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液化场地上三拱立柱式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特性振动台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振动台模型试验 + 可液化场地 ; 参考:《岩土力学》2015年07期
【摘要】:开展了近、远场地震动作用下可液化场地上三拱立柱式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分析了模型地基的加速度、孔压、地表震陷及模型结构的加速度、应变。结果表明:模型地基的孔压累积经历了缓发展、急增长两个阶段;模型地基的加速度Arias强度释放时刻与孔压急增长阶段的起点时刻相对应,加速度Arias强度峰值较大的工况,模型地基孔压比峰值也较大;模型地基孔压场分布呈现出小震时模型结构底部液化程度较低、大震时场地底部液化程度较低的现象。强地震动作用下,模型结构发生了显著的上浮;模型地基、模型结构均表现出对低频相对发育的地震动反应更为强烈的现象。强震作用下,浅层可液化土在循环流动过程中发生了由于剪切刚度瞬态突增而导致峰值加速度瞬时急增的现象。模型结构中柱为此类型车站的最不利构件,附拱在与竖向成±(30°~60°)区域内应变反应较大,中庭上拱在45°位置处应变反应较大;随着模型结构拉应变幅值的增加,模型结构自振频率不断衰减。主观测面测点和次观测面测点的拉应变幅值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模型结构的应变反应存在空间效应。
[Abstract]:The model test of large shaking table for underground subway station with three arch columns on liquefiable site under the action of near and far field ground motion is carried out. The acceleration, pore pressure, ground subsidence, acceleration and strain of the model foundation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re pressure accumulation of the model foundation has experienced two stages of slow development and rapid growth, and the release time of acceleration Arias strength of the model foundation corresponds to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rapid growth stage of pore pressure, and the peak value of the acceleration Arias intensity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model foundation. The peak value of the pore pressure ratio of the model foundation is also larg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ore pressure field of the model foundation shows that the liquefaction degree of the bottom of the model structure is lower when the earthquake is small, and the liquefaction degree at the bottom of the site is lower during the strong earthquake. Under the action of strong ground motion, the model structure floats significantly, and the model foundation and model structure all show a stronger response to the low-frequency relatively developed ground motion. Under the ac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 the transient increase of peak acceleration of shallow liquefiable soil occurs in the process of cyclic flow due to the transient increase of shear stiffness. In the model structure, the column is the most unfavorable member of this type of station, and the strain response of the arch attached to the arch is greater in the area of 卤30 掳or 60 掳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and the strain response of the arch on the atrium is greater at the position of 45 掳,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train amplitude of the model structure, The natural vibration frequency of the model structure is decreasing continuously. The tensile strain amplitudes of the main observation plane and the secondary observation plane are different to different degrees, and the strain response of the model structure has spatial effect.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南京工业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江苏省土木工程防震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No.91215301)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建设与教师职业发展计划项目(No.IDHT20130512)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No.DQJB14B05)
【分类号】:TU311.3;TU9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国兴;庄海洋;杜修力;李亮;程绍革;;土-地铁隧道动力相互作用的大型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1期
2 陈国兴;庄海洋;杜修力;李亮;左熹;朱定华;;液化场地土-地铁车站结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3期
3 韩晓健;左熹;陈国兴;;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振动台模型试验98通道动态信号采集系统研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4 刘晶波;刘祥庆;薛颖亮;;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与设计的Pushover方法适用性研究[J];工程力学;2009年01期
5 李围;何川;陈晓婷;;配合盾构法建成三连拱地铁车站模型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0年S2期
6 李娟;钮凤林;;3·11日本东北特大地震[J];城市与减灾;2011年05期
7 陈国兴;左熹;王志华;杜修力;周恩全;;可液化场地地铁车站结构地震破坏特性振动台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2年01期
8 林刚,何川;盾构隧道基础上修建三连拱地铁车站结构参数研究[J];铁道学报;2003年06期
9 刘晶波;刘祥庆;王宗纲;赵冬冬;;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系统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11期
10 陈磊;陈国兴;陈苏;龙慧;;三拱立柱式地铁地下车站结构三维精细化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J];铁道学报;2012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海峰;地下结构地震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2 韩超;强震作用下圆形隧道响应及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颖人;肖强;辛建平;冯夏庭;;黄土无衬砌隧道破坏机制振动台试验研究——隧道稳定性分析讲座之二[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2 陈万祥;郭志昆;叶均华;尚昊;曹秀丽;;无梁楼盖地震响应的试验研究与破坏机理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3 赵淑萍;马巍;焦贵德;罗飞;;寒区工程动荷载模型试验系统设计[J];冰川冻土;2011年04期
4 杨冬;姚令侃;蒋良潍;;土质场地重力式挡土墙地震土压力振动台实验研究[J];防灾减灾学报;2011年01期
5 庄海洋;陈国兴;杜修力;李亮;左熹;;液化大变形条件下地铁车站结构动力反应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4期
6 姜忻良;徐炳伟;;复杂结构-桩-土振动台模型试验数据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6期
7 还毅;方秦;柳锦春;张亚栋;杜博;;考虑时空耦联的等效惯性加速度加载的地下结构pushover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4期
8 牛琪瑛;张明;杨庆陶;;桩体加固液化砂土模型地基沉降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年06期
9 朱长安;高波;索然绪;;强震区隧道洞口段减震的振动台模型试验[J];公路;2008年06期
