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地震记录选择的波谱分类法研究
本文选题:隔震结构 + 地震记录 ; 参考:《建筑结构学报》2015年07期
【摘要】:高层隔震结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地震记录选择是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的关键,针对地震记录选取提出基于模糊聚类算法结合地震动强度指标进行地震波子集选取的波谱分类法。首先采用动力弹塑性时程方法对隔震结构的等效单自由度简化模型和三维空间模型进行了地震加速度峰值、地震波速度峰值、地震波位移峰值、地震波速度峰值与加速度峰值之比、加速度反应谱、等效速度反应谱6类地震动强度指标与工程需求参数相关性的比较研究,确定了适合隔震结构的有效地震动强度指标。隔震整体结构工程需求参数包含上部结构层间变形、顶层加速度和隔震层位移响应。其后采用构造的地震动指标矩阵应用于地震波样本属性的表征,并基于模糊聚类算法对地震波样本进行了分类。以某15层高层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隔震结构为例,通过将未分类的地震波集合与分类地震波子集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响应离散性对比研究,确认了波谱分类法在地震动筛选应用中的有效性。
[Abstract]:The selection of seismic records for dynamic elastoplastic time-history analysis of high-rise isolated structures is the key to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isolated structures. A spectral class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fuzzy clustering algorithm combined with seismic intensity index is proposed for seismic record selection. At first, the equivalent single degree of freedom simplified model and three dimensional space model of isolated structures are used for seismic acceleration peak and seismic wave displacement peak by using dynamic elastic-plastic time-history method. The ratio of the peak value of seismic wave velocity to the peak value of acceleration, the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um, the equivalent velocity response spectrum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ix kinds of seismic intensity indexes and the engineering demand parameters are compared and studied, and the effective earthquake intensity index suitable for isolated structures is determined. The engineering requirement parameters of isolated whole structure include superstructure interstory deformation, top layer acceleration and isolation layer displacement response. Then the structural seismic index matrix i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attribute of seismic wave samples, and the seismic wave samples are classified based on fuzzy clustering algorithm. Taking a 15-story steel frame-concrete core-tube isolated structure as an example, the seismic response discreteness of the structure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unclassified seismic wave set and the classified seismic wave subset is compared and studied. The validity of spectral classificat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ground motion screening is confirmed.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8291)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ZR1416200)
【分类号】:TU352.12;TU973.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周颖;苏宁粉;吕西林;;高层建筑结构增量动力分析的地震动强度参数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3年02期
2 LU Xiao;YE LiePing;LU XinZheng;LI MengKe;MA XiaoWei;;An improved ground motion intensity measure for super high-rise buildings[J];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3年06期
3 施炜;潘鹏;叶列平;王朝坤;徐亚军;;基于天际线查询的最不利地震动选取方法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3年07期
4 曲哲;叶列平;潘鹏;;建筑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中地震动记录选取方法的比较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颖;张翠强;吕西林;;振动台试验中地震动选择及输入顺序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6期
2 周颖;洪磊;;地震动选取方法对超高层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年02期
3 贾斌;罗晓群;丁娟;张其林;;全钢防屈曲耗能支撑对空间桁架结构减震控制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4年03期
4 张敏;王文达;杨全全;;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增量动力分析法[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5年01期
5 邢国雷;薛涛;;AP1000常规岛主厂房结构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J];电力建设;2014年10期
6 Masood Yakhchalian;Ahmad Nicknam;Gholamreza Ghodrati Amiri;;Optimal vector-valued intensity measure for seismic collapse assessment of structures[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15年01期
7 陈波;徐超;温增平;;地震动记录调整中反应谱控制周期及有效性分析[J];工程力学;2015年S1期
8 朱瑞广;于晓辉;吕大刚;;基于地震动模拟的一致危险谱和条件均值谱生成及应用[J];工程力学;2015年S1期
9 吕尚文;万海峰;;RC框架静力与动力弹塑性分析的比较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周颖;张翠强;;地震动选择及输入顺序在振动台试验中的应用研究[J];结构工程师;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朱瑞广;于晓辉;吕大刚;;基于地震动模拟的一致危险谱和条件均值谱生成及应用[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4年
2 韩建平;陈继强;闫青;罗熠;;考虑谱形影响的地震动强度指标研究进展[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4年
3 李俊;;徐州某大跨空间结构抗震性能分析[A];2013年5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何铭基;带转换高层框架结构基于变形和损伤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张锡成;地震作用下木结构古建筑的动力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3 卢啸;超高巨柱—核心筒—伸臂结构地震灾变及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4 许浒;大开间多层砖砌体结构抗地震倒塌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5 安栋;加固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及其非平稳地震反应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6 张亚楠;结构底面积对地基土—高层建筑相互作用地震反应影响分析[D];天津大学;2013年
7 刘阳;高层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及损伤评估研究[D];上海大学;2014年
