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作用下多孔介质中悬浮颗粒的迁移过程研究
本文选题:多孔介质 + 悬浮颗粒 ; 参考:《岩土工程学报》2015年10期
【摘要】:对天然硅粉悬浮颗粒在饱和的石英多孔介质中的渗透迁移特性进行圆柱穿透试验,得到6种不同颗粒粒径(10,15,20,25,33,47μm)、3种不同颗粒浓度(0.2,0.5,0.8 mg/ml)、3种不同渗透速度(0.087,0.173,0.260 cm/s)和3种不同渗透方向(即自上向下,水平,自下向上)的颗粒穿透曲线,重点研究这些因素对悬浮颗粒迁移的水动力学过程、弥散效应、沉积效应等物理机制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渗透速度相同时,颗粒穿透过程中的浓度峰值一般随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减小。而随渗透速度的增大,水动力学作用对颗粒迁移的影响越来越大,此时颗粒粒径大小的影响则逐渐减小。此外,存在一个临界浓度值,当注入的悬浮颗粒浓度大于该值时,随着注入悬浮颗粒浓度的增大,出流液中的颗粒相对浓度反而有减小的趋势,这与大量的悬浮颗粒进入多孔介质造成多孔介质孔隙的堵塞有关。
[Abstract]:The permeation and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silica powder suspended particles in saturated quartz porous media were studied by cylindrical penetration test. The penetration curves of 6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101015C ~ 20U ~ 25C ~ (3N) ~ (47) 渭 m ~ (-1) and three different permeable directions (i.e. from top to bottom, horizontal, bottom-up) were obtained, and three different permeable velocity (0.087 ~ 0.173 ~ 0.260 cm 路s ~ (-1) and three different particle concentrations (0.2g 路ml ~ (-1) ~ 0. 5g 路ml ~ (-1) and three different permeable directions (i.e. from top to bottom, horizontally, from bottom up) were obtained. The effects of these factors on the hydrodynamic process, dispersion effect and deposition effect of suspended particle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ak concentration of particle penetratio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particle size when the permeation rate is the same. However, with the increase of permeation rate, the effect of hydrodynamics on particle migr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significant, and the effect of particle size decreases gradually. In addition, there is a critical concentration value. When the injected suspended particle concentration is greater than this value, the relative concentration of the particles in the effluent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injected suspended particle concentration. This is related to the blockage of porous media caused by a large number of suspended particles entering the porous media.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9002,51478034)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博导类资助项目(20130009110021)
【分类号】:TU4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Cadmium transport mediated by soil colloid an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A field study[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端平;刘渚白;谷长建;李翰良;冯雨鑫;;不同离子对黑土胶体在土壤中运移的影响[J];地球与环境;2014年03期
2 尚小龙;余厚平;陈朴青;简敏菲;;乐安河-鄱阳湖段水环境因子对重金属Cu、Pb、Cd迁移转化的影响[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3 许端平;李建;陈晓;;煤基胶体特征及其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行为[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年02期
4 刘冠男;刘新会;;土壤胶体对重金属运移行为的影响[J];环境化学;2013年07期
5 陈星欣;白冰;蔡奇鹏;;饱和多孔介质中颗粒释放-迁移问题的理论求解[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4年06期
6 余海静;张深;邹国防;;生物配体模型预测太湖水体中Cu的形态分布和生物有效性[J];环境化学;2014年07期
7 张营;李法云;范志平;程志辉;李霞;;化学融雪剂NaCl和KCOOH对城市街道绿化土壤中重金属Pb和Cu迁移行为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5年05期
8 许端平;崔芳菲;李翰良;郭春华;李晓波;;污染土壤胶体释放特征及其对锌运移的作用[J];环境工程学报;2015年05期
9 ZHENG Xilai;CHEN Ran;;Research on the Critical Conditions for Clay Particle Release During Saline Aquifer Freshening Process[J];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2014年04期
