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岩压剪条件下的损伤特性研究
本文选题:盐岩 + 损伤 ; 参考:《岩土力学》2015年S2期
【摘要】:为了解盐岩在压剪受力状态下的损伤特性,设计了不同放置角度的盐岩压剪试验和声发射信号采集试验,研究了盐岩试件在不同剪切角度下的损伤力学特性和声发射信号特征。针对压剪受力状态,从一般力学模型入手,讨论建立了关于剪应力和正应变的剪切损伤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随放置角度的增大,盐岩的力学特性由塑性为主要特征逐渐转为脆性为主要特征;试验中放置角度越大,盐岩试件峰值剪应力越小,试件整体承载能力也呈下降趋势,试件的变形能力减弱,抗变形能力则随放置角度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45°时达到最大。声发射信号表明,盐岩由于其自身的结构和损伤破坏特征,盐岩在压剪受力状态下的声发射信号比较明显;试件的放置角度为55°、65°时,在屈服阶段AE计数波动相对越剧烈,试件破坏的也越快;试件的放置角度小于45°时,AE计数呈递增式增长,峰值一般出现峰值应力附近。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amage characteristics of salt rock under compression and shear stress, the compression shear test and acoustic emission signal acquisition test of salt rock with different placement angles were designed, and the damag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oustic emission signal characteristics of salt rock specimen at different shear angles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general mechanical model, the shear damage model of shear stress and normal strain is establish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alt rock gradually change from plasticity to brittleness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cement angle, and the greater the angle of placement, the smaller the peak shear stress of salt rock specimen. The overall load-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pecimens also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and the deformation capacity of the specimens weakened, and the deformation resistance reached the maximum when the placing angle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to 45 掳. Acoustic emission signals show that the acoustic emission signals of salt rocks are obvious under compression and shear stress due to their own structure and damage and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E counts fluctuate more intensely at the yield stage when the placement angle of the specimen is 55 掳or 65 掳. When the angle of the specimen is less than 45 掳, the number of AE increases incrementally, and the peak value generally appears near the peak stress.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试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304256) 中国博士后基金(No.2013M540620) 博士点基金优先发展领域课题(No.20130191130003)
【分类号】:TU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春和,高小平,吴文;盐岩时效特性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2 杨更社;岩石材料单轴压缩损伤变量与纯剪切损伤变量间的关系[J];力学与实践;1994年01期
3 杨春和,陈锋,曾义金;盐岩蠕变损伤关系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11期
4 秦跃平,孙文标,王磊;岩石损伤力学模型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5期
5 吴文,徐松林,杨春和,白世伟;盐岩冲击特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21期
6 刘江;杨春和;吴文;李银平;;盐岩短期强度和变形特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1期
7 李银平;蒋卫东;刘江;陈剑文;杨春和;;湖北云应盐矿深部层状盐岩直剪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9期
8 杨典森;陈卫忠;杨建平;李术才;;岩盐蠕变行为的宏细观损伤特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7期
9 姚院峰;杨春和;纪文栋;;基于直剪试验的金坛盐岩力学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10 姜德义;陈结;任松;王维忠;白月明;;盐岩单轴应变率效应与声发射特征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艳华;郭志昆;;岩土工程反分析的初步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2 李月;刘立;李玉梅;张中兴;梁伟;;地基层状岩石纵波波速与密度相关性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3 张雪颖;阮怀宁;贾彩虹;;岩石损伤力学理论研究进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4 崔可锐;侯方;;安徽芦岭—朱仙庄煤矿的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J];安徽地质;2004年03期
5 施笋;庞建勇;龙卿吉;;矿山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其工程应用[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6 徐银燕;;隧道工程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与破坏基本判据[J];安徽建筑;2009年05期
7 刘春,姜德义,黄卫东,林登发;万梁高速路典型滑坡及其治理措施[J];地下空间;2004年04期
8 陈金锋,杜文龙,姚凯,王跃文;两种大直径嵌岩桩极限承载力比较分析[J];地下空间;2004年04期
9 胡盛斌;邓建;彭建华;;充填物对岩石疲劳裂纹萌生及扩展的影响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10 徐素国,愪保平,梁卫国,赵阳升;钙芒硝盐岩力学特性的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章仕灵;邵顺安;陈海兵;李先章;邓涛;;闽南风化凝灰熔岩强度特性的试验研究[A];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的隧道及地下空间建设第2届学术研讨会交流报告[C];2011年
2 蔡光顺;段海峰;江昌民;董山;;综采工作面无线传输矿山压力监测系统应用研究[A];2010全国采矿科学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盛建红;廖文景;李伟明;;高山石膏矿井下矿柱安全系数计算及分析[A];2010'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鹏博;李路;姚永超;明世祥;;基于矿岩性质模糊聚类分析的巷道分级支护研究[A];2011年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吴吉南;张德琦;;陷落柱内辅运大巷膨胀地压治理技术探讨[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上册)[C];2011年
6 祝效华;汤历平;吴华;贾彦杰;石昌帅;;高频扭转冲击作用下硬地层破岩机理研究[A];第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下册[C];2011年
