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预应力格构锚固体系格构梁内力分布规律模型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10 01:06

  本文选题:边坡工程 + 滑坡防治 ; 参考:《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年08期


【摘要】:通过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预应力格构锚固体系中格构梁在预应力作用下、滑坡发展过程中及滑坡极限状态的内力分布规律,并与倒梁法内力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格构梁各点应变在滑坡发展过程中逐渐增大,且存在2个极值点,正极大值位于跨中,负极大值位于节点,两者关系为节点处大于跨中;格构梁在跨中为外侧受拉,节点处为外侧受压;横梁应变呈左右对称分布,竖梁应变随加载呈上小下大分布;在预应力作用下,各横梁、各竖梁受力一致,但极限状态时,横梁从坡顶至坡脚受力依次增大,底梁内力明显大于顶梁;横梁竖梁受力不同,横梁节点弯矩大于竖梁节点弯矩;格构梁内力试验测试值与倒梁法理论值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两者在边跨部分较为接近,中跨部分差异较大,倒梁法不能很好反映梁中间位置的受力状态。研究结果可为格构锚固体系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Abstract]:Based on large-scale physical model tests, the internal force distribution of lattice beam in prestressed lattice Anchorage system is studi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lide and the limit state of landslide, an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calculated by inverted beam method.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ain at each point of prestressed lattice beam increases gradually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lide, and there are two extreme points, the positive maximum is in the middle of span, the negative maximum is in the nod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that the joint is larger than the middle of span. Lattice beam is externally pulled in the middle of span and under external compression at the joint. The strain distribution of the beam is symmetrical to the left and right, and the strain of the vertical beam is distributed greatly with the loading. Under the action of prestress, the stress of the vertical beam is the same, but in the limit state, the stress of the vertical beam is the same. The internal force of the bottom beam is obviously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top beam, the bending moment of the beam joint is greater than the moment of the vertical beam joint, and the distribution trend of the test value of the internal force of the lattice beam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the inverted beam method. The two methods are close to the side span part and the middle span part is quite different. The inverted beam method can not well reflect the stress state of the middle position of the beam.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lattice Anchorage system.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
【基金】: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1212011220145)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JM5004)
【分类号】:TU47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亚护;刘建坤;张玉芳;;预应力锚索框架内力计算的有限差分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2 李群;章广成;唐辉明;王亮清;;十字交叉格构梁内力分析与优化设计[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6年06期

3 宁万辉;王志俭;罗先启;张振华;;滑坡治理中格构梁内力矩阵分析法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0年05期

4 殷跃平;滑坡钢筋砼格构防治“倒梁法”内力计算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年06期

5 王志俭;宁万辉;赵家成;;锚杆格构系统格构梁内力计算方法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6 杨明,胡厚田,卢才金,廖小平;路堑土质边坡加固中预应力锚索框架的内力计算[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09期

7 肖世国,周德培;岩石高边坡预应力锚索地梁的一种内力计算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2期

8 朱宝龙,杨明,胡厚田,陈强;土质边坡加固中预应力锚索框架内力分布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4期

9 朱大鹏;晏鄂川;宋琨;;格构梁与边坡岩体相互作用机制及现场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1期

10 李德芳,张友良,陈从新;边坡加固中预应力锚索地梁内力计算[J];岩土力学;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英;吴志强;;SNS柔性防护网在黄山风景区边坡支护中的应用[J];安徽地质;2009年03期

2 蒋家龙;刘长平;张正;;特殊环境条件下某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方案研究及探讨[J];安徽地质;2011年04期

3 刘霁;陈建宏;周智勇;;预应力锚索-地梁结构在岩体中传力规律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年01期

4 丁福祥;马玉荣;叶少有;;安县赵家院子滑坡的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评价[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朱合华,刘庭金,郑国平,孙凯;预应力锚索围护桩支护方案可行性有限元分析[J];地下空间;2003年01期

6 肖世国;欧源;;硬岩边坡预应力锚索地梁坡体压力分析方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7 唐秋元;赵尚毅;郑颖人;周峰;施毅;;岩质边坡锚杆设计计算方法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8 许江波;郑颖人;叶海林;冯夏庭;;埋入式抗滑桩支护地震边坡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9 明娟;徐前卫;马静;金方方;;加锚直立岩质边坡渐进性破坏模型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10 田亚护;刘建坤;张玉芳;;预应力锚索框架内力计算的有限差分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雨非;郭新华;;四川某斜坡地质灾害的稳定性评价与治理[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中册)[C];2008年

2 李文勇;;浅谈SNS柔性防护网在山体高边坡中的应用[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3 炎杉杉;李五立;杨志勇;;汶川地震引发滑坡的形成机理及防治建议[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1年卷(下册)[C];2011年

4 李明;唐树名;邓安福;;路堑边坡锚固格子梁模型试验[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3年

