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沥青混凝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5 05:34

  本文选题:沥青混凝土 + 生命周期评价 ; 参考:《新型建筑材料》2014年11期


【摘要】:沥青混凝土在生产、铺筑和废弃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因此有必要对其开展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沥青混凝土生命周期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沥青混凝土生命周期中能耗最大的是拌和过程,环境负荷影响类型重要性的大小依次为:不可再生资源温室效应酸化效应光化学烟雾人体健康损害;不同生产阶段的环境影响大小依次为:原材料生产过程运输过程拌和过程废弃过程摊铺压实过程。
[Abstract]:Asphalt concrete will consume a lot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ergy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paving and waste, so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life-cycl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The resourc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ollutant emission of asphalt concrete during its life cycle were evaluated by life cycle evalu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rgest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life cycle of asphalt concrete is the mixing process. The order of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load is as follows: acidification effect of Greenhouse Effect, non-renewable resource, photochemical smog damage to human health; The order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in different production stages is as follows: raw material production process transportation process mixing process waste process spreading and compacting process.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葛洲坝武汉道路材料有限公司;锡林郭勒盟公路车辆通行费管理处;
【基金】: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3AA031602)
【分类号】:TU5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蔓;王震;孙德智;;聚乙烯生产生命周期评价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05期

2 王旭朗;刘延超;;沥青混凝土拌和厂飘尘与沥青烟雾问题解决方案[J];工程机械;2012年08期

3 赵平,同继锋,马眷荣;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及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0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振刚;紫外光吸收剂对沥青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宁;程胜高;;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体系及其对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2期

2 白璐;孙启宏;乔琦;;生命周期评价在国内的研究进展评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3 赵兰;冷云伟;任恒星;李浩;;大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生命周期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4 徐晓春;;涂布白纸板纸业产品生命周期研究及环境影响评价[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21期

5 李飞;修光利;仲星;刘辉;周雅琴;张萍;;都市型经济开发区生态化建设路径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2期

6 王智慧;李强;蒋建敏;贺定勇;栗卓新;;药芯焊丝生命周期评价[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7 马盼虎;栾忠权;;模块化思想的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研究与应用[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李晓娜;史占国;张国方;;汽车产品生命周期评价(LCA)研究[J];北京汽车;2007年01期

9 戴宏民,陈善国,戴佩华;LCI数据管理库的开发研究[J];包装工程;2005年04期

10 戴宏民,戴佩华;绿色包装的评价标准及环境标志[J];包装工程;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璞;蔡茂林;;气动执行器与电动执行器的生命周期评价研究[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马盼虎;栾忠权;;基于模块化思想的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研究与应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3 姜玲燕;;城市生活垃圾的生命周期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4 范翠云;;牛奶生产的生命周期评价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5 韩君伟;董靓;;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价[A];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研究进展——2007全国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葛坚;龚敏;朱炜;李勇俊;;生命周期评价(LCA)在建筑环境负荷定量评价中的应用[A];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与城市物理环境:第十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陈建伟;王珏;;服装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的研究[A];第十届陈维稷优秀论文奖论文汇编[C];2007年

8 祝伟光;高成康;蔡九菊;;基于生命周期评价分析风力发电的环境负荷[A];2010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栾忠权;马盼虎;;基于模块化思想的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环境保护分会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张铁军;许峰;葛振亮;童桂英;亓召琴;方世杰;;汽车车轮的生命周期评价[A];第九届中国铸造协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煜;城市循环物流系统构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刘海东;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轩;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开发潜力与产业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杨慧;基于能值分析的植物生物质能评价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高雪松;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物流能流分析及功能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6 于靖华;基于EETP指标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及经济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7 陈俊松;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人工林作业资源—环境—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周志刚;水泥工业物质代谢及生态化转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9 苏青福;生态工业园风险识别与废弃物交换价格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周春艳;东北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节能技术适宜性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燕艳;浙江省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和CO_2排放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高宏伟;桥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模糊综合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3 薛拥军;板式家具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4 罗来盛;加拿大一枝黄花活性炭制备及其Cd(Ⅱ)吸附性能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5 武民军;燃煤发电的生命周期评价[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改新;企业节能管理体系的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孟婷;基于LCD下的低碳家具设计[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8 刘爱勤;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9 乐融融;建设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庄静怡;环境政策、技术创新与陕西省工业生态效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雪丽,马晓燕,王金花,屈小红,陈芳;环氧树脂/有机累托石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5年09期

2 李宁利;李铁虎;裴建中;王大为;;沥青抗老化研究现状[J];材料导报;2007年10期

3 吴欢;梁乃兴;;SBR改性沥青混合料紫外光照老化分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王宣同,唐孝炎,胡建信;中国杀虫剂类POPs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框架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年03期

5 戴跃玲,刘道胜,杨鹏,闫锋,魏毅,高枝荣,廖克俭;道路沥青老化后组成与使用性能关系的研究[J];抚顺石油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章明秋;容敏智;阮文红;;非层状纳米无机粒子/热塑性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研究进展[J];复合材料学报;2011年05期

