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空间—建筑现象学视角下的建筑空间体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5 21:43
今天的建筑正逐渐失去体验,它们中很少能够进入诗的领域。现代社会随着自动化、视觉化的、图像化技术的膨胀,似乎一切都消解为单纯的显像,而建筑也似乎正在沦为纯视网膜的艺术。建筑师的创作大多仍在沿用现代主义的数理分析作为主导思想,将自己的设计原则构建在经过抽象或缩减的中性的数理表达之上,真实的“生活世界”被翻译为比例、功能、结构等抽象的分析范畴,科学的确定性、精确性和高效性导致生活世界的“意义抽空”。这种技术上对视觉图像的过分关注,创作上对抽象分析的过分强调,使得建筑师不再直接面对特定的场所,远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现象,也就不能直接去把握和感受真实的生活世界,建筑师创作的失去体验导致想像力的匮乏,图像的清晰度再高也不过是虚拟的体验,人们的身体感官正在失去知觉。这种主体真实体验的多重缺席直接导致人们所生活的物质世界难以激起人们对美好现实的欣赏与感受。 现象学被认为是“重返于物”,反对抽象化和心智的构造,是对人类丢失的意义的重新寻找,它主张认识事物要尊重现象本身,从直接直观的经验出发寻求事物的本质。现象学认为体验是真实知识的唯一来源,其观察描述的现象学方法就是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之上的。正是现象学第一次把人的主观体验提升到与科学实验里的观测一样的地位,同时又确保了它们都可以被公共的验证。因此从现象学的视角研究体验的建筑空间,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当下建筑体验性之弱的窘境。 本文所指的“体验”是指个体对于所处建筑关联域(空间、场所、历史文脉、地域文化、日常生活行为)的独特经历。是用身心去融入、去参与最后得以升华和共鸣的结果。体验在本文中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出现。它包括体验的主体和体验的客体。体验的主体即具体的自我意识存在的人,不是抽象的一般人。体验的客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空间与人的内在关联关系。它涉及到建筑空间环境与体验主体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渗透、相互共生、彼此交感的场所感的体验,即“建筑空间的场所体验”。二是建筑空间的物质环境,包括建筑空间的视觉形体、界面、材料色彩、构件、功能、场景事件等现实存在。主要通过体验主体的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的体验来实现,即“建筑空间的知觉体验”。另外,国内外的一些建筑师对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空间观、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困境、可能性和新颖性提出了挑战,在设计上为人们创造出得以为新知觉提供场所、条件和可能性的建筑。因此,他们的思想和作品都成为支持本论文观点的有效案例而被加以研究。他们当中有一些是建筑现象学理论的推崇者,比如霍尔、卒姆托、帕拉斯玛等。然而也有一些建筑师未必完全同意现象学的观念,但是他们对人和建筑的关系所持有的理解与现象学有着相同的态度。毕竟建筑现象学是一种思考方式,而不是某种流派,对相关建筑作品的界定也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建筑现象学”这一专业术语中。 综上,本文在前两章分别对课题研究背景和现象学背景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之后,第三、四章分别对建筑空间的场所体验和建筑空间的知觉体验进行了现象学的描述。空间体验的形成有赖于设计策略的把握,因此对体验性建筑空间的生成策略的探索成为第五章研究的重点。文章的最后,再次总结了绪论中所提及建筑学所面临的问题,并得出体验的设计观念对当下所面临的问题的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024
本文编号:2173639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02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背景
1.1.2 提出问题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确立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发展动态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4.3 章节概述
本章小结
第2章 现象学概述及其与空间体验的关联性
2.1 现象学的基本理论
2.1.1 现象学的概念
2.1.2 现象学的目的
2.1.3 现象学的意义
2.1.4 主要思想流派
2.2 建筑现象学
2.2.1 诺伯格·舒尔茨场所理论
2.2.2 斯蒂文·霍尔建筑现象学观点
2.3 空间体验
2.3.1 空间体验的本质
2.3.2 空间体验的基点
2.3.3 空间体验的影响因素
2.3.4 体验的哲学观
2.3.5 几种体验的感知模型
2.4 建筑现象学与空间体验的关联性
2.4.1 帕拉斯玛的《建筑七感》
2.4.2 斯蒂文·霍尔与现象区
2.4.3 拉斯姆森与《建筑体验》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空间的场所体验
3.1 场所的涵义
3.1.1 海德格尔的场所论
3.1.2 场所的形成
3.1.3 场所与空间
3.2 场所精神
3.2.1 场所精神的两个因素——“方向感”和“认同感”
3.2.2 家——作为存在源点的场所体验
3.3 场所的体验结构
3.3.1 鲜明的可印象结构
3.3.2 可意象性
3.4 锚固——场所的设计以北京当代MOMA为例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空间的知觉体验
4.1 知觉的基础心理学知识
4.1.1 知觉的释义
4.1.2 知觉的基本特性
4.2 梅洛·庞蒂的知觉论
4.2.1 知觉的首要性
4.2.2 意识、身体运动与空间
4.2.3 知觉体验
4.3 建筑空间的身体基本感官体验
4.3.1 视觉体验
4.3.2 听觉体验
4.3.3 触觉体验
4.3.4 嗅觉和味觉的体验
4.3.5 知觉体验的交互作用-联觉
4.4 超越感官的建筑空间体验
4.4.1 时间的体验
4.4.2 寂静的体验
本章小结
第5章 激发建筑空间感知体验的设计策略
5.1 材料
5.1.1 透明性
5.1.2 物质性
5.1.3 时间性与真实性
5.1.4 抽象性
5.2 细部
5.2.1 细部感知
5.2.2 细部表达
5.3 设计结合自然
5.3.1 水
5.3.2 光
5.3.3 声音
5.4 建筑师如何做
5.4.1 收集生活中的体验情境
5.4.2 将体验情境转译为空间剧本
5.4.3 空间剧本的节奏编排
本章小结
第6章 启示
6.1 对现状的反思
6.2 对国内建筑创作实践的启示
6.3 对国内建筑教育的启示
本章小结
附录1 论文各章节图片来源索引
附录2 论文各章节表格来源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强,黄天其;洞——一种有生命力的建筑造型语言[J];新建筑;2003年05期
2 周凌;空间之觉:一种建筑现象学[J];建筑师;2003年05期
3 周官武,王正明,姜玉艳;回归建筑自身——关于当代建筑发展走向的思考[J];华中建筑;2004年05期
4 张继平;环境·建筑[J];山西建筑;2004年22期
5 王妍;记忆中的档案 《20世纪建筑》[J];美术之友;2004年06期
6 支文军;同济建筑之路[J];时代建筑;2004年06期
7 周卓艳;;建筑现象学的方法论思考[J];山西建筑;2006年05期
8 严建伟;郭文波;;解读建筑的误区——由具象性释义建筑现象引发的思考[J];新建筑;2006年02期
9 杨豪中;;建筑现象的历史之轴[J];华中建筑;2006年06期
10 李冰;李桂文;;陵园建筑场所精神的探寻[J];建筑学报;2007年02期
本文编号:21736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173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