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光谱遥感的地温反演及岛状冻土区分割方法研究
本文选题:多年冻土 + 冻土分布 ; 参考:《红外与激光工程》2015年04期
【摘要】: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国内东北高纬度冻土地区多年冻土退化显著,冻土融化过程中水分相态变化对土体的力学指标产生严重影响,导致多条高速公路路域滑坡、路基不均匀沉陷等地质灾害频发。为了研究岛状冻土区域分布规律,以北安至黑河高速公路K153-K183路域为研究区,分别选择覆盖范围2009年3、5、9月3景Landsat 7 ETM+影像数据,运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对研究区进行红外地表温度反演,得到研究区对应日期时刻地表温度图,分析了地温与NDVI、DEM的相关性。对反演的结果采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进行图层分类,通过对研究区地表温变分析和人工解译,获得对应时刻区域内的低温区分布图,对低温区进行相交运算,得到研究区2009年冻土分布图,经与北安至黑河高速公路冻土勘察结果比对,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Abstract]:Under the influence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permafrost in high latitude permafrost regions in northeast China is degrad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change of soil moisture phase during the thawing process has a serious effect on soil mechanics index, which leads to many freeway landslips. Geological disasters such as uneven settlement of subgrade occur frequently. In order to study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island permafrost, the K153-K183 road area of Beian- Heihe Expressway was used as the study area. The data of Landsat 7 ETM were selected to cover the area from 3 to 5 in 2009 and 3 in September, respectively. The infrared surface temperature inversion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radiation transfer equation method, and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map corresponding to the date and time of the study area is obtained,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ground temperature and NDVII Dem is analyzed. The inversion results are classified by natural discontinuous point classification method. By analyz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variation of the study area, the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low temperature region in the corresponding time region is obtained, and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low temperature region is performed. The distribution map of permafrost in 2009 in the study area was obtain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survey results of permafrost in Bei'an-Heihe Expressway.
【作者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寒区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
【基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GZ07 C401) 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2011 318 223 630)
【分类号】:P407;P642.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周幼吾,王银学,高兴旺,岳汉森;我国东北部冻土温度和分布与气候变暖[J];冰川冻土;1996年S1期
2 金会军;于少鹏;吕兰芝;郭东信;李英武;;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退化及其趋势初步评估[J];冰川冻土;2006年04期
3 辛奎德;任奇甲;;中W东北地区多年冻土的分布[J];地质知识;1956年10期
4 覃志豪,李文娟,徐斌,陈仲新,刘佳;陆地卫星TM6波段范围内地表比辐射率的估计[J];国土资源遥感;2004年03期
5 魏智;金会军;张建明;于少鹏;韩旭军;吉延峻;何瑞霞;常晓丽;;气候变化条件下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变化预测[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01期
6 周青;赵凤生;高文华;;NCEP/NCAR逐时分析与中国实测地表温度和地面气温对比分析[J];气象;2008年02期
7 李苗苗,吴炳方,颜长珍,周为峰;密云水库上游植被覆盖度的遥感估算[J];资源科学;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艳芬;马海州;沙占江;;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青海湖北岸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监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2 郭倩;沈润平;荣裕良;;基于EOS/MODIS数据的裸土多层土温遥感反演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0期
3 谭桂容;蔡哲;徐永明;;基于Landsat影像的南京地区热岛效应[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4 彭仲;;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北京城市热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2期
5 张术根;姚翠霞;王超;;基于ETM~+遥感数据的昆明地区土地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6 唐美英;李力;杨娟;;安昌河流域植被覆盖的遥感动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3期
7 彭燕梅;杨云源;何萍;徐成东;马如彪;;基于Landsat TM5影像的云南楚雄市城市热岛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8 王强;;基于地表相对湿度数据反演地表温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6期
9 王红红;邢立新;潘军;朱亚静;乔振民;李淼淼;白志远;李鹏飞;;吉林省地表温度时空分布遥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10 管菁菁;查良松;;合肥市城市热环境的空间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萌;白中科;文乐琴;潘健;;基于像元二分模型榆神府矿区植被覆盖度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葳;何拥凤;;FNL资料的解码和在预报业务中的应用[A];2011年中国气象学会气象通信与信息技术委员会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科技年会论文摘要[C];2011年
3 胡德勇;李京;陈云浩;张兵;杨富平;;滑坡灾害遥感信息提取及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4 何瑞霞;金会军;王绍令;吕兰芝;;中俄管道沿线寒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5 赵晶晶;黄慧萍;李晓松;裴亮;吴炳方;;基于TM6城区冬季地表温度反演方法探究[A];2009全国测绘科技信息交流会暨首届测绘博客征文颁奖论文集[C];2009年