7 杨海鹰,顾洁,蔺玉贵;棒状薄层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测定重油烃族组成影响因素的探讨[J];分析仪器;2001年02期

8 马立殟;庞凌;吴少鹏;;光氧老化对沥青物理和化学性能的影响[J];广东建材;2007年11期

9 董瑞琨;孙立军;;基于长期自然老化的沥青结合料低温抗裂性指标[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6年02期

10 刘忠安,金鸣林;道路沥青老化过程中组成与分子量分布的变化[J];公路;200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庞凌;沥青紫外光老化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2 王佳妮;模拟紫外环境下沥青流变行为及老化机理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张恒龙;沥青/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冯振刚;有机蒙脱土/三元乙丙橡胶密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马峰;纳米碳酸钙改性沥青路用性能及改性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3 汪林;蒙脱土/SBS改性沥青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4 王华才;沥青/有机化蒙脱土复合材料的结构及紫外老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殷永山;粉煤灰沥青混凝土的性质[J];粉煤灰综合利用;1994年02期

2 赵庆余,,纪少双;粉煤灰在沥青混凝土中的应用[J];辽宁交通科技;1994年06期

3 孙振天;关于水工沥青混凝土性能试验方法的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J];石油沥青;2000年04期

4 ;沥青及沥青混凝土[J];建筑与预算;2014年07期

5 ;沥青及沥青混凝土[J];建筑与预算;2014年05期

6 ;沥青及沥青混凝土[J];建筑与预算;2014年06期

7 史保华;新疆且末机场沥青混凝土跑道建成[J];石油沥青;2000年04期

8 ;沥青及沥青混凝土[J];建筑与预算;2014年02期

9 孙大权;张立文;梁果;;沥青混凝土疲劳损伤自愈合行为研究进展(1)——自愈合行为机理与表征方法[J];石油沥青;2011年05期

10 黄云涌,肖桂彰,姚佳良,陈聘如;水泥—沥青混凝土高温抗剪试验研究[J];石油沥青;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伟民;郭忠印;;新型高强沥青混凝土材料的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暨茅以升诞辰10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1995年

2 薄遵彦;;对提高沥青混凝土耐热性的论证[A];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3 郝巨涛;孙志恒;杜振坤;贾金生;;我国水工沥青混凝土工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A];水力发电工程与水工建筑物学术论文集[C];2000年

4 陈美祝;吴少鹏;刘至飞;米轶轩;;道路沥青混凝土的绿色化探讨[A];第一届两岸三地绿色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岳跃真;杜振坤;郝巨涛;;水工沥青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特殊工程上的应用[A];2002年水工专委会学术交流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2年

6 刘少伟;;薄层沥青混凝土罩面施工的质量控制[A];第六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建旭;林桂仪;陈虹洁;;粒料对沥青混凝土性能之影响[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8 谭发茂;;大粒径沥青混凝土试验段施工总结[A];2002年道路工程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9 徐敏;宋云霞;;浅析橡胶沥青混凝土的应用[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刘海;汤文辉;石志勇;张若棋;;几种沥青混凝土本构关系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邰举;韩成功开发低碳沥青混凝土[N];科技日报;2009年

2 记者 何海铭 通讯员 陈静;福清首条沥青混凝土道路通车[N];福州日报;2010年

3 广州市市政工程维修处 吴兆勇;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改革[N];广东建设报;2004年

4 张东平;潍坊公路建设首用橡胶沥青混凝土技术[N];中国建材报;2010年

5 王庆远;秋冬季节沥青混凝土道路的施工[N];中国建设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汪汀;让废旧沥青混凝土“重生”[N];中国建设报;2004年

7 ;公路橡胶砂沥青混凝土减振降噪技术[N];科技日报;2008年

8 元元;橡胶沥青混凝土“亮相”沪渝高速公路[N];中国建材报;2009年

9 杨慎勤;碾压式沥青混凝土施工达到新水平[N];中国水利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高平;林秋与“黑色变革”[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朱兴一;沥青混凝土的细观力学模型及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10年

2 刘小明;导电沥青混凝土的机敏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3 李芬;沥青混凝土路面细观结构和水破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方向阳;某橡胶沥青混凝土低温性能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珊;玻璃纤维增强沥青混凝土效果分析与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高宇星;碳纤维石墨导电沥青混凝土的制备与导电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胡小虎;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2年

4 季晗豪;新型旧沥青混凝土回收料干燥加热装置设计[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5 赵科;水工沥青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长江科学院;2014年

6 李文涛;传导型沥青混凝土的流变特性与疲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庞辉;沥青混凝土低温性能试验系统开发及沥青混凝土低温性能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8 黄海龙;冲击荷载作用下橡胶沥青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9 磨炼同;导电沥青混凝土的制备与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10 唐宁;埋入式压电沥青混凝土的制备及其电学输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464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8464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f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