈健,李冈陵;混凝土双向拉伸强度弱化研究[J];混凝土;2002年06期
7 钟进章;混凝土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J];混凝土;2004年10期
8 丁虎;郝建忠;龚汉甫;杨大伟;张辉;丁庆军;;泵送钢纤维混凝土在桥梁工程的配制及应用情况[J];混凝土;2007年04期
9 刘斌;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应用与发展[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10 王子英;张盼吉;;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J];山西建筑;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潘云涛;;石墨烯的研究前沿及中国发展态势分析[J];新型炭材料;2010年06期
2 李宗红;;石墨烯——二维碳的奇妙世界[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3 李永玺;陈_g;庄小东;张斌;朱金辉;李佩佩;牛丽娟;;石墨烯化学及潜在应用[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4 常艳丽;陈胜;曹傲能;;压力促进氧化石墨烯水热还原反应的机理[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5 王耀玲;罗雨;陈立宝;李秋红;王太宏;;石墨烯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0年S1期
6 任文才;高力波;马来鹏;成会明;;石墨烯的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J];新型炭材料;2011年01期
7 王延相;刘玉兰;王丽民;季敏霞;王成国;;由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制备石墨烯薄膜的探索研究[J];功能材料;2011年03期
8 刘霞;;石墨烯:硅的“终结者”?[J];发明与创新(综合科技);2011年09期
9 ;科学家观察到石墨烯内电子间相互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7期
10 袁文辉;李保庆;李莉;;改进液相氧化还原法制备高性能氢气吸附用石墨烯[J];物理化学学报;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福刚;李维实;;树枝状结构功能化石墨烯[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帅志刚;龙孟秋;唐令;王冬;;纳米带状石墨烯与石墨炔的电子结构与电荷输运[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王琳;赵立峰;孙淮;;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搀硅石墨烯的热传导系数[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刘吉洋;郭少军;翟月明;李丹;汪尔康;;肉豆蔻酰磷脂酰甘油保护石墨烯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刘云圻;魏大程;狄重安;武斌;郭云龙;于贵;;少数层石墨烯的可控制备和电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6 张佳利;沈广霞;郭守武;;化学还原的单层氧化石墨烯的电学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付磊;刘楠;戴博雅;刘迅;张朝华;刘忠范;;石墨烯的表面控制生长[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中日青年化学家论坛摘要集[C];2010年
8 张智军;张立明;黄洁;夏景光;;基于氧化石墨烯的新型功能纳米载体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刘洪涛;郑健;刘云圻;于贵;朱道本;;氨水和氨水蒸汽还原法制备石墨烯[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10 陈永胜;黄毅;马延风;王燕;许艳菲;张小岩;梁嘉杰;吕歆;;可溶性石墨烯材料的宏量制备及其器件应用[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霞;韩用石墨烯制造出柔性透明触摸屏[N];科技日报;2010年
2 记者 王艳红;“解密”石墨烯到底有多奇妙[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李好宇 张們捷(实习) 特约记者 李季;石墨烯未来应用的十大猜想[N];电脑报;2010年
4 证券时报记者 向南;石墨烯贵过黄金15倍 生产不易炒作先行[N];证券时报;2010年
5 本报特约撰稿 吴康迪;石墨烯 何以结缘诺贝尔奖[N];计算机世界;2010年
6 记者 谢荣 通讯员 夏永祥 陈海泉 张光杰;石墨烯在泰实现产业化[N];泰州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纪爱玲;石墨烯:市场未启 炒作先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8 周科竞;再说石墨烯的是与非[N];北京商报;2011年
9 王小龙;新型石墨烯材料薄如纸硬如钢[N];科技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刘霞;石墨烯是神奇材料吗?[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华;类石墨烯纳米片和模型体系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廖清;石墨烯及其相关结构的生长和性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谢月娥;石墨烯纳米结构电子输运的调制[D];湘潭大学;2011年
4 袁建辉;石墨烯中的电子及其输运性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徐华;石墨烯界面电荷转移的拉曼光谱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6 徐宇曦;功能化石墨烯的制备、组装及其应用[D];清华大学;2011年
7 康朝阳;碳化硅、蓝宝石与铜箔表面石墨烯的生长和表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8 李占成;高质量石墨烯的可控制备[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9 吕伟;石墨烯的宏量制备、可控组装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江林海;石墨烯负载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同鑫;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复合电极材料储锂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吕翔;石墨烯的制备及高分子改性[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杜欣;可流动石墨烯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谢声意;还原石墨烯氧化物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邹燕;功能化石墨烯气敏特性的理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晓晓;单层石墨烯超晶格中的输运特性和散粒噪声[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韩超群;石墨烯在不平整表面上吸附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静;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的制备、表征与应用[D];南京大学;2011年
9 王宽;石墨烯的室温简易制备及其电容性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廖旭;石墨烯摩擦性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245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824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