10 张怀静;李维勋;;地铁站换乘通道开挖对既有桩基的影响分析[J];工业建筑;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宰金珉;;NJUT在土木工程防震减灾领域的研究进展[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宰金珉;;NJUT在土木工程防震减灾领域的研究进展[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建;姚令侃;陈强;;汶川地震路堤成灾模式及土工格栅加筋变形控制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苏;陈国兴;戚承志;王志华;阮滨;;光纤Bragg光栅应变测试技术在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中的应用[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才宇健;金显廷;;浅谈地下工程结构研究进展[A];土木工程建造管理:2008年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施工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08年
6 欧小强;刘浩;;衬砌刚度对山岭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分析研究[A];第十二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蔡隆文;谷音;卓卫东;庄舒曼;;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振动台试验土箱边界效应研究[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4年
8 张学明;陈彦江;闫维明;陈红娟;陈适才;;沉管隧道振动台台阵试验模型土箱及适用性分析[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4年
9 周健南;金丰年;潘大荣;孔新立;;震后地下拱结构抗冲击波动载能力有限元动力分析[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4年
10 丁晓敏;张季超;朱超;许勇;王可怡;;基于MIDAS/Gen的地下结构抗震设计分析[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伟;地下结构地震响应及其与地表建筑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孙海峰;地下结构地震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3 林宇亮;岩土构筑物抗震动力特性及地震动土压力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柴红保;基于岩体断裂损伤模型的边坡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韩超;强震作用下圆形隧道响应及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薛富春;富水黄土隧道隧底动力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王建;地震作用下路基工程破坏机理及抗震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8 李帆;地铁隧道群对地震动的影响[D];天津大学;2008年
9 夏志凡;基于完全耦合理论的饱和土地基上结构动力响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王璐;地下建筑结构实用抗震分析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恒;盾构法与浅埋暗挖法结合修建地铁车站管片—结构接头连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林辉;既有地铁车站结构受隧洞穿越影响的抗震性能分析[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3 孟宪春;多层地铁车站振动台试验与数值模拟[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4 韩鹏飞;重力式挡墙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与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姚男;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软硬互层边坡的变形破坏机制与稳定性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姚军;地铁地下结构地震响应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7 米枢;地铁车站对地震动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0年
8 高扬;盖挖逆作法施工地铁隧道的力学性能及抗震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李强;连拱隧道施工过程空间力学效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10 杨峥;偏压双连拱隧道施工力学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翔,赵跃堂,郭志昆;人防工程的抗地震问题[J];地下空间;2001年01期
2 宫必宁,赵大鹏;地下结构与土动力相互作用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2002年04期
3 周健,苏燕,董鹏;软土地层地铁及地下构筑物抗震动力分析研究现状[J];地下空间;2003年02期
4 周林聪,陈龙珠,宫必宁;地下结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5 杨林德;刘齐建;;土-结构物接触面统计损伤本构模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6 杨超;杨林德;季倩倩;;软土地铁车站地震响应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7 王国波;杨林德;马险峰;郑永来;;地铁车站结构三维地震响应及土非线性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8 史晓军;陈隽;李杰;;层状双向剪切模型箱的设计及振动台试验验证[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9 陶连金;王沛霖;边金;;典型地铁车站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9期
10 杨小礼,李亮;层状地基中交通隧道地震反应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晶波;刘祥庆;王宗纲;赵冬冬;;砂土地基-地下结构系统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孙海峰;地下结构地震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2 李彬;地铁地下结构抗震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3 庄海洋;土—地下结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及其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6年
4 周燕国;土结构性的剪切波速表征及对动力特性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7年
5 林伟岸;复合衬垫系统剪力传递、强度特性及安全控制[D];浙江大学;2009年
6 徐正中;桩承式路堤固结性状的试验与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童磊;软土浅埋隧道变形、渗流及固结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玲玲;浅埋地铁隧道的震动响应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2 蒋云锋;速度大脉冲作用下土—结构相互作用问题的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3 张孝波;地铁隧道地震反应分析及土—结接触面问题初探[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伟;陈健云;;地铁地下车站在非一致性地震输入下的动力响应[J];振动与冲击;2011年12期
2 彭程;;浅谈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通风空调系统的负荷分析[J];科技信息;2011年13期
3 龙慧;陈国兴;庄海洋;杜修力;戚承志;;深软场地地铁地下车站结构近、远场地震反应数值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4 李永兵;于洪涛;赵兴华;;地下车站空调水系统配置方案经济性分析[J];铁路技术创新;2013年04期
5 施晓琳;;上海10号线龙溪路站的空调通风设计[J];能源研究与信息;2010年02期
6 张常委;;深圳地铁3号线地下车站防水设计及施工质量分析[J];中国建筑防水;2014年06期
7 曹瑞琅;贺少辉;齐法琳;王芳;;基于流固耦合超大规模地下车站环境影响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8 李藏哲;王永成;宫小能;马玉凤;;长株潭城际铁路地下车站与区段防水施工技术[J];中国建筑防水;2014年09期
9 谢国龙;;明挖地下车站工程造价分析[J];山西建筑;2011年06期
10 王小燕;;浅谈地铁地下车站环控系统[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卢小飞;地铁地下车站横向地震反应特性数值模拟[D];南京工业大学;2012年
2 孔飚;京张城际铁路八达岭地下车站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鲍成宇;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集中供冷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4 何周伟;京张城际铁路八达岭地下车站单拱大跨超大断面结构方案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5 喻容;市域铁路地下车站轨行区通风排烟设置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6 李明;超大规模地下铁路车站围岩强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29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929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