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胀土损伤变量不同表征方法评价的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损伤变量 + 表征 ; 参考:《岩土力学》2015年10期
【摘要】:裂隙性是膨胀土的重要结构特征,裂隙损伤对膨胀土的变形、强度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岩土体损伤演化理论是当前研究的前沿课题,选择合理的损伤变量决定着损伤模型的正确性。为评价几种损伤变量表征方法的合理性,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引水渠坡的膨胀土为试验研究对象,通过控制净围压和吸力分别为100、50 k Pa下的CT-三轴剪切试验,定量研究了分别基于承载面积、CT数的均值ME和方差SD的损伤变量表征方法的合理性。研究发现,损伤面积相同而损伤部位不同的试样偏应力-应变曲线和强度基本一致;损伤面积和SD可以作为损伤变量表征参数,而ME不适合用来表征膨胀土的损伤变量,虽然ME可以很好地用来定义岩石的损伤变量。试验研究结果可以为建立考虑损伤的膨胀土强度理论和本构模型中损伤变量的选择、定义提供科学依据。
[Abstract]:Fracture is an important structural feature of expansive soil, and crack damage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on deformation, strength and stability of expansive soil. The damage evolution theory of rock and soil is a frontier subject of current research. The correctness of damage model is determined by selecting reasonable damage variables.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rationality of several damage variable characterization methods, the expansive soil on the slope of the diversion channel in the middle route project of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was used as the experimental object. The CT-triaxial shear test was carried out under the control of net confining pressure and suction of 100 ~ 50 KPA, respectively. The rationality of the damage variable represent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mean ME and variance SD of CT number of bearing area is studied quantitatively. It is found that the strain curve and strength of specimens with the same damage area and different damage sites are basically the same, the damage area and SD can be used as parameters of damage variable, but ME is not suitable to characterize the damage variable of expansive soil. Although ME can be used to define rock damage variable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establishing the strength theory of expansive soil with damage and the selection of damage variables in constitutive model.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后勤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11572262,No.5120807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No.XDJK2015C018)
【分类号】:TU4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蒲毅彬,吴紫旺,常小晓,廖全荣;CT在岩土实验中的数值分析[J];CT理论与应用研究;1994年03期
2 汪时机;陈正汉;李贤;彭贞;袁军;;土体孔洞损伤结构演化及其力学特性的CT-三轴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颖芳,周晶;人工神经网络在受腐蚀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1期
2 柯长仁;蒋俊玲;陈升平;;混凝土单轴压缩损伤的模型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5期
3 贾彩虹;王媛;张雪颖;;深基坑工程流固耦合模型的发展进程与动向[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4 吴紫汪,蒲毅彬,马巍,常小晓;冻土蠕变过程体积变化的CT分析[J];冰川冻土;1995年S1期
5 赖远明,吴紫汪,朱元林,廖全荣;大坂山隧道围岩冻融损伤的CT分析[J];冰川冻土;2000年03期
6 李洪升,杜小振;冰体材料损伤与断裂破坏的本构理论[J];冰川冻土;2003年S2期
7 金龙;赖远明;高志华;李双洋;;冻结砂土的损伤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08年02期
8 姚战军;黄坚;杜月和;戴汇川;;复合材料细观损伤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年01期
9 田勇,张伟斌,郝莹,李敬民,温茂萍;炸药热冲击损伤破坏及超声波特性参量检测[J];火炸药学报;2000年04期
10 安海;安伟光;顾永维;;基于刚度衰减下的桁架系统的疲劳可靠性分析[J];兵工学报;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常;冯新;周晶;;高混凝土重力坝在强震作用下损伤破坏的数值模拟[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2 郝建斌;门玉明;汪班桥;;粘性土中锚杆应力传递特征及时间效应试验分析[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黎立云;车法星;刘大安;;类岩石材料多裂纹模型破坏分析[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江松青;刘文韬;于恒;;微孔洞形核对延性材料损伤与失效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张晶;付强;邓守春;梁乃刚;;构元组集弹性损伤模型对准脆性材料损伤至断裂各向异性特征的分析[A];固体力学进展及应用——庆贺李敏华院士90华诞文集[C];2007年
6 陈正汉;;特殊土的细观结构及其演化的CT-三轴试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邝临源;赵红平;施惠基;冯西桥;;含表面缺陷轴承钢的滚动接触疲劳损伤研究[A];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进展: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世文;刘仓理;李庆忠;;应变等价原理适用性探讨[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9 王奇志;郎博;;铆钉连接件接触疲劳寿命预估的损伤力学——有限元方法[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黄友庭;陈文哲;汤德平;;CuW70合金动态和静态变形中组织与性能的研究[A];2007年全国失效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西成;内爆与外爆加载下壳体的力学状态及破坏模式分析[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0年