10 陈星欣;白冰;于涛;郭兰杰;;粒径和渗流速度对多孔介质中悬浮颗粒迁移和沉积特性的耦合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蔡欧晨;Thomas M.Young;;土壤中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影响疏水性有机污染物传输扩散模型及其影响因子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陈星欣;饱和多孔介质中颗粒迁移和沉积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2 赵文强;病原菌在土壤组分上的界面作用与代谢活性[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3 刘瑾;农田土壤水分散性胶体磷的赋存形态、活化机制及阻控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张彦;太湖溶解性有机质对Cu的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5 张营;城市土壤—植物系统中融雪剂的污染行为及其生态学效应[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6 张桃香;中国东部地带性土壤中大肠杆菌O157:H7存活和吸附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7 侯磊;典型胶体碳纳米材料对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天然有机质的作用[D];南开大学;2014年
8 王晓宇;气液界面超分子手性的原位二次谐波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9 李华伟;赤泥滤液的渗流穿透特性及污染物迁移过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文伟;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优先流类型及影响因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谢春媚;二级处理水中DOM在炉渣改性土壤含水层系统中的去除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蔡春艳;黄壤性水稻土不同粒径上镉和有效硅的分布及其相关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4 朱神海;不同硫肥处理下污染水稻土中铜硫淹水释放机制初探[D];浙江大学;2013年
5 单蓓蓓;含水层物理堵塞的回灌试验与数值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6 赵钺;PPCPs类污染物在渭河沉积物上吸附行为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7 吕俊佳;土壤胶体及菲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运移作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8 张赛;冻融作用对我国东北典型农田黑土重金属Cd迁移转化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4年
9 王煜;Pu(V)在蒙脱石上的吸附还原行为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10 杜丽娜;多孔介质中土壤颗粒运移的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党伟;张金萍;;室内悬浮颗粒的分布规律研究[J];大众科技;2007年03期
2 李荫亭,关德相;大雷诺数平稳湍流对其中悬浮颗粒的带动程度统计判据[J];中国科学;1980年09期
3 李飞永,陈金斯;珠江口海区悬浮颗粒物质研究——Ⅰ.迁移、分布和变化[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9年02期
4 郭劳动,洪华生,洪丽玉,陈敬虔;九龙江口悬浮颗粒的主要元素化学[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4期
5 科苑;;“雾锁京城”原因探究:每个人都在排放悬浮颗粒[J];今日科苑;2013年06期
6 贾惟义,熊季午;悬浮颗粒散射引起的荧光增强现象[J];物理学报;1983年11期
7 陈绍勇,郑泽广,郑建禄,林植青;珠江口悬浮颗粒有机碳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热带海洋;1990年02期
8 郭劳动,洪华生,陈敬虔,洪丽玉;厦门西港和九龙江口悬浮颗粒中主要元素含量及其控制因素的研究[J];海洋科学;1991年02期
9 王发君,张德福;海洋倾废中悬浮颗粒的初始沉积[J];海洋环境科学;1991年04期
10 В.Г.沙诺扬;丁宝瑛;;关于悬沙运动的理论[J];泥沙研究;195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孔清;汤广发;龚光彩;;室内悬浮颗粒的数值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1)[C];2004年
2 杜金洲;苏妮;张经;;胶体对核素迁移的影响-以核素在海洋体系中的分配为例[A];首届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记者 郑晓春;以发现空中悬浮颗粒影响降雨[N];科技日报;2008年
2 本报通讯员 兰博文 张雪梅;多因素叠加 雾霾锁冰城[N];中国气象报;2013年
3 李龙;提高空气治污标准,何待“时机成熟”?[N];广州日报;2011年
4 聂翠蓉;人造卫星可识别大气人为污染物[N];科技日报;2002年
5 记者 蓝建中 齐晗毓;日本PM2.5升高不能赖中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6 本报记者 李源 任松筠 仲崇山 吕妍 王拓;经历雾霾,唤醒了转型的自觉[N];新华日报;2013年
7 沈晋明 全国暖通空调及净化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空气净化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学院教授;抗击雾霾,,先做科学调查再对症下药[N];文汇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玲;淮南市空气悬浮颗粒特征及污染物的树木监测[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杨娟;悬浮颗粒数的质量分布信息模型及其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施刘远;水体悬浮颗粒声学测量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王剑;油田污水中悬浮颗粒在氧化过程中变化规律的研究与探索[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3 李孔清;室内悬浮颗粒数值研究及辐射计算[D];湖南大学;2003年
4 孔敏;大气中不同悬浮颗粒消光特性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431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843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