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型地下空间结构地震风险评估体系研究
本文选题:地下空间结构 + 数值仿真分析 ; 参考:《土木工程学报》2015年S2期
【摘要】:城市大型地下空间结构引领着未来地下工程开发的新趋势,其抗震性能已成为工程及学术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数值仿真分析的计算结果,提出了适合大型地下空间结构的地震风险评估体系,首次构建了评估指标,利用权重系数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结合评估项目实践,采用模糊语言描述进行了风险等级的划分,进而建立了适合地下结构地震风险评估的控制流程并进行了实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数值仿真分析的地震风险评估体系能够直观地呈现结构地震破坏机制,有效地进行风险溯源,从而给出合理的风险等级和针对性的控制措施,获得满意的风险评估结果。地震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为城市大型复杂地下结构的地震风险预测相关指南规范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Abstract]:Large-scale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structure is leading the new trend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and its seismic performance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engineering and academic field. 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the earthquake risk assessment system suitable for large underground space structures is put forward,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is construct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weight of each evaluation index is determined by using the weight coefficient method, and the evaluation project practice is combined. The fuzzy language description is used to classify the risk levels, and the control flow for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 is established and verified by an examp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system based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can directly present the mechanism of structural earthquake damage and effectively trace the source of the risk, thus giving a reasonable risk grade and targeted control measures. Obtain satisfactory risk assessment results. The establishment of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system provides reference data for the study of seismic risk prediction guidelines for large and complex underground structures in cities.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71503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272337)
【分类号】:TU93;TU35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还毅;方秦;陈力;柳锦春;;强震作用下地铁车站结构损伤破坏的三维非线性动力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2 陈健云,胡志强,林皋;大型地下结构三维地震响应特点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陈志龙;郭东军;;城市抗震中地下空间作用与定位的思考[J];规划师;2008年07期
4 苏木标;井海明;戎密仁;;铁路隧道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技术研究[J];铁道学报;2013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于辉;张季超;丁晓敏;龚健;;广州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2 王涛;;竖向地震若干问题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李建波,林皋,陈健云,胡志强;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时域数值计算模型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2期
4 李建波,陈健云,林皋;相互作用分析中地震动输入长周期校正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丰土根;杜冰;王可佳;李玉伟;;上海世博会地下变电站基坑围护结构的动力反应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6 杜修力;赵源;李立云;;土体-结构界面接触对地下结构动力反应的影响[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7 姚小彬;戚承志;陈国兴;;一种求解地下结构顶板频率和振型的方法[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8 晏成明;胡建平;杨勇;;衬砌厚度对地下交叉隧道地震响应的影响[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9 高中卫;李春慧;陆明环;张立洁;;城市应急避震疏散场地规划探讨——以承德市为例[J];规划师;2011年S1期
10 叶道奎;陈国兴;左熹;;软弱场地地铁车站结构地震反应的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对比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左双英;肖明;;映秀湾水电站大型地下洞室群三维非线性损伤地震响应数值分析[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2 陈志龙;许永平;郭东军;龚华栋;谢金容;;城乡总体规划中综合防灾空间规划的探索与实践——以南京市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沈小克;王军辉;韩煊;周宏磊;;北京市地下空间开发中主要地质风险及控制对策[A];第2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胡勤;戚承志;罗健;;土-结构接触滑移对地铁结构损伤影响的分析[A];第2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梁能山;戚承志;王明洋;;结构体系的一种新型半解析动力算法—地下结构动力分析的拉普拉斯积分变换解法[A];第2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杜修力;赵源;李立云;;土体-结构界面接触对地下结构动力反应的影响[A];第2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7 戚承志;陈灿寿;钱七虎;李信桥;;浅埋地下结构顶板在竖向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A];第2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陈国兴;左熹;杜修力;;土-地下结构体系地震反应的简化分析方法[A];第2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9 李信桥;戚承志;李国华;;浅埋地下结构受竖向地震作用的数值模拟[A];第2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伟;地下结构地震响应及其与地表建筑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秦立科;非饱和黄土动力本构模型及其在地铁车站地震反应分析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10年
3 韩超;强震作用下圆形隧道响应及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袁蕾;不规则地铁车站地震反应分析与土结相互作用相关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王璐;地下建筑结构实用抗震分析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傅玉勇;层状场地中地铁隧道对沿线地震动及其附近建筑物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2年
