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框架延性节点塑性铰外移的机理研究
本文选题:钢框架结构 + 延性节点 ; 参考:《钢结构》2014年12期
【摘要】:在钢结构框架节点的延性和抗震性能的设计中,多种不同削弱形式的梁均能够实现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节点塑性铰外移的目的。为此,重点从结构的受力方面,采用增量变刚度法对节点塑性铰外移的机理进行相关研究。对削弱型节点连接类型及传统型的节点连接类型进行相关的结构受力机理的推导研究,从理论上分析比较不同框架结构模型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及所对应的极限荷载。综合比较得出:采取一定的削弱方式能够改变构件的极限弯矩,进而实现塑性铰外移的目的;采取合理的削弱形式能够保证在结构极限荷载降低不明显的情况下实现塑性铰外移的目的。
[Abstract]:In the design of ductility and seismic behavior of steel frame joints, many kinds of beams with different weakening forms ca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joint plastic hinge displacement under horizontal load. Therefore, the incremental variable stiffness method is used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the joint plastic hinge displacemen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stress of the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the deduce and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al stress mechanism of the connection type of weakened joint and the traditional connection type are carried out, and the failure mod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limit loads of different frame structure models under horizontal load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oretically.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shows that the ultimate bending moment of the member can be changed by adopting a certain weakening method, and then the purpose of plastic hinge moving out can be realized. Taking a reasonable weakening form can ensure that the plastic hinge can be moved out when the ultimate load of the structure is not obviously reduced.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
【分类号】:TU3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庆山;李波;杨娜;;梁腹板开圆孔钢框架梁柱节点的性能研究[J];工程力学;2007年09期
2 王燕;;钢框架塑性铰外移新型延性节点的研究与进展[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波;杨庆山;;梁腹板开圆孔节点的分析模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2 李波;杨庆山;茹继平;杨娜;;梁腹板开圆孔的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J];工程力学;2009年01期
3 郁有升;王燕;;钢框架梁翼缘削弱型节点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9年02期
4 郁有升;王燕;刘秀丽;;钢框架梁翼缘削弱型节点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及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9年09期
5 贾连光;孙宏达;王春刚;;蜂窝式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2年07期
6 周群;王燕;;狗骨式节点梁翼缘削弱深度的取值研究[J];钢结构;2007年07期
7 何益斌;黄频;冷巧娟;肖阿林;郭健;;腹板削弱型节点参数设计及梁单元刚度矩阵研究[J];工业建筑;2010年05期
8 贾连光;李庆文;刘永方;;蜂窝梁抗剪性能分析与计算[J];工程力学;2012年S2期
9 董志骞;李钢;李宏男;;基于延性需求的钢框架-中心支撑体系参数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4年03期
10 张树军;戴素娟;王冲;;钢框架梁端弧形削弱型抗震节点承载力分析[J];安徽建筑;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贾连光;李庆文;刘永方;;蜂窝梁抗剪性能分析与计算[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2年
2 尚洁娟;;钢框架体系梁柱刚性节点抗震性能探讨[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郁有升;钢框架梁翼缘削弱型节点的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2 王玉田;梁端翼缘扩大型连接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3 王萌;强烈地震作用下钢框架的损伤退化行为[D];清华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路遥;钢框架梁柱改进型刚接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2 孙宏达;蜂窝式梁—柱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3 张政;挖掘机驾驶室安全性能分析及振动噪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健;翼缘板加强型节点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5 高翔;钢框架梁端翼缘盖板加强型节点力学性能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6 马登欣;钢框架RBS节点对梁、柱整体稳定性能影响[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7 马辉;钢框架梁端翼缘扩翼型和侧板加强型节点有限元分析[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隽华;主要构件腹板开孔后强度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9 周卉;无内隔板矩形钢管柱式框架节点性能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10 陈亮;钢框架新型节点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蔡益燕;考虑塑性铰外移的钢框架梁柱连接设计[J];建筑结构;2004年02期
2 石永久,李兆凡,陈宏,王元清;高层钢框架新型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2年03期
3 杨庆山;梁腹板开圆孔的钢框架抗震节点[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柱;;人工塑性铰的功能及其合理位置[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2 杨春峰,郑文忠,于群;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塑性铰的试验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3年01期
3 李文岭,郝际平,王连坤,陈红英,石晶,张俊峰;改进塑性铰法在钢框架高级分析中的应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傅传国;蒋永生;;对梁端开缝人工塑性铰的进一步研究[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5 杨露江;陈功;李华东;;塑性铰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中的计算分析与应用[J];科技通报;2013年10期
6 翟兴无,余伦创,郑莉;塑性铰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工程设计;2002年01期
7 杨春峰;朱浮声;郑文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塑性铰的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5年05期
8 姜锐;苏小卒;;塑性铰长度经验公式的比较研究[J];工业建筑;2008年S1期
9 傅传国,蒋永生,刘美景,梁书亭,许清风;框架梁端新型人工塑性铰理论分析(英文)[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00年01期
10 蒲黔辉,杨永清;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塑性铰区长度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傅传国;蒋永生;;一种框架梁端新型人工塑性铰的延性分析[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4年
2 冯世平;;转移塑性铰对框架结构弹塑性动力反应的影响[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三卷)[C];1990年
3 张艳霞;孙文龙;李瑞;赵微;;钢框架梁柱新型塑性铰外移节点抗震性能研究[A];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3年
4 文保军;梁兴文;侯莉娜;;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塑性铰区受剪承载力分析[A];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第六届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学伟;韩小雷;孙思为;;三种非线性梁柱单元的研究及单元开发[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0年
6 赵楠;马凯;陈彬磊;李婷;;超限倾斜结构的弹塑性动力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7 王连坤;郝际平;李文岭;陈红英;石晶;张俊峰;;钢结构高等分析理论研究综述[A];钢结构工程研究(五)——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永华;空间钢框架高等分析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理卿;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框架塑性铰机理研究及非线性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2 边江;塑性铰长度对平面框架滞回耗能计算影响分析[D];重庆大学;2010年
3 莫颖;基于塑性铰理论的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D];湖南大学;2008年
4 周殿文;树状柱框架钢梁拼接处产生塑性铰的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5 王彬;大震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塑性铰破坏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杨益;塑性铰区采用PVA-ECC材料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及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7 陈剑;考虑空间效应的RC框架地震反应规律及塑性铰耗能机构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47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947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