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养混凝土的表层伤损效应
本文选题:蒸养混凝土 + 毛细吸水性 ; 参考:《建筑材料学报》2014年06期
【摘要】:通过试验研究蒸养混凝土的毛细吸水性和氯离子扩散性能,分析蒸养混凝土表层与内部微观结构特征的差异,探讨了蒸养混凝土的表层伤损效应及其机理.结果表明:相对于标养混凝土,蒸养混凝土表层位置处(由表及里约10mm范围)的毛细吸水性及氯离子扩散速率均基本较大;蒸养过程会对混凝土表层微观结构造成显著的伤损,且这种伤损主要集中在混凝土由表及里约10mm范围;蒸养混凝土表层区较大的温度梯度及肿胀变形是蒸养混凝土产生表层伤损效应的根本原因;粉煤灰和矿渣掺入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蒸养作用对混凝土表层造成的伤损程度,有效提高蒸养混凝土抵抗水及氯离子迁移的能力.
[Abstract]:The capillary absorptivity and chloride ion diffusion properties of steamed concrete are studied through experimen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surface layer and the internal microstructure of steamed concrete are analyzed. The surface damage effect and its mechanism of steamed concrete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pillary absorptivity and chloride ion diffusion rate at the surface of the steaming concrete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10mm range) are relatively large compared with the standard concrete, and the steaming process will cause significant damage to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surface layer of the concrete. This kind of damage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range of concrete from surface to inside about 10mm, and the large temperature gradient and swelling deformation in the surface area of steaming concrete are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for the surface damage effect of steaming concrete. The addition of fly ash and slag can reduce the damage caused by steaming on the surface of concrete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eaming concrete to resist the migration of water and chloride ions.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3CB0362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255,51478227)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LY12E08006)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项目(HSR2013033)
【分类号】:TU52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庆繁;;再论粉煤灰小型空心砌块(下)[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06年12期
2 李庆繁;;粉煤灰在混凝土墙材制品中的应用及有关问题的探讨和建议(三)[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07年08期
3 李庆繁;徐琳;;墙材吸水性应以体积吸水率取代质量吸水率[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08年04期
4 李庆繁;高连玉;赵成文;;科学发展粉煤灰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下)[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09年09期
5 李庆繁;高连玉;赵成文;;高性能蒸压粉煤灰砖生产工艺技术综述[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10年07期
6 李庆繁;梁嘉琪;杨步雷;;石膏基蒸压磷渣硅酸盐砖研究[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10年11期
7 李庆繁;;贯彻国家标准 调整产品结构——对国家标准《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强制性条文“墙体不应采用非蒸压硅酸盐砖(砌块)”的解读[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11年02期
8 李庆繁;;墙体用泡沫混凝土砌块性能低劣原因探讨[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11年11期
9 刘艳霞;陈改新;鲁一晖;;高频振捣对混凝土含气量、抗冻性和气泡参数的影响[J];水力发电学报;2009年03期
10 刘艳霞;陈改新;鲁一晖;;高频振捣对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J];水利水电技术;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艳霞;陈改新;鲁一晖;;高频振捣对混凝土含气量和抗冻性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分会七届二次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严志隆;;关于管桩离心成型工艺参数的确定[A];CCPA预制混凝土桩专业委员会2009~2010年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艳霞;陈改新;鲁一晖;;高频振捣对混凝土含气量、抗冻性和气泡参数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混凝土耐久性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4 严志隆;;关于管桩离心成型工艺参数的确定[A];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彰炎;钢轨的伤损及防治[J];钢铁钒钛;1990年04期
2 邓建辉;王飞龙;吴雄先;宁雄显;;钢轨的抗接触疲劳伤损性能研究[J];钢铁钒钛;2007年04期
3 邓建辉;陈朝阳;徐权;;接触疲劳伤损突出路段钢轨合理选用研究[J];钢铁钒钛;2011年03期
4 邓建辉;刘启跃;王飞龙;吴雄先;;车速对钢轨接触疲劳伤损的影响及高速线路钢轨选用[J];钢铁钒钛;2006年03期
5 梅新六;热处理轨使用中出现的伤损成因探讨和改进对策及展望[J];铸锻热;1994年04期
6 李斌,张智,任新建;在役钢轨常见伤损形式综述[J];包钢科技;2004年03期
7 ;怎样使冻苹果复鲜?[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2007年01期
8 方彰炎,方路;进口钢轨的使用情况分析[J];钢铁钒钛;1992年06期
9 方彰炎;改善钢轨超负荷状况的探索[J];钢铁钒钛;1989年04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利平;刘兰亭;;焊缝伤损增多的原因及探伤对策[A];铁道工务论文集(第3册)[C];2004年
2 武超胜;;桥面污水造成混凝土梁伤损的原因及对策[A];山西省铁道学会2004年度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年
3 祝连庆;董明利;孙军华;;钢轨高速探伤检测系统中的伤损分析[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徐辰;;伤损混凝土轨枕的模糊综合评判[A];模糊数学和系统成果会论文集[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福田;练就探伤的慧眼神耳[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9年
2 成都局绵阳工务段线路检查监控车间探伤工 张凯;做好三个方面工作提升探伤工作水平[N];人民铁道;2012年
3 本报记者 唐茹;流动的超探“专家诊所”[N];人民铁道;2012年
4 李启恩;业务考试,班长输给职工引发思考[N];工人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傅洛炜 本报通讯员 彭明军;全面卡控“三折”故障[N];人民铁道;2009年
6 记者 杨军;兰州局抓细做实防“三折”[N];人民铁道;2009年
7 唐邓;三大措施应对钢轨接触疲劳伤损[N];中国冶金报;2006年
8 李世莘 赵杏喜;倾力打造“三无”线路迎战春运[N];人民铁道;2007年
9 本报记者 关明 通讯员 田强 刘军 李龙;青春“亲吻”着钢轨[N];工人日报;2011年
10 唐诗全 刘明 邓建辉;攀钢着力开拓铁路用钢市场[N];中国冶金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周祥鑫;基于振动信号的高速道岔伤损识别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2 章铖;上海地铁伤损管理监测信息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复旦大学;2013年
3 章欣;基于振动信号的高速铁路伤损探测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刘克飞;框架型板式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伤损及维修标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5 赵国;贝氏体钢轨接头微观组织及伤损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3年
6 赵雪芹;钢轨接触疲劳裂纹形成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372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837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