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防灾空间历史演变及其特征研究
本文选题:防灾空间 + 空间演变 ; 参考:《南京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灾害的频繁、城市易损性增加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人们对防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城市空间的防灾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是防灾的相关学术研究,还是城市防灾建设实践活动,在近几十年都大大增加。虽然从城市出现开始就有了防灾建设,但从历史角度,对城市防灾空间发展进行阐述的研究却不多。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对防灾空间的演变研究,是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本文以笔者自身学习和生活的城市——南京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南京从城邑出现发展到现在的城市防灾空间的整个演变过程,以探求防灾空间演变特征。本文从对防灾空间解析入手,明确防灾空间的内涵是包括了具有防灾功能的城市物质空间、城市结构形态和区域联系结构以及这些物质空间载体所承载的能促进防灾功能发挥的各种关系。再基于防灾空间的物质基础,从空间尺度的角度构建了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四级防灾空间等级体系。这是南京防灾空间演变的空间维度。同时,本文又梳理了南京城市发展历程,根据南京城的变迁,分为城邑出现期、古代城市发展期、近代城市发展期和现代化城市发展期四个阶段。这是南京防灾空间演变的时间维度。随后,本文梳理了南京城市灾害的发生状况,认为对城市影响最深刻的是地震、水灾、火灾和兵灾。这四种灾害作为防灾空间的主要应对灾种。由此,文章从这四个层次的空间维度和四个阶段的时间维度,针对四种灾害,对南京城市防灾空间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其演变特征:在区域层次上,城址逐步固定,区域防灾向有意识方向发展;在城市层面上,防灾空间由孤立走向体系,由简单走向复杂;在社区层面上,防灾空间从孤立走向体系,避难空间增多;在建筑层面上,侧重结构安全和防火能力,防灾空间精细化、严格化发展。最后,论文进一步剖析了南京城市防灾空间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对现代城市防灾空间实践的借鉴意义,并初步总结了城市防灾空间的演变规律。
[Abstract]:With the frequent disasters, the increase of urban vulnerability and the speed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function of urban space disaster prevention. Both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the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construction have greatly increased in recent decades. Although there has been disaster prevention construction since the emergence of the city, but from the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space. As a part of urban space, it is of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evolution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pace. This paper takes Nanjing, a city where I study and live, as the object of study, combing the whol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space from the emergence of the city to the presen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space. Start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pace, this paper clarifies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pace includes urban material space with disaster prevention function. The form of urban structure and the regional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material space carriers can promote the function of disaster prevention. Based on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pace, the spatial hierarchy system of regional, urban, community and architec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scale. This is the spatial dimension of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Nanjing disaster prevent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combs the Nanjing city development course, according to the Nanjing city vicissitude, divides into the city appearance period, the ancient city development period, the modern city development period and the modern city development period four stages. This is the time dimension that Nanjing disaster prevention space evolves. Then, this article combs the occurrence situation of Nanjing city disaster, and thinks that the most profound influence to the city is earthquake, flood, fire and military disaster. These four kinds of disasters are the main ones in disaster prevention space. Therefore, from the spatial dimension of the four levels and the time dimension of the four stages, this paper combs and analyzes the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space in Nanjing, and summarizes its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t the regional level, the city site is fixed step by step. At the urban level,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space changes from isolation to system, from simple to complex; at the community level, disaster prevention space moves from isolation to system, and asylum space increases; at the architectural level, disaster prevention space increases. Emphasis on structural safety and fire resistance, disaster prevention space refinement, strict development. Finally, the paper further analyze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space evolution in Nanjing and th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the practice of modern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space, and preliminarily summarizes the evolution law of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space.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984.1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福民;日本城市防灾见闻[J];城市;2001年01期
2 金磊;城市综合减灾立法是应对危机的关键——以《北京城市防灾条例》编研思路为例[J];华中建筑;2004年06期
3 金磊;对中国城市综合减灾问题的九大忠告[J];安全与健康;2004年19期
4 韩淑云;;《北京市城市防灾减灾立法研究》项目通过专家评审验收[J];科协论坛;2005年12期
5 惠书威;;从城市防灾学的发展意义谈其发展方向[J];湖南农机;2008年03期
6 杜际平;;城市防灾学系统建立的研究[J];湖南农机;2010年05期
7 金磊;;近十年中国城市防灾减灾的成就与思考[J];中国减灾;2013年03期
8 冯向东;规划师要有城市防灾的超前意识[J];规划师;1998年04期
9 金磊;《北京城市防灾条例》的编研及其实施体系的完善[J];北京规划建设;2003年04期
10 苏向明;缜密的日本城市防灾机制[J];北京规划建设;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芳;;关于城市防灾空间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翟翎;林姚宇;;深圳城市防灾社区构建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工程防灾规划)[C];2013年
3 周云;郭永恒;;城市防灾减灾工程篇[A];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研究报告[C];2006年
4 崔俊山;胥远芳;;加强国土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的协同性分析[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钟珉;宋波;;汶川地震对城市防灾减灾的启示[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2008年
6 白玉华;张永祥;;开设城市防灾学的必要性[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8年
7 王军;叶明武;许世远;;城市防灾公园空间布局综合决策分析与实证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牛亚辉;;构建城市综合防护体系强化城市防灾抗毁能力[A];第七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朱Pr;杨东峰;范悦;周恩泽;;面向灾害防御的城镇安全形态:中日案例比较[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江波;苟爱萍;;有关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几个基本概念[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孙恒邋衣琼 刘凌;加强城市防灾基础设施建设[N];贵阳日报;2008年
2 卢耀如 中国工程院院士;加强城市防灾减灾 能力建设刻不容缓[N];中国社会报;2013年
3 华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 王世福;城市防灾,百年大计须顶层决策[N];广州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陈晶晶;城市防灾呼唤立法[N];法制日报;2004年
5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 金磊;中国城市综合减灾“十年”历程与前景展望[N];中国建设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邵斌;城市防灾应纳入北京立法规划[N];大众科技报;2003年
7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高级工程师 三石;城市防灾公园的规划设计[N];建筑时报;2001年
8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 顾骏;城市管理必须重视风险化解[N];中国经营报;2012年
9 见习记者 陈里雅 记者 王丹容;优先考虑城市防灾用地[N];温州日报;2006年
10 郑海燕 本报记者 陈弘仁;城市防灾减灾细节关乎大局[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志宗;城市防灾减灾设施选址模型与战略决策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王薇;城市防灾空间规划研究及实践[D];中南大学;2007年
3 吕元;城市防灾空间系统规划策略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4 徐波;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琪;基于城市防灾的广场地面地下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2 王燕;基于环境认知的城市防灾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姚凤君;南京城市防灾空间历史演变及其特征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4 施小斌;城市防灾空间效能分析及优化选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5 曹丹丹;小城镇防灾减灾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6 伊晓燕;城市防灾绿地体系规划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8年
7 夏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金丽丽;葫芦岛市连山区综合防灾体系评价与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海斌;城市防灾公园景观设计要素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孙健;城市防灾公园设计初探[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559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955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