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DA的西南低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特征分析——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
本文选题:农村居民点 + 空间分布 ; 参考:《水土保持研究》2014年06期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产生巨大的影响,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及其时间变化,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文章选取2011年长寿区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长寿区1∶50 000DEM以及该年的社会经济数据作为数据源,用景观生态学、聚落地理学以及图形学的方法,从空间形态、空间分布模式、垂直分布特征方向对长寿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寿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的边界效应不明显性和形状的不规则性突出且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和层次性;长寿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模式主要呈现集聚—随机模式,其最近邻距指数主要集中于0.85~0.95,在空间上的差异性不明显;在空间垂直分布上,长寿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呈突出的规律性,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高度为300~500m,坡度在6°到15°的区域内。研究成果拟为快速城市化的西南低山丘陵地区农村居民点的规划、管理和发展提供依据。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has a great impact. The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and their changes in time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overall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is paper selects land use change data of Changshou District in 2011, 1:50 000DEM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data of Changshou District as data sources, and uses landscape ecology, settlement geography and graphic methods, from spatial form, spatial distribution model. The spatial form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 Changshou district were studied i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dire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oundary effect and irregular shape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 Changshou district are not obvious,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shows obvious regularity and hierarchy.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 Changshou district is mainly agglomeration-random model, and its nearest distance index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0.85 / 0.95. the spatial difference is not obvious, but the spatial vertical distribution is not obvious. The distribu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 Changshou district is of prominent regularity,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regions with an altitude of 300 ~ 500m and a slope of 6 掳to 15 掳. The research results will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 the rapidly urbanized mountainous and hilly areas of southwest China.
【作者单位】: 重庆市长寿区土地勘测规划院;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161) 国家自然资助项目(41101503)
【分类号】:TU982.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云强;齐伟;王丹;闫勇;路超;王娜娜;秦天天;;GIS支持下山区县域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研究——以栖霞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年03期
2 高星;姜鲁光;张蓬涛;杨艳昭;;澜沧江流域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12年05期
3 王诗雨;雷国平;;基于GIS的宝泉岭垦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与布局优化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19期
4 倪斌;;基于GIS技术的武夷山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J];现代测绘;2012年01期
5 宋国宝;李政海;鲍雅静;吕海燕;高吉喜;王海梅;许田;程岩;;纵向岭谷区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J];科学通报;2007年S2期
6 沈陈华;;丹阳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尺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22期
7 张军,倪绍祥,于文静,刘燕;三江并流区居民点空间分布规律[J];山地学报;2003年01期
8 梁会民,赵军;地理信息系统在居民点空间分布研究中的应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9 于淼;边振兴;李建东;;RS与GIS支持下的桓仁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王宏旭;张君;崔国斌;;辽宁省县域居民点特征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2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玉梅;王勇;;国内乡村聚落空间整合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2 张志,朱金兆,朱清科,张宇清,姚爱静,曹刚,魏铁;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景观地形分异格局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陈文华;何冬梅;;保山市隆阳区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孙丽敏;张军;蒋涛;;三峡库区城镇居民地移民迁建分布规律的分析与应用[J];测绘科学;2006年03期
5 闫庆武;卞正富;王桢;;基于空间分析的徐州市居民点分布模式研究[J];测绘科学;2009年05期
6 覃瑜;师学义;;利用Voronoi图的城乡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J];测绘科学;2012年01期
7 曹晓晗;;辽宁省人口密度分布模拟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年02期
8 闫庆武;卞正富;;基于GIS-SDA的居民点空间分布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3期
9 王磊;蔡运龙;;人口密度的空间降尺度分析与模拟——以贵州猫跳河流域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5期
10 周文磊;王秋兵;边振兴;郑刘平;么欣欣;;基于RS和GIS技术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研究——以新宾县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曾群;喻光明;杨珊;赵帆;罗秋月;林冬梅;;基于RS/GIS的汉江流域中下游生态安全预研究[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赵小敏;;第五章 中国土壤遥感与信息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对策[A];中国土壤科学的现状与展望[C];2005年
3 倪斌;;武夷山市农村居民点利用现状及其空间布局优化研究[A];福建省土地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边振兴;沈阳经济区核心地带村庄用地转型与调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2 谭雪兰;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演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王磊;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模拟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4 陆张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佘济云;长株潭地区城乡一体现代林业系统构架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年