7 曾细龙;林钦河;蔡进斌;;云浮硫铁矿采空区深孔爆破处理技术[A];中国爆破新技术Ⅱ[C];2008年
8 张永杰;曹文贵;赵明华;赵衡;;考虑体积变化的饱和土固结排水统计损伤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黄明;刘新荣;;周期循环荷载下Kelvin蠕变模型特性探讨[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刘永茜;杨军;余德运;;爆破冲击边坡稳定性DDA模拟研究[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风清;煤与瓦斯突出的物理爆炸模型及预测指标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绍杰;深部条带煤柱长期稳定性基础实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3 何峰;岩石蠕变—渗流耦合作用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4 李刚;水岩耦合作用下软岩巷道变形机理及其控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张华;冲击荷载作用下岩石动态损伤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郭佳奇;岩溶隧道防突厚度及突水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李鹏飞;海底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康富中;深埋超大规模地下铁路车站结构方案及关键支护参数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赵闯;岩石粘弹性质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吴起星;复合地层中盾构机滚刀破岩力学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桑培淼;注水强化松软煤壁稳定性的规律及工艺参数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呼庆华;近井筒开采引起覆岩移动变形破坏规律及其治理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唐杰兵;平煤十一矿软岩破坏巷道修复治理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尚群;赵庄矿3#煤层瓦斯抽采钻孔合理封孔深度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宋家勇;安林煤矿炮放面矿压显现规律及顶煤冒放性预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潘建武;含单一天然弱面岩石试样的力学特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波;义安矿水力冲孔卸压增透消突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何寿迎;黄岛LPG地下储库稳定性分析及支护设计优化[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冯银银;隧道围岩应力与位移数值模拟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张泽;大台煤矿深部原岩应力场及岩爆地质力学成因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文学,杨军,黄风雷;强冲击载荷下岩石本构关系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2 于亚伦,金科学;高应变率下的矿岩特性研究[J];爆炸与冲击;1990年03期
3 刘维国;单钰铭;傅荣华;;岩石扩容过程中的体积应变与超声横波速度[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4 陈钢林,周仁德;水对受力岩石变形破坏宏观力学效应的实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1年03期
5 汤连生,王思敬;水—岩化学作用对岩体变形破坏力学效应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5期
6 尤明庆;基于粘结和摩擦特性的岩石变形与破坏的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5年03期
7 唐春安,徐小荷;缺陷的演化繁衍与Kaiser效应函数[J];地震研究;1990年02期
8 邱贤德,庄乾城;岩盐流变特性的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9 万志军,李学华,刘长友;加载速率对岩石声发射活动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杨春和,高小平,吴文;盐岩时效特性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何翔;信礼田;李占田;刘建武;苏敏;吴文学;;冲击载荷下花岗岩的动态本构关系[A];第三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洪岭;超深地层盐岩地下储气库可行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殷正钢;岩石破坏过程中的声发射特征及其损伤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浣石;57毫米口径压剪炮[J];爆炸与冲击;1995年02期
2 卢芳云,,薛鸿陆,陈丕琪,卫玉章,张震宇;固体炸药在压剪加载下的起爆特点实验研究[J];高压物理学报;1995年03期
3 李银平;杨春和;;裂纹几何特征对压剪复合断裂的影响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4 柴肇云;康天合;陈维毅;杨永康;;泥岩压剪破坏裂隙演化规律及其分形特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2期
5 周瑞忠;刘光廷;;压剪条件下缝面正应力对裂缝状态和扩展的影响[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4期
6 杨庆;王超;;基于扩展有限元的压剪复合断裂数值分析[J];岩土力学;2011年S2期
7 周群力;刘振洪;刘樵;刘清波;;岩石压剪断裂核与板块内部地震[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12期
8 李建林;刘东燕;王康平;;岩石压剪断裂的等效判据[J];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9 杨业元,方鸿生,郑燕康;压剪复合加载引起的材料表面特性变化[J];中国科学(A辑 数学 物理学 天文学 技术科学);1995年03期
10 叶文蓉;1988年度我院获奖科研成果简介[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朱可善;刘东燕;张永兴;;有边裂纹砂岩的压剪断裂试验研究[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三次大会论文集[C];1994年
2 刘东燕;;压剪应力场中岩石裂纹尖端微破裂区的确定[A];首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3 王元汉;;岩石类脆性材料的压剪断裂分析[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三次大会论文集[C];1994年
4 陈枫;孙宗颀;徐纪成;张静宜;;岩石压剪断裂的一种新试样及其断裂分析[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张磊;李英雷;王悟;汪小松;胡绍楼;胡时胜;;压剪炮的激光测速系统和新型对靶系统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明;唐红梅;祝辉;;危岩主控结构面压剪断裂机理研究[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刘宁;朱维申;张春生;;岩石劈裂破坏过程的计算模拟[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8 郑航;廖裕刚;李明辉;;压剪冲击波在POM材料中的传播特性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乔光辉;魏荭;;具有高压剪强度的PVC/FRP复合管道[A];第十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枫;岩石压剪断裂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超;基于扩展有限元的压剪复合断裂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刘学;非均质岩体压剪破坏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3 肖帆;泡沫填充混凝土冲击压剪力学性能实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433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943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