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设计位移反应谱
本文选题:近场脉冲型地震动 + 位移反应谱 ; 参考:《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4期
【摘要】:选取属于特定震源机制、场地平均剪切波速、震级和断层距下的36条近场脉冲型地震记录作为输入,按照速度脉冲周期对地震记录进行分组,运用Matlab进行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的位移反应谱计算,采用标准化和平均化的方式研究位移反应谱的特征,用分段线性拟合方法建立以速度脉冲周期作为特征周期的设计位移反应谱,给出位移反应谱的峰值和分段周期。研究结果表明:脉冲型地震动下位移反应谱的谱形呈现出4个阶段,谱特征周期近似等于速度脉冲周期,经标准化和平均化后的谱峰值约等于2.2,文中给出的设计位移反应谱能较好地拟合平均位移反应谱。
[Abstract]:In this paper, 36 near-field pulsed seismic records, which belong to a specific focal mechanism, mean shear wave velocity, magnitude and fault spacing, are selected as input, and the seismic records are grouped according to the velocity pulse period. The displacement response spectrum under impulse ground motion is calculated by Matlab,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placement response spectrum are studied by means of standardization and averaging. The design displacement response spectrum with velocity pulse period as the characteristic period is established by piecewise linear fitting method. The peak value and subsection period of displacement response spectrum are give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four stages in the spectrum of displacement response spectrum under impulsive ground motion, and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 period is approximately equal to the period of velocity pulse. The peak value of the spectrum after standardization and averaging is about 2.2. The design displacement response spectrum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can fit the average displacement response spectrum well.
【作者单位】: 兰州理工大学防震减灾研究所;兰州理工大学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8211)~~
【分类号】:TU35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明;谢礼立;翟长海;杨永强;;近断层地震动区域的划分[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5期
2 徐龙军;谢礼立;;近断层地区抗震设计谱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3 李恒;李龙安;冯谦;;用位移反应谱研究长周期设计地震反应谱[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4期
4 王海云;谢礼立;;近断层强地震动的特点[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5 谭平;谈忠坤;周福霖;;近场地震动特性及其弹性与塑性谱的研究[J];华南地震;2008年02期
6 杨松涛,叶列平,钱稼茹;地震位移反应谱特性的研究[J];建筑结构;2002年05期
7 卢明奇;;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弹性位移反应谱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8年02期
8 曹加良;施卫星;刘文光;蒋湘闽;;长周期结构相对位移反应谱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志勇;肖丽;黄吉锋;田家勇;;建筑结构罕遇地震响应与地震动位移谱关系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5期
2 陶连金;王文沛;张波;王骑虎;魏云杰;;近断层地震动破裂向前方向性与滑冲效应对典型地铁车站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6期
3 李新乐;窦慧娟;彭永恒;杜蓬娟;;基于近断层地震的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研究进展[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梁庆国;韩文峰;李雪峰;李德武;;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研究体系框架初探[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5 陈磊;陈国兴;;近断层强地震动下双层竖向重叠地铁隧道的地震反应[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6 左琼;吴强;陈少林;;速度脉冲型地震动瞬时输入能特性研究[J];工业建筑;2009年S1期
7 李恒;李龙安;冯谦;;用位移反应谱研究长周期设计地震反应谱[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4期
8 何仲太;马保起;李玉森;郝彦军;沙鹏;;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与断层上盘效应[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9 尹犟;胡其高;李鹏;;近场地震水平及竖向反应谱及设计谱[J];工业建筑;2013年03期
10 韩淼;绳雯;温增平;;近场橡胶支座隔震设计探讨[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江帆;董银峰;李英民;郭俊锋;;时程分析中速度脉冲地震动的适用性及影响规律[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2 支旭东;范峰;齐春玲;;大跨度倒三角型悬臂桁架抗震性能评估[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3 李明;刘勇;孙哲哲;袁赫;;不同类型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对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影响[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2年
4 左琼;吴强;陈少林;;速度脉冲型地震动瞬时输入能特性研究[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张鹏;李宁;陈新民;王旭东;;汶川地震山体崩塌破坏特征的分析与启示[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方华;崔鹏;;汶川地震大型高速远程滑坡力学机理及控制因子分析[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晓云;汶川地震反应谱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2 郭恩;近断层强震地面运动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3 贾俊峰;桥梁三维隔震分析与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尹犟;混凝土结构地震需求估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郝敏;地震烈度物理标准及地震动破坏势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6 徐龙军;统一抗震设计谱理论及其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7 王丰;基于性能的结构多维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江辉;近场地震下桥梁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能量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9 辛力;高性能混凝土剪力墙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10 魏陆顺;组合隔震与三维隔震(振)理论及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慎丹;近场地震下RC梁式桥抗震设计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李杰;考虑SSI效应的近断层区桥梁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朱晓炜;强震记录的选择与缩放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4 彭磊;汶川地震上盘效应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5 罗光财;三维长周期地震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6 齐春玲;大跨度悬臂桁架结构的强震失效机理及抗震性能评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刘晓通;滑移隔震结构在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的能量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赵元博;刚架结构弹塑性波传播的数值分析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9 田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10 蒋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永军,朱f^;近断层地震的加速度峰值比和反应谱分析[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 周锡元;齐微;徐平;闫维明;;震级、震中距和场地条件对反应谱特性影响的统计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3 弓俊青,朱f^;一种以位移为基础的抗震设计方法[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4 谢礼立,周雍年,胡成祥,于海英;地震动反应谱的长周期特性[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0年01期
5 俞言祥,胡聿贤;关于上海市《建筑抗震设计规程》中长周期设计反应谱的讨论[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1期
6 翁大根,徐植信;对上海市抗震设计反应谱及时程曲线的认识──答“关于上海市《建筑抗震设计规程》中长周期设计反应谱的讨论”[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7 周雍年,周正华,于海英;设计反应谱长周期区段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2期
8 邵广彪,冯启民;近断层地震动加速度峰值衰减规律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3期
9 冯启民,邵广彪;近断层地震动速度、位移峰值衰减规律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4期
10 杨迪雄,李刚,程耿东;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琪;基于位移模式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毅;郭新华;刘飞飞;;近断层速度脉冲地震作用下位移反应谱的研究[J];山西建筑;2011年16期
2 李恒;李龙安;冯谦;;用位移反应谱研究长周期设计地震反应谱[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4期
3 杨松涛,叶列平,钱稼茹;地震位移反应谱特性的研究[J];建筑结构;2002年05期
4 李钢;李宏男;;基于位移的消能减震结构抗震设计方法[J];工程力学;2007年09期
5 施卫星,李正升,汪大绥;基础隔震位移反应谱及其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6 蒋欢军;郑建波;张桦;;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研究进展[J];工业建筑;2008年07期
7 夏玲涛;刘世美;徐汉勇;;平面不规则结构的实用多维反应谱计算方法[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8 卢明奇;;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弹性位移反应谱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8年02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梁兴文;谢俊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位移的实用抗震设计方法[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雨;基于统计概率的抗震设计谱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刘振阳;弹塑性位移谱的研究及其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583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858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