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板柱节点冲切破坏后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5 03:11

  本文选题:板柱节点 + 整体性钢筋 ; 参考:《建筑结构学报》2015年07期


【摘要】:完成12个钢筋混凝土板柱节点试件冲切破坏试验,通过改变剪跨比、纵筋配筋率和整体性钢筋布置方式,以期得到能够提高冲切破坏后承载力、避免连续倒塌的构造措施。试验结果表明,纵筋配筋率对承载力影响并不明显,纵筋较早发生锚固失效,对冲切破坏后承载力的贡献非常有限。整体性钢筋能够有效提高残余承载力和冲切破坏后承载力,剪跨比越大效果越明显。在大挠度情况下,整体性钢筋成为冲切锥体和剩余板的唯一连接,依靠整体性钢筋轴力的竖向分量和大挠度形成的力矩来抵抗外部竖向荷载的作用,试件破坏由整体性钢筋断裂或锚固失效控制,通过布置足量的整体性钢筋、提高混凝土强度以及增大钢筋保护层厚度等措施,可进一步提高冲切破坏后承载力。采用规范公式对试件冲切承载力和冲切破坏后承载力进行预测并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预测值相比试验值偏差较大。最后给出了冲切破坏后承载力的建议计算式和构造措施,为我国相关规范的编写提供参考。
[Abstract]:Twelve specimen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lab-column joints were subjected to punching failure tests. By changing shear span ratio, reinforcement ratio of longitudinal reinforcement and overall arrangement of reinforcing bars, the authors hope to obtain structural measures that can improve the bearing capacity after punching failure and avoid continuous collaps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inforcement ratio of longitudinal reinforcement has no obvious effect on the bearing capacity. The anchoring failure of longitudinal reinforcement occurs earlier, and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bearing capacity after shear failure is very limited. The whole steel bar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residual bearing capacity and the bearing capacity after punching failure, and the greater the shear span ratio is, the more obvious the effect is. In the case of large deflection, the integral steel bar becomes the only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unching cone and the residual plate. It relies on the vertical component of the axial force and the moment formed by the large deflection to resist the action of the external vertical load. The failure of the specimen is controlled by the fracture of the whole steel bar or the failure of the Anchorage. The strength of the concrete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protective layer of the steel bar can be further improved by arranging sufficient amount of the whole steel bar and increas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protective layer of the steel bar. The punching capacity of the specimen and the bearing capacity after punching failure are predicted by the standard formula.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test results shows that the predicted value deviates greatly from the experimental value. Finally, the proposed calculation formula and structural measures of the bearing capacity after punching failure are given,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compilation of relevant codes in China.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175,51338004)
【分类号】:TU37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易伟建;何庆锋;肖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倒塌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7年05期

2 易伟建;张凡榛;;钢筋混凝土板柱结构抗倒塌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2年06期

3 万墨林;大板结构抗连续倒塌问题(上)[J];建筑科学;199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益;陆新征;李易;叶列平;江见鲸;;楼板对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的影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2 陆新征;李易;叶列平;马一飞;梁益;;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方法的研究[J];工程力学;2008年S2期

3 阎石;王积慧;王丹;张亮;;爆炸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连续倒塌机理分析[J];工程力学;2009年S1期

4 李易;陆新征;叶列平;任爱珠;;混凝土框架结构火灾连续倒塌数值分析模型[J];工程力学;2012年04期

5 吴波;黄仕香;赵新宇;;混凝土框剪结构的落层倒塌碰撞试验[J];工程力学;2012年06期

6 蔡建国;王蜂岚;冯健;韩运龙;;建筑结构连续倒塌概念设计[J];工业建筑;2011年02期

7 于航;查晓雄;;钢管混凝土结构抗连续性倒塌性能研究[J];工业建筑;2011年06期

8 霍艳华;吴赵强;熊进刚;;结构抗连续倒塌试验方法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6期

9 张毅刚;周海涛;吴金志;;强震下单层球面网壳连续倒塌机理[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10 方圣恩;吴文灵;陈征锋;;框架结构连续性倒塌机制的静力分析过程[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福磊;建筑结构连续性倒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年

2 于航;钢管混凝土节点抗震与框架抗连续性倒塌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王多智;冲击荷载下网壳结构的失效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刘传卿;框架结构的连续倒塌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5 黄仕香;混凝土结构落层倒塌碰撞的试验研究与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方召欣;基于消能观点的结构鲁棒性分析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黄思凝;外廊式RC框架地震破坏及倒塌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8 刘红彪;底商多层砌体结构倒塌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9 李易;RC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10 徐俊祥;突发事故下结构的破坏及鲁棒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修订动态[J];工程质量;1999年01期

2 陈肇元;要大幅度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度[J];建筑结构;1999年01期

3 易伟建;何庆锋;肖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倒塌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7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福信;角桩对承台冲切破坏的分析与计算[J];武警技术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2 卢兴江;基础冲切破坏的简易计算方法[J];浙江建筑;1998年02期

3 林旭健;考虑弯曲变形的砼板冲切破坏机构[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4 朱宏平,邱小松,常恒光,赵文光;建筑联合体整体平移的基础处理技术[J];岩土力学;2003年01期

5 李剑群;;混凝土结构冲切破坏和剪切破坏的理解与辨析[J];四川建材;2009年02期

6 李慧;童雄;狄生奎;杜永峰;;基于ADINA的板柱连接冲切破坏的非线性分析[J];甘肃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7 郭峰,孙康,王爱民,曾继华;冲切破坏理论在浅埋溶洞顶板的利用探讨[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8 郭宏磊;;承台冲切破坏的空间桁架传力机理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9年01期

9 郦晓松,刘西拉;钢筋混凝土圆管柱冲切破坏的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1988年02期

10 王楠;吴建政;亓发庆;许振强;;黄河水下三角洲表层粉土的冲切破坏与残留楔体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曹声远;郭晓林;;钢筋砼冲切破坏机理及冲切强度理论[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二卷)[C];1990年

2 卢兴江;;混凝土基础冲切破坏的统一计算法[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8年

3 郭宏磊;黄丽;郑晓冰;;承台冲切破坏机理的有限元后处理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童雄;厚平筏板基础冲切破坏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6年

2 杨芸;钢筋混凝土平板结构冲切破坏与剪切破坏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9年

3 沈伟;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在桩承式基础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203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0203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3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