7 李建波;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的时域数值分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8 李育枢;山岭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及减震措施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李静;混凝土坝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的有关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范书立;混凝土重力坝的动力模型破坏试验及可靠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杰;地下水工隧洞地震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周继芳;橡胶水泥土桩复合地基与上部结构作用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3 郭放;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地震反应数值仿真[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苑俊杰;节理的存在对隧道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胡文亮;浅埋隧道抗震特性能量法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6 贾要红;地铁换乘车站多层结构地震响应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7 李亚东;区域性土的动力特性及对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的影响[D];广州大学;2011年
8 殷允腾;特殊地质条件下隧道结构的震害机理分析及抗震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9 郭红星;沈阳地铁二号线砂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10 吴家耀;浅埋软土地下洞室开挖支护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彬;刘晶波;尹骁;;双层地铁车站的强地震反应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5期
2 曹炳政,罗奇峰,马硕,刘晶波;神户大开地铁车站的地震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4期
3 王威,孙景江;基于改进能力谱方法的位移反应估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6期
4 庄海洋;陈国兴;;双洞单轨地铁区间隧道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2期
5 史庆轩;门进杰;;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评估的等ζ_y延性谱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1期
6 刘晶波;刘祥庆;杜修力;;地下结构抗震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的发展展望[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6期
7 袁一凡;;四川汶川8.0级地震损失评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5期
8 叶珊珊;翟国方;;地震经济损失评估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6期
9 于翔;地下建筑结构应充分考虑抗震问题——1995年阪神地震破坏的启示[J];工程抗震;2002年04期
10 门进杰;史庆轩;周琦;;建筑结构考虑刚度变化的Pushover水平侧向力分布[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门进杰;不规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一)[J];地下空间;2004年01期
2 章崇任;大力开发利用地下空间[J];建设科技;2004年07期
3 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二)[J];地下空间;2004年02期
4 Monique LABBE;巴黎地下空间计划——重点发展复合式基础设施的远大前景[J];地下空间;2004年03期
5 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三)[J];地下空间;2004年03期
6 赵玉池;北京地下空间发展:以立法为根本,以项目为纽带[J];北京规划建设;2004年05期
7 窦怀田;试论丹东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J];辽东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8 Miguel Escobe;蒙特利尔市地下空间系统的类型分析[J];地下空间;2004年04期
9 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四)[J];地下空间;2004年04期
10 ;地下空间第24卷总目次[J];地下空间;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卫国;;地下空间项目编制技术策略思考[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金敏刚;张旭;;利用地下空间通风对空气降温的数值模拟和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侯学刚;王超;孙晓洪;;天津市地下空间信息化管理“三位一体”模式探讨[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漆长德;;论地下空间的权限和管理[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黄龙元;冯贵申;温彦良;;合理规划地下空间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A];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李孝娟;顾新;张建荣;;实现地下空间从“点”到“网”的转变——以深圳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军;刘全海;过显中;;常州市地下空间数字化测绘与建库[A];江苏省测绘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地下空间工程防水与渗漏治理技术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A];防水工程与材料《会讯》第4、5期(总第130期)[C];2012年
9 赵_g;;天津西站地下空间产权划分方案研究[A];2014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4年
10 钱七虎;陈晓强;;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A];钱七虎院士论文选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同济大学教授 束昱;我国亟待建立地下空间管理机制[N];建筑时报;2007年
2 记者 李荣;地下空间安全相关立法欠缺[N];法制日报;2008年
3 江苏省南京市国土资源局 于志勇 黄勇 唐玉林;对地下空间土地供应与登记的探索[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4 记者 李丹丹;昆明“地下城市”有模有样[N];昆明日报;2010年
5 宋婧;市领导会见香港客商 探讨利用地下空间[N];常州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楠;地下空间应满足城市服务功能[N];中国房地产报;2012年
7 记者 丁如君 通讯员 穗房宣;广州地下空间权属关系将有据可查[N];广东建设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赵申;地下空间:城市立体化的根[N];中华建筑报;2012年
9 特约记者 杨国林 通讯员 宋懿;南昌深挖地下空间潜力[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10 记者 邵其珍;兰州向地下空间要效益[N];兰州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静莉;长春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岩土体可利用性分析与评价[D];吉林大学;2013年
2 郑怀德;基于城市视角的地下城市综合体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星;建筑改扩建之地下空间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2 王敏;城市发展对地下空间的需求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王龙;地下空间标识系统设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王永良;西安明城区内钟楼地区地下空间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吴莎莎;上海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及管理问题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6 周维;上海市地下空间立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彭莲;山区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理论与方法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8 刘德轩;沈阳市地下空间政策变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9 李展炜;万博商务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10 王鹏飞;西安旧城中心区地下空间利用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528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952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