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酸碱溶液环境中软岩的崩解试验及能量耗散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06 16:39
【摘要】:基于不同p H值溶液中泥质页岩的循环崩解试验,得到了不同粒径范围颗粒百分含量随崩解次数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p H值较小时小粒径的颗粒百分含量普遍较大,且随着崩解次数的增加而增大,最终趋于稳定。基于能量耗散原理,建立了岩石单次崩解后新增表面能及循环崩解累积新增表面能的计算公式,重点论述了p H值变化对泥质页岩崩解过程新增表面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崩解循环次数的增加,岩石表面能单次增量越小,酸碱度变化对泥质页岩崩解表面能单次增量的影响较大;p H值越小,岩石循环崩解累积表面能增量越大,且趋于稳定所需的循环次数越少,说明酸性溶液有助于加速泥质页岩的崩解,碱性溶液对泥质页岩的崩解影响较小。最后,建立了泥质页岩崩解过程中能量耗散量预测的对数函数表征公式,分析认为,模型参数随p H值的增大基本呈相似的递减规律。
[Abstract]:Based on the cyclic disintegration test of shales in solutions with different pH valu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le percent content and disintegration times in different particle size ranges was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centage content of the particles with small particle size is generally larger when the pH value is small, and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disintegration times, and finally tends to be stabl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energy dissipation, the formulas for calculating the new surface energy after single disintegration and cumulative new surface energy after cyclic disintegration are established, and the influence of pH value on the new surface energy in the process of shaly shale disintegration i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disintegration cycles, the single increment of rock surface energy is smaller, and the change of pH has a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single increment of shale disintegration surface energy, the smaller the value of H is, the larger the cumulative surface energy increment of rock cycle disintegration is. The less cycles are needed for stabilization, the more acid solution helps to accelerate the disintegration of shales, and the less the effect of alkaline solution on shales disintegration is. Finally, a logarithmic function representation formula for prediction of energy dissipation during shales disintegration is establish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odel parameters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pH value.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1202195)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No.2012J05090) 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No.20123514120005)
【分类号】:TU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鄳益;广西覆盖型岩溶区土层崩解机理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1年03期

2 康天合;柴肇云;王栋;杨永康;李义宝;;物化型软岩块体崩解特性差异的试验研究[J];煤炭学报;2009年07期

3 赵忠虎;谢和平;;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传递和耗散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8年02期

4 谢和平,彭瑞东,鞠杨,周宏伟;岩石破坏的能量分析初探[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5期

5 乔丽苹;刘建;冯夏庭;;砂岩水物理化学损伤机制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10期

6 刘俊新;谢强;曹新文;胡启军;;红层填料路堤变形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S1期

7 吴道祥;刘宏杰;王国强;;红层软岩崩解性室内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8 张丹;陈安强;刘刚才;;紫色泥岩水热条件下崩解过程的分维特性[J];岩土力学;2012年05期

9 赵明华,邓觐宇,曹文贵;红砂岩崩解特性及其路堤填筑技术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3年03期

10 刘晓明;熊力;刘建华;赵明华;;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红砂岩崩解机制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雪颖;阮怀宁;贾彩虹;;岩石损伤力学理论研究进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2 马时强;;酉水隧道围岩大变形及支护结构数值模拟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3 柴柏龙;李晓红;卢义玉;康勇;冯卫强;陈凌云;;大跨度隧道围岩-支护体系稳定性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4 陶连金;蒯本秋;张波;;松散软岩巷道破坏的颗粒离散元模拟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5 刘小伟;谌文武;刘高;韩文峰;;引洮工程红层软岩隧洞TBM施工预留变形量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6 邓华锋;李建林;王孔伟;王乐华;朱敏;;“饱水-风干”循环作用下砂岩损伤劣化规律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7 左建平;柴能斌;周宏伟;;赋存深度对玄武岩变形破坏及能量特征的影响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8 刘石;许金余;刘军忠;吕晓聪;支乐鹏;;绢云母石英片岩和砂岩动态破坏过程的能量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9 刘小伟;谌文武;韩文峰;;浅埋红层软岩隧洞围岩变形特征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07年06期

10 王树仁,何满潮,金永军;拉力集中型与压力分散型预应力锚索锚固机理[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超;赵自豪;陈世江;伍永平;;西部深井软岩巷道围岩变形失稳的FLAC数值分析[A];2011年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亓荣强;;弱胶结软岩巷道支护实践与合理支护形式探讨[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上册)[C];2011年