8 欧晓英;强震作用下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损伤演化与倒塌安全储备[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文祥;地震作用下单层网壳结构数值模型及抗倒塌设计方法[D];天津大学;2012年
2 李国娟;通过提高抗震设防水平增加钢管拱桁架地震极限承载力的技术经济指标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3 罗熠;考虑地震动谱形影响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非线性反应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4 杨军平;大震作用下考虑退化特性的RC框架结构抗整体性倒塌能力分析评估[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5 王伟;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在高层抗震计算中的对比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6 蔡亚南;基于OpenSees的RC平面框架抗地震倒塌分析[D];长安大学;2012年
7 段燕玲;隔震结构近断层地震响应振动台实验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8 刘斌强;考虑P-Δ效应的大震下RC框架结构抗整体倒塌能力评估及残余侧移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9 闫青;考虑谱形的地震动强度指标及其在地震动记录选择与调整中的应用[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10 赵攀;基于抗震设计的多层RC框架结构抗侧向增量倒塌能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长海,谢礼立;估计和比较地震动潜在破坏势的综合评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5期
2 韩建平;吕西林;李慧;;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研究的新进展及对结构非线性分析的要求[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4期
3 杨成;徐腾飞;李英民;杨溥;;应用弹塑性反应谱对IDA方法的改进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4期
4 叶列平;马千里;缪志伟;;结构抗震分析用地震动强度指标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4期
5 谢礼立,翟长海;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研究[J];地震学报;2003年03期
6 杨成;潘毅;赵世春;李彤梅;李英民;;烈度指标函数对IDA曲线离散性的影响[J];工程力学;2010年S1期
7 ;Collapse simulation of a super high-rise building subjected to extremely strong earthquakes[J];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1年10期
8 ;Uniform-risk-targeted seismic design for collapse safety of building structures[J];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2年06期
9 马千里;叶列平;陆新征;缪志伟;;采用逐步增量弹塑性时程方法对RC框架结构推覆分析侧力模式的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8年02期
10 杨先桥;傅学怡;黄用军;;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塔楼动力弹塑性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曲哲;摇摆墙—框架结构抗震损伤机制控制及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锡平,张俊发,刘金慧;隔震橡胶防护挡块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03期
2 王伟刚,盛宏玉;隔震结构考虑动力影响的抗倾覆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林云腾,祁皑;隔震结构的设计与应用[J];福建建筑;2005年03期
4 杨迪雄;李刚;程耿东;;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隔震结构的优化设计[J];世界地震工程;2006年01期
5 李刚;杨迪雄;程耿东;;基于性能的隔震结构动力优化设计[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夏昌;;典型隔震结构的非线性分析(一)[J];福建建筑;2006年02期
7 杨树标;杨艳秋;高天宝;邹景磊;;框架复合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王焕定;付伟庆;刘文光;于德湖;程树良;;规则隔震结构等效简化模型的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08期
9 李向真;王铁成;向伟明;雷丽;;平面非规则布置隔震结构局部变形的计算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年05期
10 权吉柱;熊仲明;;隔震结构等代体系的力学模型[J];山西建筑;2006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玉珍;祁皑;;大底盘单塔层间隔震结构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刘平;;基底隔震结构的直接能量法[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3 褚青青;龚克勤;;隔震结构的技术经济分析[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杜永峰;李慧;吴忠铁;李松;唐能;;近场多维地震激励的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分析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5 吕梦周;马凯;唐绍雪;赵楠;胡正平;李蕊;贺阳;;中间层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6 赵楠;马凯;李婷;陈彬磊;;高层中间层隔震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7 杜永峰;张尚荣;;非比例阻尼隔震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的矩阵摄动法[A];全国结构振动与动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邢银行;李章政;简超;;隔震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赵楠;马凯;陈彬磊;李婷;;高层多塔中间层隔震结构的设计与应用[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杜永峰;朱前坤;李万润;李慧;;超长复杂隔震结构施工力学及全过程监测研究[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党育;复杂隔震结构的分析与软件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杜永峰;被动与智能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及控制算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3 尹强;非线性橡胶隔震结构参数识别与损伤诊断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马长飞;隔震结构非平稳随机地震响应与抗倾覆易损性计算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5 邹立华;工程结构减震控制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6 杨迪雄;隔震结构优化设计和工程数值方法中的混沌[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能;近断层多维地震激励下串联隔震结构倒塌模拟[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2 巫炜;摩擦摆隔震结构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3 王孟秋;高层住宅混凝土剪力墙隔震结构的减震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4 农国畅;隔震结构的抗风分析与等效风荷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贾淑仙;多维地震下大底盘多塔楼隔震结构平扭耦联响应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6 包超;近场地震下不规则层间隔震结构响应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7 段燕玲;隔震结构近断层地震响应振动台实验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8 熊玉生;三维隔震结构的仿真与分析[D];广州大学;2013年
9 杜英满;超长复杂隔震结构建造过程非载荷变形模拟和监测[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10 魏俊杰;在近断层地震作用下摩擦型隔震结构的响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06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906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