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近代居住建筑研究
本文选题:郑州 + 近代居住建筑 ; 参考:《天津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近代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中的重要组成,较为集中的体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主要状况。作为近代建筑中数量较大的一种类型,近代居住建筑研究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郑州近代居住建筑,作为郑州社会由传统逐步转变到近代的重要表现,其建筑风格在不断演变和发展。由于郑州地区城乡间发展不均衡,各阶层居住建筑也有明显不同。本文以社会结构为线索,将其串联起来,以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为限,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对郑州近代居住建筑进行分析研究,成为河南地区近代居住建筑研究以及中国近代居住建筑研究的基础性工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由此产生的大规模建造活动导致大量近代居住建筑被损毁、破坏,近代居住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已逐渐引起政府的重视。本文在对近代居住建筑研究的基础上,以巩义刘镇华庄园为例,对近代居住建筑的保护进行总结。
[Abstract]:Modern architectur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which embodies the main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As a typ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the importance of modern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research is self-evident. Zhengzhou modern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a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Zhengzhou society changing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 times, its architectural style is constantly evolving and developing. Due to the uneven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Zhengzhou,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residential building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social structure as the clue, links it up, takes the period from the Opium War of 1840 to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n 1949 as the limit, through the massiv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the data collection,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research to the Zhengzhou modern residence building. It has become the basic work of the study of modern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in Henan and the study of modern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in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 large number of modern residential buildings have been destroyed and destroyed. The protection and reuse of modern residential buildings have graduall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government. Based on the study of modern residential building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tection of modern residential buildings by taking Liu Zhenhua Manor in Gongyi as an example.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2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第四届居住建筑能源与环境国际研讨会将于2007年举行[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5年06期
2 ;山东居住建筑执行65%节能标准[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06年06期
3 王昭俊;;第4届居住建筑能源与环境国际研讨会召开[J];暖通空调;2007年02期
4 杨春路;邸玮;张敏;;西安市五六十年代居住建筑研究[J];山西建筑;2007年14期
5 冯粤;李凯;;居住建筑传统借鉴[J];建材世界;2009年04期
6 何雨维;何斌;;浅谈成都市优秀近代居住建筑的保护[J];建筑与文化;2013年07期
7 赵喜伦;;试论村镇居住建筑的形式与风格[J];华中建筑;1988年01期
8 胡仁禄;;美国老年居住建筑发展概况[J];住宅科技;1990年10期
9 郑辟通;;德国居住建筑环境与技术[J];新建筑;1993年03期
10 ;居住建筑[J];世界建筑导报;199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玮;龙惟定;刘仲英;;上海未来居住建筑能耗预测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程极悦;胡承恩;;歙县明代居住建筑“老屋角(阁)”调查简报[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一辑)[C];1980年
3 闫祯;李飞;徐礼来;崔胜辉;;城市居住建筑碳足迹与节能潜力分析——以厦门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住房建设与社区规划)[C];2012年
4 李海承;李玉云;田英;陈桂营;;武汉市居住建筑节能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10年
5 李宁;;小区居住建筑的集中供冷供热[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2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2年
6 曹新彦;王华伟;;“绿色居住建筑体系”的思考[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7 邱童;徐强;杨建荣;王博;;上海居住建筑能耗水平研究[A];绿色设计 创新 实践——第5届全国建筑环境与设备技术交流大会文集[C];2013年
8 谭良斌;刘加平;;西部乡村居住建筑的能源与环境[A];绿色建筑与建筑物理——第九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4年
9 臧建彬;钱一宁;金甜甜;;基于居民用电总量的上海居住建筑夏季空调能耗分析[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白莉;陈朝;李锋;;执行“节能50%标准”与“节能65%标准”居住建筑供暖能耗比较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静;银川居住建筑披“保温外衣”[N];中国建材报;2006年
2 边文;沈阳居住建筑执行节能65%标准[N];中国建设报;2006年
3 辜清明;《居住建筑能效评价标准》编制研讨会在京召开[N];中国建材报;2008年
4 司林;唐山对居住建筑全部进行节能改造[N];中国建设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尹海明 实习生 彭岑昕 戴竺芯;80米以上居住建筑要建整层架空绿化层[N];南宁日报;2013年
6 记者 王龙飞;2015年末,,我省城镇新建建筑20%要变“绿”[N];山西经济日报;2013年
7 记者 马朝丽;对居住建筑全部进行节能改造[N];河北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刘云佳;老年居住建筑需重视设计科学性[N];中国房地产报;2010年
9 记者 吴文杰 通讯员 曹琳;湖北省新建居住建筑接受节能“体检”[N];中国建设报;2010年
10 记者 张江;我市明确居住建筑和非居住建筑间距[N];南昌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蒲清平;城市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与预测模型构建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2 王建辉;自然通风条件下高层居住建筑周围空气污染物扩散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桑国臣;西藏高原低能耗居住建筑构造体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4 Masoud Taheri Shahraein;伊朗居住建筑新型东西外墙构造节能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妍;西北地区农村居住建筑节能技术与示范工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浩;广州地区东西向居住建筑固定百叶外遮阳节能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铮;青海同仁河谷地区传统聚落与居住建筑气候适应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廉超;西安当代居住建筑地域性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胡园;长春市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居住建筑空间布局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4年
6 阮丹;间歇局部懫暖的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7 高源;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全生命周期节能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8 毛松平;基于武汉地区居住建筑的节能评价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5年
9 张潇月;河南现代城市居住建筑的发展和转型[D];郑州大学;2016年
10 孟丹;居住建筑室内外PM2.5及其重金属元素的关联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1086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108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