6 彭静;刘伟东;龙步菊;郭勇;;基于遥感影像的北京地表城市热岛的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春林;唐力生;陈水森;黄珍珠;何健;;寒冷灾害监测中的全天候地表温度反演方法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卫星遥感技术进展及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李欣;张佳华;张文忠;;遥感反演地表温度的研究进展[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9 王明全;刘少军;;基于MODIS数据的儋州市植被覆盖变化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朱营礼;吴增茂;;一次出海快速发展气旋的动力学及中尺度结构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睿;多源遥感数据和GIS支持下的台风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李锦荣;基于RS和GIS的沙尘暴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冯晓刚;城市热岛效应演变与成因遥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竞成;多源遥感数据小麦病害信息提取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周为峰;基于遥感和GIS的区域土壤侵蚀调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5年
6 谢春华;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森林景观生态健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7 李昭阳;多源遥感数据支持下的松嫩平原生态环境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张金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地表热环境的遥感探测及时空演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9 陈永富;退耕还林工程定量监测与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10 葛忠强;基于RS和GIS的城市郊区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筱婕;基于城市热岛减缓的湖泊湿地景观功能连通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新芝;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矿区植被信息监测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韩月娇;基于RS的阜新地区自然生态修复监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吴云;基于RS和GIS的植被覆盖度估算及动态变化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王莹莹;城市热岛变化特征及其与下垫面之间的关系[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波;基于技术预见的江西省LED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陈瀚阅;劈窗算法陆表温度反演精度比较与敏感性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姝婧;近15年北京城区植被覆盖遥感监测及其对热环境影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一涵;基于RS和GIS的洪河地区湿地生态健康定量评价[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晓锦;基于混合像元分解的植被覆盖度估算及动态变化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竞波,李恩英;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地区雪盖对地温的影响[J];冰川冻土;1981年01期
2 郭东信,王绍令,鲁国威,戴竞波,李恩英;东北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分区[J];冰川冻土;1981年03期
3 郭东信,李作福;我国东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多年冻土历史演变及其形成时代[J];冰川冻土;1981年04期
4 周幼吾,郭东信;我国多年冻土的主要特征[J];冰川冻土;1982年01期
5 戴竞波;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地区地温特征[J];冰川冻土;1982年03期
6 郭东信,黄以职,王家澄,王保来,曾仲巩,贺益贤,杨殿文,刘日升;大兴安岭北部霍拉河盆地地质构造在冻土形成中的作用[J];冰川冻土;1989年03期
7 李培基;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J];冰川冻土;1991年03期
8 梁林恒,周幼吾;大兴安岭阿木尔森林火灾区积雪分布特征调查[J];冰川冻土;1992年02期
9 顾钟炜,周幼吾,梁凤仙,梁林恒,张齐兵;大兴安岭阿木尔地区的多年冻土特征及其变化[J];冰川冻土;1993年01期
10 童伯良;中国东北部的冰楔[J];冰川冻土;199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强;相里斌;景娟娟;;基于多光谱遥感成像链模型的系统信噪比分析[J];光学学报;2012年02期
2 杨金中;;多光谱遥感异常提取技术方法体系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7年04期
3 ;第二讲 多光谱遥感图象的判释及应用[J];铁路航测;1983年03期
4 周建勋,刘士才,,王庆宝;多光谱遥感电视系统[J];环境遥感;1994年04期
5 刘鹏;刘定生;李国庆;刘志文;;基于非局部平均的多光谱遥感图像除噪声[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11期
6 陈嘉伟;李炎;邵浩;;耀光水体、非耀光水体和云层的多光谱遥感识别模型[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7 刘伟强,胡静,夏德深;基于核空间的多光谱遥感图像分类方法[J];国土资源遥感;2002年03期
8 程博,刘少峰,梅雪峰;利用多光谱遥感数据提取植被污染信息的新方法[J];现代地质;2005年03期
9 田宝凤;孙荣春;徐抒岩;;基于提升方案的多光谱遥感图像有损压缩算法[J];光学技术;2006年S1期
10 万曙静;张承明;刘俊华;;基于自适应最小距离调整的多光谱遥感图像分类方法[J];测绘通报;2012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石华;王金亮;;多光谱遥感数据最佳波段选择方法试验研究——以高山峡谷地区为例[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李洋;胡蕾;;结合多层特征的多光谱遥感图像道路提取研究[A];第六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10)、第19届全国多媒体学术会议(NCMT2010)、第6届全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2010)、第5届全国普适计算学术会议(PCC2010)论文集[C];2010年
3 张守林;傅水兴;杨自安;;多光谱遥感矿化蚀变异常筛选方法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胡河山;覃亚丽;;基于蚁群算法的多光谱遥感图像分类[A];浙江省信号处理学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万曙静;张承明;刘俊华;;基于自适应最小距离调整的多光谱遥感图像分类方法[A];第四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2年
6 舒嵘;贾建军;王斌永;;小型无人机高分辨率多光谱遥感技术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地力办;“天眼”调查尾矿污染技术成熟[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铮;多光谱遥感图像压缩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2 杨威;基于模式识别方法的多光谱遥感图像分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嘉;基于内容的多光谱遥感影像检索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昊;一种新的多光谱遥感图像无损压缩算法研究[D];海南大学;2012年
2 李红宣;基于多光谱遥感影像的海船目标检测技术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3 郝秀兰;多光谱遥感图像压缩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4 白文路;多光谱遥感影像的纹理特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司美玲;多光谱遥感图像配准与融合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6 吴晓荣;基于多小波分析的多光谱遥感图像矢量融合及其仿真[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7 姜秋富;卫星多光谱遥感数据溢油检测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孙一博;基于光谱反射率变化分析的多光谱遥感图像变化检测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9 周伟奇;内陆水体水质多光谱遥感监测方法和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4年
10 杨磊;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多光谱遥感图像分类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773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977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