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功能联系视角下珠三角扩容的规划探索

发布时间:2018-06-13 22:53

  本文选题:城市群 + 功能联系 ; 参考:《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年02期


【摘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合理、有序地引导城市群扩容已经日益成为重要的规划议题。基于相关文献,研究归纳了功能联系视角下城市群空间网络的主要特征。首先,城市联系的绝对强度是界定城市群的重要依据;其次,相对于外部的城市联系,城市群内部的功能联系分配应占有明显优势的相对比例;再次,城市群内部网络应以多向联系为主,而非指向单一的中心城市。在这一原则下,以广东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区域空间结构为目标,从联系强度、网络群集性、空间邻近性等指标进行综合判别,实现了对清远、河源、阳江、汕尾和云浮5个潜在扩容对象城市的优选比较,提出了珠三角城市群近期扩容的优选对象,在此基础上,结合定性比较的方式对广东区域空间结构的长远发展提出了规划展望。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the rational and orderly guidanc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xpans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lanning issue. Based on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spatial network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linkages are summarized. First, the absolute intensity of urban linkages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defining urban agglomeration; secondly, compared with external urban linkages, the distribution of functional linkages within urban agglomerations should have a significant advantage in the relative proportion; third, The internal network of urban agglomeration should be multi-directional, rather than pointing to a single central city. Under this principle, taking the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of Guangdong's new urbanization strategy as the goal, the paper comprehensively discriminates the connection intensity, network clustering, spatial proximity and so on, and realizes the realization of Qingyuan, Heyuan, Yangjiang, etc.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Shanwei and Yunfu's five potential expansion c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optimal selection object for the recent expansion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On this basis, combined with the qualitative compariso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s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is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08184,51478189) 广东省教育厅育苗工程资助项目(wym11012)
【分类号】:TU98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德,赵锦华;城镇势力圈划分计算机系统的开发研究与应用——兼论势力圈的空间结构特征[J];城市规划;2000年12期

2 王德,郭洁;沪宁杭地区城市影响腹地的划分及其动态变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6期

3 唐子来;赵渺希;;经济全球化视角下长三角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关联网络和价值区段的分析方法[J];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01期

4 顾朝林;;城市群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1年05期

5 罗震东;朱查松;;解读多中心:形态、功能与治理[J];国际城市规划;2008年01期

6 江曼琦;;对城市群及其相关概念的重新认识[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5期

7 赵渺希;唐子来;;基于网络关联的长三角区域腹地划分[J];经济地理;2010年03期

8 Ben DERUDDER;Peter J TAYLOR;Michael HOYLER;NI Pengfei;LIU Xingjian;ZHAO Miaoxi;SHEN Wei;Frank WITLOX;;Measurement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nnectivity of Chinese Cities in World City Network,2010[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七零;;江苏城市势力圈与行政区域的叠合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2 陈晨;;基于GIS的城镇体系规划空间分析系统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12年01期

3 关溪媛;;网络城市浅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11期

4 顾朝林;于涛方;张敏;张成;张晓明;陈璐;汪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规划[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年03期

5 孔凡娥;周春山;;广州城市腹地划分及变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4期

6 邓慧慧;;基于广义熵指数对十大城市群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4期

7 左正;;广州定位国家中心城市及拓展战略腹地的构想[J];城市观察;2009年02期

8 张京祥,邹军,吴启焰,陈小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J];城市规划;2001年05期

9 王德,赵锦华;城镇体系分析系统的升级开发与研究[J];城市规划;2002年08期

10 程大林,李侃桢,张京祥;都市圈内部联系与圈层地域界定——南京都市圈的实证研究[J];城市规划;200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欧胜兰;吕耿;;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体系及动力机制初探——基于USAP城镇势力圈分析系统[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于涛方;;基于行业人口的环渤海地区区域结构研究[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3 于涛方;;成渝地区区域结构与整合[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张晓云;张年国;;基于区域的沈阳都市区空间范围界定——兼论都市区界定方法的比较[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赵渺希;;基于网络关联的长三角区域势力圈划分[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陈阳;;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演化研究——基于关联网络和价值区段的分析方法[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7 邹海燕;;长三角区域规划制定以来人口变动特征分析[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8 赵倩;;湖北省城市势力圈的划分及其动态变化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9 宫媛;师武军;郑向阳;张丽梅;;城市群发展的区域协调途径探讨——北美城市群经验及对环渤海城市群的启示[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10 宫媛;师武军;郑向阳;张丽梅;;城市群发展的区域协调途径探讨——北美城市群经验及对环渤海城市群的启示[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艳红;综合运输通道客运结构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金凤花;区域物流场的场效应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赵新正;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旭亮;从本地市场到新国际劳动分工[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姜丽丽;辽宁省港口城市空间格局及整合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阳;基于生活成本调整的真实产出和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适宜规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王伟;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集合能效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8 熊竞;我国特大城市郊区(域)行政区划体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雪梅;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仙德;基于企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优;广西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马轶秋;基于公路网络的城市腹地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曹玮玮;福建省城市经济影响区与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嘉;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生成、演进及其优化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杨r,

本文编号:20158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0158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2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