3 宋丽;廖红建;韩剑;;软岩三维统一弹粘塑性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正才;;注浆加固技术在极软岩巷道支护中的应用[A];创新推动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建设和安全健康发展——2010年湘赣皖闽苏等多省(市)煤炭学会学术交流暨湖南省煤炭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骆银辉;李建华;;“三江”并流区大型水电站重大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浅析[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骆银辉;李建华;胡斌;;滇东北地区的软岩流变与边坡变形破坏[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徐国民;胡剑功;;一种特殊类型边坡——断层带边坡的变形失稳机理与防治对策[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8 金福喜;冯振;卿笃干;张可能;朱自强;;常吉高速沅水沿河段红砂岩边滑坡稳定性分析[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齐干;杨国兴;李兵;;西藏古格王国遗址地层特征及岩体特性研究[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田花永;;基于数值模拟技术的巷道毛硐尺寸设计[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风清;煤与瓦斯突出的物理爆炸模型及预测指标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猛;煤矿深部开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试验研究及其控制技术[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郭保华;循环加载下岩石裂隙变形与渗流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永安;滇中红层路堑边坡与路堤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邓华锋;库水变幅带水—岩作用机理和作用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刘立鹏;锦屏二级水电站施工排水洞岩爆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杨文东;复杂高坝坝区边坡岩体的非线性损伤流变力学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8 刘钦;炭质页岩隧道软弱破碎围岩大变形机理与控制对策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陈旭光;高地应力条件下深部巷道围岩分区破裂形成机制和锚固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徐望国;加筋强风化软岩粗粒土路堤填料工程性质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发强;新义煤矿三软煤层巷道围岩稳定与支护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桑培淼;注水强化松软煤壁稳定性的规律及工艺参数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魏明俐;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兆平;HS复合型软岩大断面硐室联合支护及施工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心广;济二煤矿深部巷道支护技术及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彭玉平;膨胀性充填裂隙水力特性数值模拟[D];郑州大学;2010年

7 张美政;复合结构柔性反底拱应用于软岩峒室稳定性控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徐建来;软岩巷道支护稳定性及数值动态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9 王占武;支护参数对隧道围岩影响的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10 陈千;高家梁煤矿巷道加固与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仵彦卿;地下水与地质灾害[J];地下空间;1999年04期

2 宗琦,杨吕俊;岩石中爆炸冲击波能量分布规律初探[J];爆破;1999年02期

3 丁文峰,丁登山;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前后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特征[J];地理研究;2002年06期

4 汤连生,王思敬;水—岩化学作用对岩体变形破坏力学效应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5期

5 张加桂,曲永新;三峡库区泥灰质岩石及其残坡积土化学成分及粘土矿物的定量研究[J];地质论评;2005年02期

6 谢和平,高峰,周宏伟,左建平;岩石断裂和破碎的分形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7 尹光志,张东明,代高飞,万玲;脆性煤岩损伤模型及冲击地压损伤能量指数[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9期

8 姚环;红砂岩强度的试验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5期

9 冯启言,韩宝平,隋旺华;鲁西南地区红层软岩水岩作用特征与工程应用[J];工程地质学报;1999年03期

10 张永安;李峰;陈军;;红层泥岩水岩作用特征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献民;高速铁路加筋过渡段静动力特性数值分析及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2 刘晓明;红层软岩崩解性及其路基动力变形特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丁涛;爆堆岩石块度分布的分形模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0年

2 张勇;南京红砂岩细观损伤演化特性及其本构模型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3 李斌汉;广州地铁工程复合式盾构施工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会芳;邵毅敏;徐金梧;;粗糙界面法向接触振动响应与能量耗散特性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4年04期

2 曾衍钧;李晓阳;丁志红;杜荣梅;;确定在体皮肤能量耗散数的方法[J];实验力学;1991年03期

3 袁常青,赵同军,王永宏,展永;有限体系能量耗散运动的功率谱分析[J];物理学报;2005年12期

4 夏昌敬;谢和平;鞠杨;周宏伟;;冲击载荷下孔隙岩石能量耗散的实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09期

5 朱泽奇;盛谦;肖培伟;刘继国;;岩石卸围压破坏过程的能量耗散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6 袁常青,赵同军,刘金伟,展永;有关系统能量耗散运动的功率谱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7 尹土兵;李夕兵;叶洲元;宫凤强;周子龙;;温 压耦合及动力扰动下岩石破碎的能量耗散[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8 陈建康,黄筑平;高三轴应力条件下粒子填充粘弹性材料的能量耗散[J];工程力学;2004年03期

9 罗文波;含缺陷物体形变过程中的能量耗散及其分形分析[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7年04期

10 朱震刚;郭丽君;尚淑英;;能量耗散技术探索液态物质结构的新进展[J];物理学进展;2006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朱震刚;郭丽君;尚淑英;;能量耗散技术探索液态物质结构的新进展[A];第八届全国内耗与力学谱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张宏剑;刘才山;;球盘多点碰撞系统实验研究与应用[A];第七届全国多体系统动力学暨第二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苏卫东;;液体暂态流动过程中能量耗散的特性[A];北京力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姚立宁;何军拥;张伟彪;李为洁;;纤维编织物混凝土能量耗散研究[A];工业建筑(2009·增刊)——第六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5 贾丽斯;陈栋;盘薇;薛郁;;道路瓶颈处交通拥堵的能量耗散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B水动力学基础[C];2014年

6 何才启;张俊乾;;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粘弹性频率响应分析[A];复合材料力学的现代进展与工程应用——全国复合材料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斌;基于能量耗散的金属疲劳损伤表征及寿命预测[D];西北工业大学;2014年

2 王伟;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土与结构接触面模型研究及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娜;基于能量耗散理论的疲劳试验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2 井晓茹;基于符号转移熵和平均能量耗散的睡眠分期分析[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683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1683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4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