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三角城市群看上海全球城市建设
本文选题:城市群 + 全球城市 ; 参考:《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01期
【摘要】:概观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全球化促进了全球城市发展,区域化正在形成巨型城市区域,地方化使城市集群各具特色。长江三角洲城镇群在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也是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首要全球区。该区域城市群发展应该顺应这些潮流,发展全球城市,建设巨型城市区,组建网络城市,规划走廊城市。上海是长江三角洲乃至中国正在崛起的全球城市,从国际资本流、国际贸易、跨国公司总部、金融业及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国际交通通讯信息平台等方面看,上海的全球城市已具雏形,但与世界主要全球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看,上海全球城市建设必须面临相应的城市转型,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重构和转移、社会结构转型、城市空间扩展和城市功能的重塑。
[Abstract]:Looking at the trend of contemporary urban development, globalization has promoted the global urban development, regionalization is forming megacities, and localization makes urban cluster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own group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hina and are also the primary global regions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integration into globa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urban agglomeration should conform to these trends, develop global cities, build mega-urban areas, set up network cities, and plan corridor cities. Shanghai is a rising global c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even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 international trade, headquarters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finance and 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 international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platforms, etc. Shanghai's global cities have taken shape, but there is still a big gap with the world's major cities. From the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Shanghai's global urban construction must face the corresponding urban transformation, including the reconstruction and transfer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the expansion of urban space and the remodeling of urban function.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地理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40435013)
【分类号】:F29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顾朝林;陈璐;丁睿;李震;代媚媚;;全球化与重建国家城市体系设想[J];地理科学;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朝林;张敏;张成;张晓明;陈璐;汪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2 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Ⅰ)[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2期
3 顾朝林;于涛方;张敏;张成;张晓明;陈璐;汪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规划[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年03期
4 张锦宗;朱瑜馨;曹秀婷;;1990-2004中国城市体系演变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4期
5 董青;李玉江;刘海珍;;中国城市群划分与空间分布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6期
6 冯德显;贾晶;乔旭宁;;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力及其评价——以郑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6年03期
7 顾朝林;张敏;张成;张晓明;汪淳;陈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展望[J];地理科学;2007年01期
8 吕拉昌;;全球城市理论与中国的国际城市建设[J];地理科学;2007年04期
9 陈志刚;王青;黄贤金;彭补拙;;长三角城市群重心移动及其驱动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007年04期
10 沈丽珍;顾朝林;;区域流动空间整合与全球城市网络构建[J];地理科学;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丽虹;王鹏;;高铁建设与沿线欠发达城市发展研究——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黄玉妹;我国现代会展业的功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映慧;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的空间极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睿;都市圈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研究[D];北京大学;2007年
4 陈红梅;中国中小旅游城市竞争力系统结构与评价研究[D];燕山大学;2006年
5 王利;中国市县“五年规划”中的空间布局规划:理论、方法、实例[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6 武前波;企业空间组织和城市与区域空间重塑[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立磊;基于DMSP/OLS影像数据的我国城市化过程空间差异探析[D];兰州大学;2011年
2 陈刘春;基于区域发展阶段与城市辐射力的山西省经济区划[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晓岩;新疆城市化进程及动力机制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4 赵庆海;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思考[D];山东大学;2007年
5 赵冬;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计量与比较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6 陈立;关于青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7 阳建英;论攀枝花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具体策略[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8 高山嵩;吉林省城市化与城镇体系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翟红斌;城市展览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马东刚;省际边缘区城镇体系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璐;;论上海全球城市建设[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2 周国平;;建设全球城市——上海未来五年发展战略[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陈群民;向明勋;吴也白;高骞;;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全球城市的构建——上海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面临环境与总体思路[J];科学发展;2009年06期
4 简逢敏;;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协调发展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1997年01期
5 李志刚;吴缚龙;高向东;;“全球城市”极化与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7年03期
6 何骏;;加快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战略研究[J];城市;2007年06期
7 吕刚;唐德善;;长三角全球城市带构建战略[J];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06期
8 江南;;长三角城市群:在竞争中实现“雁阵齐飞”[J];江南论坛;2006年04期
9 ;慧眼识金——“金石湾”上海化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J];化工管理;2008年06期
10 冯之浚,张冠生;关于加快上海及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社会科学;199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士谋;;城市群发育机制及其创新系统——中国城市群第三版出版有感[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鞠立新;;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机制的构建——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机制建设为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3 徐连捷;张红岩;张戈;;京沪高速铁路沿线城市群协同发展优化研究[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志成;管驰明;;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城市群集聚效应的比较研究——以长三角、武汉城市群及川渝城市群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陈健;尹长林;黄军林;;“轨道机遇”下的城市商业中心扩张机制及其特征研究——以长沙城市为例[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6 张明龙;;台州产业集群突破生命周期拐点的关键[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海莺;张华新;;辽宁中部城市群资源环境一体化问题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8 陈雁云;朱丽萌;;论城市群与产业集群的耦合发展[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莉;;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模式选择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张汉江;李海霞;;构建和完善产业生态系统,促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丰晓原 陆旭升;在推进浙中城市群建设上下工夫[N];金华日报;2006年
2 吉明亮;让浙中城市群成为新经济增长极[N];金华日报;2008年
3 苏明;浙中城市群建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4 首席记者 徐朝晖邋通讯员 邵振红;浙中崛起成为省内第三股增长力量[N];金华日报;2008年
5 傅淞巍;向最具影响力的城市群迈进[N];辽宁日报;2011年
6 ;在东大门上为青海东部城市群打造靓丽风景[N];西海农民报;2011年
7 记者马献忠;世界核心国家要拥有顶级城市和城市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专家献策“第6城市群”[N];国际金融报;2004年
9 本报大城市群论坛联合报道组;世界城市群对话实录[N];国际金融报;2004年
10 刘静玉 程善光;城市群形成的驱动机制[N];河南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进庄;二十年代旧派文人的上海书写[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勇军;南京国民政府后期上海市商会研究(1945~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波;我国大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赵恩博;上海房地产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樊卫国;激荡中生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琳霞;上海城区竞争力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武前波;企业空间组织和城市与区域空间重塑[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徐乐;上海私营金融业研究(1949—1952)[D];复旦大学;2004年
9 宋佩玉;抗战前期上海外汇市场研究(1937.7—1941.12)[D];复旦大学;2004年
10 焦亚波;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的上海养老机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华;我国小城市群生活垃圾优化管理的技术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胡宁;山东半岛城市群结构及发展动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唐振飞;长三角城市及城市群对降水变化影响的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4 夏骥;品牌视角中的区域竞争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尹亮;中国国际城市和城市群发展分析[D];汕头大学;2002年
6 李兴建;西部地区城市集群化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7 冯意刚;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模式与政府调控机制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8 何剑;长株潭城市群结构特征与结构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9 徐鹏;关中城市群内部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10 游细斌;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优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978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897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