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结构面爬坡剪断耦合作用影响因子与影响规律

发布时间:2018-05-29 12:11

  本文选题:结构面三维模型 + 剪切试验 ; 参考:《岩土力学》2015年S2期


【摘要】:为研究硬性结构面剪切过程中爬坡剪断耦合作用,制作了不同高度h和坡度α组合的凸起体的硬性结构面三维模型,开展模型剪切试验,试验结果证实了两种作用的耦合。分析剪切运动特征,提出了利用剪断面积Sj与剪切面积S的比值K定量表征爬坡和剪断耦合程度,在不同的主导作用下K值变化在0~1之间,并建立了考虑爬坡剪断耦合作用的抗剪强度算式,可评价锯齿型硬性结构面抗剪强度影响规律,得出抗压强度大的硬岩、表面起伏较平缓的结构面K值小,爬坡摩擦对抗剪强度贡献的组分大;抗压强度小的软岩、表面起伏较大的结构面K值大,岩石材料的强度对抗剪强度贡献的组分大。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coupling of climbing shear and shearing in the shear process of hard structural plane, a 3D model of a convex body with different height h and slope 伪 is made, and the model shear test i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confirm the coupling of the two funct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hear motion characteristic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ratio of shear area Sj to shear area S i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characterize the degree of slope climbing and shear coupling. The change of K value is between 0 and 1 under different dominant action. The formula of shear strength considering the coupling action of climbing and shearing is established, which can evaluate the law of shear strength of sawtooth hard structural plane. It is concluded that hard rock with high compressive strength has lower K value of surface undulation than that of flat structure plane. The composition of shear strength contribution of climbing friction is large, and that of soft rock with low compressive strength is larger than that of structure plane with large surface fluctuation, and that of rock material is larger than that of rock material.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基金】:自然科学基金(No.51308082) 地质灾害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基金(No.SKLGP2011Z012) 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No.14Z003-38)
【分类号】:TU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瑞光 ,陈诗才 ,孙广忠;锯齿状结构面力学效应实验研究[J];地质科学;1979年02期

2 周宏伟,谢和平,KWASNIEWSKIMA;粗糙表面分维计算的立方体覆盖法[J];摩擦学学报;200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远明;夏才初;李宏哲;;节理研究进展及在非贯通节理岩体研究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2 朱永生;朱焕春;石安池;孟国涛;;白鹤滩水电站边坡结构面强度及稳定性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3 李玲,乔春生;Barton经验公式在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4 张兴,廖国华;节理岩体的随机剪切破环[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0年01期

5 史玲;蔡美峰;赵坚;;充填节理破坏机理及实验[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6 ;Modeling of Mechanical Behavior of Fractal Rock Joint[J];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English Edition);1999年03期

7 贾晓强;方向;宁强;潘俊;肖介山;;岩石断面三维分形维数的灰度测算新方法[J];爆破;2012年02期

8 秦四清,张倬元,王士天,黄润秋;节理粗糙度曲线的分维特征[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9 汪海滨;高波;;悬索桥隧道式复合锚碇承载力计算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10 杜时贵,潘别桐;黄河小浪底水库风雨沟西侧边坡稳定性研究[J];地球科学;199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国梁;康后金;韩超;泮晓华;李四强;;深基坑大型物理模拟试验土质相似材料的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谢卫红;朱波;谢永亮;庄惠平;张伟;;岩石结构面粗糙面的分形模拟与光弹试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3 丁靖洋;周宏伟;武志德;王广荣;张翠芳;;泥岩断口表面的分形维数与断裂能关系的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汪海滨;高波;;悬索桥隧道式复合锚碇承载力计算方法[A];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土木建筑学科)论文集[C];2005年

5 孙广忠;周瑞光;;岩体力学性质的结构效应[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上卷)[C];1988年

6 杜时贵;何若象;郭大华;;小浪底水库进口高边坡岩体节理抗剪强度研究[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7 杜时贵;;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综合评价[A];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杜时贵;黄曼;罗战友;贾汝达;王一敏;;岩体结构面起伏幅度尺寸效应的试验研究[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黄裕雄;陈剑杰;刘立;赵楠;;工程场地内断层分布特征的地质统计学研究[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杨长义;黄灿辉;;规则节理岩体破坏强度之研究[A];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永安;滇中红层路堑边坡与路堤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肖卫国;节理岩体本构模型和其细观力学方法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于富玲;聚合氯化铁—腐殖酸(PFC-HA)絮体空间形貌的各向异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杨慧;水—岩作用下多裂隙岩体断裂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李秀珍;潜在滑波的早期稳定性快速判识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钟亮;河道形态阻力分形特征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7 张玉清;铰接式混凝土砌块护坡稳定性数值分析及应用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8 朱志刚;北京双大路碎裂岩质滑坡灾变机理及控制技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陈志坚;层状岩质边坡工程安全监控建模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10 韩爱果;坝基岩体质量量化分级及图形展示[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龙;有机粉体分形表征与其流动性关系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彦奇;超细水泥渗透特性微观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武麟;临近断层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及支护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颖利;规则锯齿状结构面受力变形过程模拟[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贺拿;矸石山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杨泽;云南某露天矿东采区边坡岩体力学参数取值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赵伟强;官地水电站地下厂房分段开挖性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刘柱;集安至丹东公路块裂结构岩质边坡破坏机制与锚固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顺;玛尔挡电站地下厂房洞室工程地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陈瑜;水—岩作用下裂隙岩体力学性质及应力场—渗流场耦合作用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洪彪,唐辉明,刘佑荣;岩体结构面网络模拟技术研究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2001年01期