2 杨敬源;井壁稳定性若干力学问题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3 甄晓霞;大跨径钢桥桥面铺装体系力学行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华;冲击荷载作用下岩石动态损伤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杨溢;爆破荷载对蠕动边坡的累积效应及稳定性影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郭佳奇;岩溶隧道防突厚度及突水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石茜;稻草加筋滨海盐渍土的强度与变形特性[D];兰州大学;2011年
8 杨文东;复杂高坝坝区边坡岩体的非线性损伤流变力学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9 朱红兵;公路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疲劳试验与剩余寿命预测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温永钦;浮石粉水泥复合土的固化机理及其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大为;空间热循环和辐照环境对LF6铝合金焊接组织及性能的影响[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波;义安矿水力冲孔卸压增透消突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赵文武;淮南矿区典型煤层水力冲孔技术参数研究及消突效果考察[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丹;提升机动载荷作用下井塔振动分析与寿命预测[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王晓磊;邯郸粉质粘土Duncan-Chang模型及应力—应变归一化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6 彭锋;端面状态对沥青混合料强度影响分析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李航;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破坏过程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8 英慧;蒸压粉煤灰砖材料性能及砌体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9 徐爽;煤矸石多孔砖砌体水平灰缝中钢筋锚固长度的试验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10 王卫东;茶镇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监控测量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志华;陈正汉;;重塑膨胀土干湿过程中细观结构变化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2 蒲毅彬,吴紫旺,常小晓,,廖全荣;CT在岩土实验中的数值分析[J];CT理论与应用研究;1994年03期
3 史贵才;葛修润;卢允德;;红砂岩应力脆性跌落系数的试验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4 施斌;刘志彬;姜洪涛;;土体结构系统层次划分及其意义[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2期
5 雷胜友,许瑛;原状膨胀土三轴浸水过程的细观分析[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6 陈正汉;孙树国;方祥位;朱元青;谢云;;多功能土工三轴仪的研制及其应用[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高国瑞;黄土显微结构分类与湿陷性[J];中国科学;1980年12期
8 杨运来;黄土湿陷机理的研究[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8年07期
9 苗天德,王正贵;考虑微结构失稳的湿陷性黄土变形机理[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0年01期
10 葛修润,任建喜,蒲毅彬,马巍,朱元林;岩石细观损伤扩展规律的CT实时试验[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袁俊平;非饱和膨胀土的裂隙概化模型与边坡稳定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2 刘艳章;边坡与坝基抗滑稳定的矢量和分析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海祥;武建华;李强;;一维损伤变量的合理定义方法[J];重庆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2 王永廉;;损伤变量的定义与测量[J];强度与环境;1989年06期
3 俞建荣;邓学钧;;混凝土道面板各向异性损伤及其弯曲损伤变量[J];中国公路学报;1990年02期
4 马若涓 ,郑长卿,郑秀芳;损伤变量选择的探讨[J];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1988年01期
5 苟文选;卢智先;张剑英;;用激光衍射谱谱面光强比定义损伤变量D(K)的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6 罗冬梅,郑昭明,胡百鸣,李建华,李光霞;金属塑性应变条件下损伤变量的宏细观测量与计算[J];机械强度;2001年01期
7 刘红岩,王根旺,陈福刚;以损伤变量为特征的岩石损伤理论研究进展[J];爆破;2004年01期
8 赵士洋;薛璞;;损伤变量对复合材料损伤演化过程的影响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9 刘红岩,王根旺,刘国振;以损伤变量为特征的岩石损伤理论研究进展[J];爆破器材;2004年06期
10 金丰年,蒋美蓉,高小玲;基于能量耗散定义损伤变量的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明;;类混凝土材料损伤变量与声发射参数之关系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全胜;杨更社;任建喜;;岩石损伤变量及本构方程的新探讨[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3 赵霄龙;卫军;;以超声波声速构筑混凝土冻融损伤变量[A];第八届全国建设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吴建营;李杰;;混凝土各向异性损伤模型的数学和热力学表述[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彤;采用基于信息融合的改进单元损伤变量识别梁式结构的损伤[D];重庆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500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950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