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潜蚀影响的降雨入渗边坡稳定性分析
本文选题:降雨 + 边坡稳定性 ; 参考:《岩土工程学报》2014年09期
【摘要】:在降雨入渗作用下土坡内细颗粒会随渗流发生运移产生潜蚀作用。通过联立颗粒运移方程与非饱和土渗流方程,结合非饱和土水力特性方程和土体潜蚀本构关系,建立了渗流潜蚀耦合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降雨入渗作用下潜蚀和入渗的相互作用,分析了初始饱和渗透系数、进气值参数对入渗和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潜蚀主要发生在湿润锋范围内浅层土体,潜蚀加速了湿润锋下行速度,进一步降低边坡稳定性;饱和渗透系数、进气值是影响渗流潜蚀作用的主要因素;当降雨入渗强度大于饱和渗透系数时,饱和渗透系数越大,潜蚀对入渗和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越显著;进气值越小,潜蚀作用对入渗和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越显著。
[Abstract]:Under the effect of rainfall infiltration, the fine particles in the soil slope will move with the seepage to produce the latent erosion. Based on the simultaneous particle transport equation and unsaturated soil seepage equation, combined with the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 equation of unsaturated soil and the constitutive relation of soil underlying erosion, the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model of seepage latent erosion coupling is establish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ubsurface erosion and infiltration under rainfall infiltration is simulated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the effects of initial saturation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and inlet air value parameters on infiltration and slope stability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bsurface erosion mainly occurs in shallow soil within the range of the wetting front, which accelerates the downward velocity of the wetting front and further reduces the slope stability, the saturation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and the intake value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seepage potential erosion. When the rainfall infiltration intensity is greater than the saturation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the larger the saturation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the more significant the influence of the latent erosion on the infiltration and slope stability, and the smaller the intake value, the more significant the effect of the latent erosion on the infiltration and slope stability.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2252) 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12QA1401800) 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项目
【分类号】:TU4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晓凡;不同地震烈度下边坡稳定性计算实例[J];东北地震研究;1999年01期
2 陈敏鸿;郭运华;陈志平;;边坡设计的简易优化方法[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年04期
3 马文涛;孔亮;;进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边坡稳定性估计[J];岩土力学;2009年12期
4 A.P.惠特尔斯通,J.D.约翰逊,M.E.罗杰斯!地质力学概率风险分析法研究,R.J.派因,祝玉学;边坡稳定性的概率风险分析[J];国外金属矿山;1996年01期
5 余雨之;用变形体系论点指导滑坡整治工程[J];四川地质学报;1996年02期
6 李彰明;模糊分析在边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7年05期
7 孙栋梁;杨春燕;侯克鹏;;基于正交设计的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5期
8 黄杰安;曹平;葛文杰;;Fuzzy测度理论在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岩土力学;2005年S2期
9 何峰;王来贵;;地表入渗对下海州矿边坡稳定性影响研究[J];中国煤田地质;2006年01期
10 胡卫东;祝新念;李小强;;非线性破坏准则下的边坡稳定分析[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克林;周叔举;;德兴铜矿边坡稳定性破坏概率计算与分析[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上卷)[C];1988年
2 吉同元;胡光伟;;地下水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牟会宠;;大冶铁矿扩帮区边坡稳定性研究要点[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上卷)[C];1988年
4 朱大勇;张四维;;边坡稳定性计算新方法[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5 李九呜;徐克林;;南芬露天铁矿深部开采边坡稳定性的计算与分析[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上卷)[C];1988年
6 张新敏;蒋中明;樊火;王桂尧;;考虑开挖效应的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向喜琼;卢桂海;李亮;;基于GIS的边坡稳定性计算[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张鹏;刘浩宇;应秀梅;徐椿景;傅向荣;;抗滑桩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刘汉东;王思敬;;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A];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力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10 熊兴吾;孟茁超;杜坤;;边坡稳定性FDA预测方法及应用[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单平 蔡迎新;宁波排查千所学校地灾隐患[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2 钟和;工程地质:为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3 袁西龙 付云霞;堆积层滑坡预警成功率可大幅提升[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军;多重作用的边坡稳定性及分析方法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柴红保;基于岩体断裂损伤模型的边坡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席本强;废弃矿山垃圾填埋场边坡稳定性及加固防渗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4 沈世伟;吉林省东南部山区地质环境及边坡稳定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王辉;珠三角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非线性预测[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沐宇;基于范例推理的边坡稳定性智能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7 赵晓彦;类土质边坡特性及其锚固设计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8 王旭华;基于工程模糊集理论的边坡稳定性评价及预测[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吴振君;土体参数空间变异性模拟和土坡可靠度分析方法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10 杨红坡;基于再生核质点法的地基承载力及边坡稳定性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迎宾;边坡稳定性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刘永涛;降雨入渗对黄土边坡稳定性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陈帆;岩质高陡边坡稳定性分析与锚固优化[D];西华大学;2010年
4 吴银龙;GIS技术支持下基于遗传算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系统[D];长安大学;2005年
5 王其江;西北黄土边坡工程稳定性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年
6 于博;六盘山地区硬土软岩特殊工程性质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7 李素娟;基于遗传算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8 夏炜洋;基于灰色理论和神经网络技术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9 何朋朋;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边坡可靠性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韦东;生态工程护坡系统[D];大连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570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857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