5 潘健;朱姣利;陈红兵;;广东省韶关某黏质土坡滑坡治理方法[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6 何建友;盛初根;;深层土体位移监测在滑坡滑动面确定中的应用[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谭新平;徐张建;;陕北环境地质条件脆弱区黄土滑坡的勘察与治理[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李志清;胡瑞林;吴礼舟;;锚杆框架梁防护在膨胀土边坡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李志清;胡瑞林;;柔性防护在膨胀土路堑中的应用[A];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成钢;唐力明;张建国;石晓春;魏平新;邱洪华;谭明;;广东省GMS/CORS滑坡远程动态监测技术[A];广东省测绘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薇;残积层红黏土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王树丰;汶川地震滑坡微型桩防治工程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朱志刚;北京双大路碎裂岩质滑坡灾变机理及控制技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刘小丽;新型桩锚结构设计计算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5 肖世国;岩石高边坡开挖松驰区及加固支挡结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6 唐树名;碎裂结构岩体路堑边坡锚固机理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7 彭文轩;加锚岩土体稳定可靠度研究及工程应用[D];重庆大学;2004年

8 宋从军;路堑高边坡开挖变形理论及控制措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9 朱晗迓;破碎岩质边坡锚固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赵晓彦;类土质边坡特性及其锚固设计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勇;保山至腾冲高速公路全风化花岗岩边坡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向娟;通平高速公路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与防治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杜光波;十天高速公路变质岩边坡变形破坏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王想勤;锚索框架梁支护的计算与规律总结[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周志刚;预应力锚索格构梁加固边坡的优化设计及安全系数计算[D];浙江大学;2011年

6 刘世东;注浆与钢管微型桩组合加固滑坡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李岩;西藏公路人工高切坡超前支护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8 刘德功;高烈度地震区高陡边坡支挡结构[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9 柴卓;黄土边坡与抑制结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李跃;降雨入渗条件下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动态评价方法研究[D];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元丰,梁亚平;高性能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与泊松比[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田亚护;刘建坤;张玉芳;;预应力锚索框架内力计算的有限差分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3 张治强,张国,赵赤云,冯夏庭,林韵梅;边坡预应力锚固结构的实验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4 李明华;滑坡模型实验概况及其展望[J];中国科学院地学情报网网讯;1986年04期

5 赵华;边坡生态护坡结构稳定性分析及地基土的适宜性评价[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3年04期

6 许英姿,唐辉明;滑坡治理中格构锚固结构的解析解分析[J];地质科技情报;2002年03期

7 马迎娟,彭社琴,周斌;滑坡治理中预应力锚索格构梁内力计算方法对比分析[J];地质力学学报;2004年04期

8 江学良;曹平;杨慧;林杭;孟茁超;;格构梁与锚管注浆复合结构加固裂隙岩质边坡的应用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9 吴礼舟,胡瑞林,黄润秋,熊野生,宋继红,李志清;护坡格构与坡面相互作用的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5年02期

10 闫金凯;殷跃平;门玉明;;微型桩单桩加固滑坡体的模型试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小丽;新型桩锚结构设计计算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明;路堑类土质边坡锚固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2 李群;格构梁双参数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国;;预锚格构体系中不同锚固角的仿真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08期

2 王志俭;宁万辉;赵家成;;锚杆格构系统格构梁内力计算方法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3 谢连城;宋振熊;;关于隧道格构梁支撑的强度和稳定计算[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4 何健;李建国;;预锚格构体系中不同锚固间距的仿真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07年12期

5 蔡培;李建国;;预锚格构体系中不同锚固间距的仿真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08年08期

6 徐小华;;格构梁与锚索注浆复合结构在加固边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9年05期

7 宁万辉;王志俭;罗先启;张振华;;滑坡治理中格构梁内力矩阵分析法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0年05期

8 王志俭;万诚;赵家成;;格构梁刚度及地基变形模量对格构梁弯矩的影响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9 许英姿,唐辉明;滑坡治理中预应力锚索格构梁受力分析[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2年03期

10 张霞;时伟;;考虑锚杆切向拉力作用的格构梁内力计算与数值模拟[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赵志强;姜朋明;梅岭;;基于变形协调的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格构梁联合加固边坡稳定性分析[A];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3年

2 许英姿;桂树强;;格构梁在软岩边坡治理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会壮;周明杰;;论滑坡治理中格构锚杆工程质量监理与检验[A];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论文集[C];2005年

4 许英姿;;滑坡治理中格构锚固结构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朱彦鹏;李京榜;叶帅华;张强;;基于锚索格构梁支护结构的高边坡健康监测研究与分析[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4年

6 许英姿;姚海林;唐辉明;;格构锚固结构加固边坡的机理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志刚;北京双大路碎裂岩质滑坡灾变机理及控制技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立;混凝土格构锚固支护体系中格构梁的受力机理与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2 马立博;喷锚支护格构梁计算方法研究及三维有限元分析[D];青岛理工大学;2008年

3 张霞;预应力锚杆格构梁的改进计算方法研究及优化设计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怀志;预应力锚索格构梁受力分析[D];贵州大学;2009年

5 马迎娟;预应力锚索格构梁复合结构的模型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6 李群;格构梁双参数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

7 高洁;非预应力锚杆格构模拟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8 周志刚;预应力锚索格构梁加固边坡的优化设计及安全系数计算[D];浙江大学;2011年

9 王萍;预应力锚索格构梁体系的机理与设计方法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2年

10 周陶;滑坡治理中现浇钢筋砼格构梁与预应力锚索复合结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本文编号:21114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1114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8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