6 胡贤辉;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7 郭晓东;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8 彭鹏;湖南农村聚居模式的演变趋势及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敬峰;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10 李君;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及区位选择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超;村庄用地综合适宜度评价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11年
2 覃瑜;市域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与模式选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李云强;GIS支持下县域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及优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4 张仕超;倒置低山区农村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地貌形态的耦合关系[D];西南大学;2011年
5 赵汝磊;泗水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莫晓宇;靖安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适宜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惠茹;陕北县南沟流域景观格局及动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张信者;孝感市孝南区中心村选址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9 陈军响;基于GIS的温州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10 周艳;重庆市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炳智,张继贤,毛可标;厦门市1∶5万DEM的生成[J];测绘科技动态;1999年01期
2 周万村;三峡库区土地自然坡度和高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1期
3 陈振杰;李满春;刘永学;;基于GIS的桐庐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2期
4 胡文忠;线状景观要素的分维数与其形状特征的关系[J];草原与草坪;2001年04期
5 刘学录;盐化草地景观中的斑块形状指数及其生态学意义[J];草业科学;2000年02期
6 于淼,李建东;基于RS和GIS的桓仁县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5年05期
7 王春菊,汤小华;基于GIS的福建省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4期
8 闫庆武;卞正富;;基于GIS-SDA的居民点空间分布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3期
9 何英彬;陈佑启;姚艳敏;魏娜;许新国;唐鹏钦;余强毅;;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研究方法述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4期
10 张衍毓;刘彦随;王业侨;;统筹城乡视角下村庄整治建设的模式与途径——以三亚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田光进;基于遥感与GIS的9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涛;;皖西地区新农村居民点建设的思考[J];安徽建筑;2012年05期
2 秦志杰;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点规划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建筑学报;1964年03期
3 孟钧,刘国葵,林秉公;徐州地区新农村居民点规划与设计中的几个问题[J];建筑学报;1983年01期
4 张风丽,朱亚夫,赵俊;浅析新疆农村居民点整理[J];小城镇建设;2005年04期
5 张正芬;王德;;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拆并和整理模式实践与评价——上海的经验[J];规划师;2009年04期
6 孙宇杰;瞿忠琼;蔡筱;;南京市农村居民点现状及动态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7 关小克;张凤荣;赵婷婷;方磊;朱泰峰;;北京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及整理模式探讨[J];小城镇建设;2010年07期
8 张强;;关于农村居民点布局模式的思考——以长株潭绿心地区为例[J];中外建筑;2012年07期
9 李福能;;大型城市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科技创业家;2013年13期
10 查家德 ,高承增 ,谢若松;朝鲜农村居民点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197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来璐;李世峰;南国良;谭建欣;程昊;;山地经济条件下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探讨——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蔡准;朱忠东;;新农村居民点布局及规划方法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蔡准;朱忠东;;新农村居民点布局及规划方法研究[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4 廖兴勇;王周辉;周佳松;;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及措施研究[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李悦;乐亚良;黄锦峰;彭敏;;农村居民点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6 谢磊;;当前农村居民点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7 黄宏亮;;有序建造农民新居 倾力塑造农村新貌——关于农村居民点建设的调查与思考[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8 孙其伟;;农村居民点整理对策与措施探讨[A];“土地整理与城市化”研究文集[C];2003年
9 朱凤凯;张凤荣;;都市山区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关国锋;;农村居民点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研究——以佳木斯市桦川县为例[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孝平;新农村居民点布点规划通过评审[N];芜湖日报;2010年
2 记者 汤小俊;全国政协委员谢德体建议治治农村居民点无序扩张[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3 尹明;构建农村居住新格局[N];中国建设报;2003年
4 通讯员 相玉梅;灌南加强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管理[N];连云港日报;2011年
5 程伟虹;农村居民点规划控源截污近尾声[N];江阴日报;2011年
6 郑力;泽普加快农村居民点建设步伐[N];中国建设报;2002年
7 王军 滕庆海;句容八成农村居民点通上客运班车[N];镇江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彭泺;城镇化建设中应做到三个坚持[N];中国建设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叶春风 秦洁;“要为农民建房搞好规划服务”[N];联合日报;2007年
10 秦路;地大教授提出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模式[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敬峰;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谭雪兰;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演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苏高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4 李君;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及区位选择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兵;基于利益主体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决策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2 廖琴;南通市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3 周玲湘;望城县桥驿镇农村居民点整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蔡准;长沙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龚碧凯;盆西山地农村居民点动态变化及分布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6 王小玉;黔江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杜培华;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8 孙春阳;江苏省灌云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9 黄海堤;南安市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10 陈成龙;淮南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与实证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373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837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