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高地应力脆性岩体中洞室群监测反馈分析的2个关键技术问题探讨

发布时间:2018-07-07 23:05

  本文选题:岩石力学 + 高地应力 ; 参考:《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年S2期


【摘要】:应力控制型破坏模式是高地应力脆性岩体中开挖的地下厂房洞室群常见的破坏模式,洞周松弛区就是开挖爆破和应力控制型破坏模式的产物。初始地应力作为洞周围岩变形和松弛区形成的主要外因之一,是围岩稳定分析的基础。本文对几种常用地应力反演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并介绍一种快速生成地应力场的方法,通过地应力反演结果的对比,发现该方法进行地应力场反演时,能较有效率地获得点逼近程度比较高且应力场分布规律符合常识的初始地应力场。还提出同时考虑位移监测资料和声波资料的洞周松弛区反演方法,该方法通过有限次修正洞周松弛系数,以实测位移和实测声波波速为目标,实现洞周松弛区的模拟。
[Abstract]:Stress controlled failure mode is a common failure mode of underground powerhouse cavern group excavated in high ground stress brittle rock mass. The relaxation zone around the hole is the product of excavation blasting and stress controlled failure mode. As one of the main external causes of rock deformation and relaxation zone around the tunnel, the initial in-situ stress is the basis of the stability analysis of surrounding rock. In this paper, several commonly used inversion methods of in-situ stress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and a method for rapid generation of in-situ stress field is introduced.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in-situ stress inversion, it is found that this method can be used in the inversion of in-situ stress field. The initial in-situ stress field with relatively high degree of point approximation and common sense distribution of stress field can be obtained more efficiently. A new inversion method for the relaxation region around the hole is proposed, which considers both the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data and the acoustic wave data. By modifying the relax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hole for a limited number of times, the simulation of the relaxation region around the hole is realized by taking the measured displacement and the measured acoustic wave velocity as the target.
【作者单位】: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水电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大型地下工程分中心;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分类号】:TU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明,刘志明;锦屏二级水电站三维地应力场反演回归分析[J];人民长江;2000年09期

2 张雪晶;张建海;吴数伟;;模拟洞周松弛圈的地下厂房洞室群开挖变形的反馈分析[J];水电站设计;2008年04期

3 李仲奎;周钟;徐千军;廖成刚;尹宏磊;张志增;程丽娟;刘中港;郭凯;;锦屏一级水电站地下厂房时空智能反馈分析的实现与应用[J];水力发电学报;2010年03期

4 李仲奎;戴荣;姜逸明;;FLAC~(3D)分析中的初始应力场生成及在大型地下洞室群计算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S2期

5 朱维申,李晓静,郭彦双,孙爱花,隋斌;地下大型洞室群稳定性的系统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0期

6 陈秋红;李仲奎;张志增;;松动圈分区模型及其在地下工程反馈分析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7 朱维申;杨为民;项吕;李晓静;郑文华;;大型洞室边墙松弛劈裂区的室内和现场研究及反馈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7期

8 程丽娟;李仲奎;郭凯;;锦屏一级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围岩时效变形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9 郭怀志,马启超,薛玺成,王大年;岩体初始应力场的分析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1983年03期

10 江权;冯夏庭;陈建林;张春生;黄书岭;;锦屏二级水电站厂址区域三维地应力场非线性反演[J];岩土力学;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焕春;王思敬;;深切河谷岩石力学问题与分析方法[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维申,孙爱花,隋斌;以二滩工程为背景的洞群开挖系统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2 艾凯;韩晓玉;李永松;;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地应力场回归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3 卢泳;马鹏;陈文华;;某水电站地下厂房区初始地应力场回归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4 王汇明;艾凯;刘元坤;;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地应力测试与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5 曾静;盛谦;唐景昌;;复杂地质结构下地下厂房布置方案的对比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6 郭锋;马震岳;金长宇;;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分析——基于神经网络和快速拉格朗日算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7 孙林锋;朱维申;张乾兵;马庆松;;地下洞群主厂房边墙裂缝带监测与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8 巨能攀;赵建军;黄润秋;孙传敏;;控制性结构面对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影响[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9 李永松;尹健民;艾凯;刘元坤;;地应力回归分析方法与工程应用实例[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6年04期

10 周洪波;付成华;;弹性和弹塑性有限元在溪洛渡水电站坝区地应力反演中的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明;罗周全;杨承祥;张保;鹿浩;;基于实测的采空区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马斌;戚蓝;郭磊;;基于模糊综合评判及遗传算法的初始地应力场反演[A];2008中国水力发电论文集[C];2008年

3 王慧娟;张建海;彭薇薇;佘鸿翔;;黄金坪尾水洞叉管段围岩稳定和加固措施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1年