2 易顺民,唐辉明,龙昱;基于分形理论的岩体工程分类初探[J];地质科技情报;1994年01期

3 杜时贵,李军,徐良明,傅正园;岩体质量的分形表述[J];地质科技情报;1997年01期

4 周宏伟,谢和平,M A Kwasniewski,杨长义;岩体节理表面形貌的各向异性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1年02期

5 秦四清;张倬元;王士天;黄润秋;;节理岩体的分维特征及其工程地质意义[J];工程地质学报;1993年02期

6 杜时贵;颜育仁;胡晓飞;郭霄;;JRC-JCS模型抗剪强度估算的平均斜率法[J];工程地质学报;2005年04期

7 夏才初;岩石结构面的表面形态特征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1996年03期

8 潘伟,赵毅,阮雪榆;采用光栅投影的三维测量方法[J];光电工程;2003年02期

9 于晓洋,强锡富,张健,吴丽莹;Structured Light 3D Vision Based on Laser Scanning Space-encoding and Its Synchro Control[J];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97年02期

10 谢和平,W.G.Pariseau;岩石节理粗糙系数(JRC)的分形估计[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盛建龙;岩体结构面力学特征及地下工程结构稳定性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安伟刚;岩性相似材料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冬生;李学潮;张忠平;;优势结构面理论在某高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路基工程;2006年02期

2 徐佳;张勤;吴继敏;;功效系数法在确定岩体优势结构面中的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3 周莲君;彭振斌;何忠明;彭文祥;;结构面剪切特性的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J];科技导报;2009年04期

4 李永红;彭振斌;杨明;李俊;;三维锯齿型结构面直剪特性分析[J];科技导报;2009年11期

5 沈明荣;张清照;;规则齿型结构面剪切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6 司富安;贾国臣;高玉生;高义军;鞠占斌;;不均匀及不连续结构面抗剪强度模拟试验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0年02期

7 朱小明;刘博;王长柏;邹飞;莫振泽;;含二阶规则起伏体结构面的剪切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年03期

8 李晓昭;周扬一;汪志涛;章杨松;郭亮;王益壮;;测量统计范围大小对结构面迹长估计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10期

9 力兵;;压扭性结构面野外鉴定的几个特征[J];西北地质;1976年02期

10 刘继山;结构面力学参数与水力参数耦合关系及其应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时贵;程俊杰;王思敬;;岩体的基本构成——结构面和结构体[A];第六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0年

2 吉锋;石豫川;冯文凯;;一种新型的结构面起伏形态测量工具——接触打孔器的研制[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吉锋;石豫川;冯文凯;;结构面质量分级体系及力学参数研究[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庆寿;何思为;;含两组结构面模型的超动态应变测试[A];第三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2年

5 孙强;李曼;杨继红;;西南某地结构面的右行形成机制[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佳川;;节理岩体按结构面性质分区的聚类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7 沈明荣;;不规则齿形结构面的力学特性研究[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8 沈俊;夏正中;;预锚结构面抗剪性能研究[A];重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9 张龙波;沈明荣;;结构面在加载和卸载条件下的强度特性研究[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陈沅江;吴超;傅衣铭;;软岩结构面流变特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林宁;岩体工程地质力学[N];中国矿业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家成;非连续结构面破坏过程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2 杨明;岩体结构面力学特性及其锚固效应的数值计算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吉锋;顺层边坡硬性结构面强度参数及工程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4 赵宇飞;加锚结构面剪切特性及锚固岩体综合力学模型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年

5 孙书勤;峨眉山玄武岩结构面类型及其工程效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范雷;鄂西志留系裂隙砂岩岩体结构特征及其力学参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7 王小江;岩石结构面力学及水力特性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8 宋琨;花岗片麻岩体渗透特性及水封条件下洞库围岩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9 何刘;交通工程边坡在振动力作用下行为特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10 黄磊;测线取样法引起的岩体结构面几何偏差纠正[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祥辉;结构面表面形态与力学性质相关性研究[D];长江科学院;2008年

2 刘颖利;规则锯齿状结构面受力变形过程模拟[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曾勰;关键结构面理论及其在地下矿山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4 王蓬;节理岩体结构面网络模拟[D];同济大学;2008年

5 黄曼;岩石模型结构面的相似材料研制及力学可靠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张承客;两条贯通结构面不同位置组合条件下洞室围岩变形规律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7 王晓明;裂隙化岩体渗流特征及涌水量数值模拟[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若尧;确定性与随机性相结合结构面网络模型及围岩块体稳定性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9 庞智成;基于高精度数字钻孔图像的岩体不连续面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10 谭淑红;随机结构面三维网络模拟方法及系统研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本文编号:19508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9508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c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