4 娄延辉;王桂萱;张国强;马震岳;;基于遗传算法结合神经网络的围岩初始地应力反演[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理论与应用——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娄延辉;王桂萱;张国强;马震岳;;基于遗传算法结合神经网络的围岩初始地应力反演[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忠富;刘天鹏;郑德湘;;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三维初始应力场反演分析[A];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文集(2008)[C];2008年

7 刘忠富;刘天鹏;蔡洪亮;徐小武;;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三维初始应力场反演分析[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8 马启超;王宝林;;岩体地应力场的边界直接积分法[A];第一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及模型试验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9 马启超;王大年;;鲁布革水电站厂区区域地应力场有关的若干力学问题[A];第一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及模型试验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10 薛玺成;王大年;王伟;;岩体初始地应力场研究的新进展[A];岩石力学新进展[C];198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立鹏;锦屏二级水电站施工排水洞岩爆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郭小红;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风化槽衬砌结构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张耀平;矿山空区诱发的岩移特征及覆盖层冒落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柳群义;红层路堑边坡稳定性与防治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薛富春;富水黄土隧道隧底动力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张志增;横观各向同性岩体位移反分析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7 肖同强;深部构造应力作用下厚煤层巷道围岩稳定与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8 赵体;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临界加速度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刘高;高地应力区结构性流变围岩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10 胡斌;深切峡谷区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的动态数值仿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静涛;煤矿开采岩层与地表变形数值模拟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泽;大台煤矿深部原岩应力场及岩爆地质力学成因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航;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破坏过程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4 赵菲;绿纱矿岩质高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年

5 李楠楠;水工隧洞围岩力学参数反演及施工三维仿真[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6 杨峰;惠州地下水封储油洞库群围岩稳定性分析与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杨海锋;软弱夹层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黄吕卫;玛尔挡水电站坝肩高边坡工程地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杨永斌;基于BP神经网络的边坡岩体力学参数反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10 葛文杰;复杂条件下铝土矿开采及岩层采动规律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延新,蔡美峰,王克忠;三维初始地应力场计算方法与工程应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2 蔡毅;邢岩;胡丹;;敏感性分析综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3 陆家佑,,王昌明;根据岩爆反分析岩体应力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4年03期

4 李攀峰;张倬元;刘宏;崔长武;;某水电工程坝区地应力场综合评价[J];地球与环境;2005年S1期

5 胡斌,张倬元,陶连金;深切河谷区地应力场测试数据的统计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年03期

6 沈军辉,赵其华,李天斌,卫宏;官地水电站坝区缓倾角断裂成因研究[J];地质与勘探;2000年06期

7 谭以安;;岩爆烈度分级问题[J];地质论评;1992年05期

8 朱焕春,陶振宇;不同岩石中地应力分布[J];地震学报;1994年01期

9 王晓春,聂德新,冯庆祖;V型河谷地应力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2年02期

10 郭映忠;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工程区地应力场初步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199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晓静;深埋洞室劈裂破坏形成机理的试验和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少平;锦屏Ⅰ级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施工监测反馈分析[D];清华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宦祥林;刘新宇;;边界元法在位移反馈分析中的应用[J];工程兵工程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2 丁秀丽;董志宏;卢波;张风;邬爱清;;陡倾角沉积岩地层中大型地下厂房开挖围岩变形失稳特征和反馈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10期

3 刘允芳;刘元坤;许静;;非圆形洞室应力监测反馈分析的复变函数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2012年10期

4 朱维申;杨为民;项吕;李晓静;郑文华;;大型洞室边墙松弛劈裂区的室内和现场研究及反馈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7期

5 黄迪山;复杂参数振动的调制反馈分析[J];应用力学学报;1995年02期

6 张旷成,任澍华;太原长途电信枢纽大楼桩基工程反馈分析[J];西北地质;1994年03期

7 陈炳瑞;;岩石工程长期稳定性智能反馈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11期

8 张建海;胡著秀;杨永涛;魏进兵;邓建辉;;地下厂房围岩松动圈声波拟合及监测反馈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9 王翠霞;;规模养殖循环经济增长上限系统反馈分析[J];系统工程;2007年05期

10 姜谙男;曾正文;唐春安;;岩芯成饼单元安全度三维数值试验及地应力反馈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宦祥林;刘少江;;边界元法在位移反馈分析中的应用[A];边界元法在岩石力学和工程中应用会议文集[C];1987年

2 李仲奎;;时空双系列反馈分析及其在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中的应用[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3 刘孟;余鹏;荀志国;;基于ABAQUS的某水电站边坡破坏机理反馈分析[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研;地下工程岩体非线性行为预测识别的高斯过程模型与动态智能反馈分析[D];广西大学;2013年

2 傅少君;岩土结构仿真反馈分析的理论与实践[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郭凯;地下工程洞室群施工期反馈分析系统的构建[D];清华大学;2010年

2 刘少平;锦屏Ⅰ级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施工监测反馈分析[D];清华大学;2008年

3 陈良;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施工监测反馈分析[D];清华大学;2009年

4 裴建春;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原型观测资料反馈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065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1065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0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