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基于内部孔结构的功能型混凝土研究初探

发布时间:2018-08-09 16:18
【摘要】:通过掺入大粒径球形高吸水树脂(SAP,super absorbent polymer),探索出一种基于内部孔结构的功能型混凝土(SFIC)制备方法.利用球形SAP对混凝土内部孔结构进行准确控制,从而赋予混凝土多种功能,探索了不同孔结构下混凝土的基本性能及功能原理.结果表明:球形SAP的大量掺入可显著延缓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的降低,促进混凝土后期强度的增长,同时还可显著降低混凝土的密度;通过在混凝土内部形成规则球形孔,使混凝土具备了保温隔热(导热系数可降至0.316W/(m·K))和吸声降噪(降噪系数可达0.348)等功能;球形SAP的掺入对混凝土的强度及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具有较显著的降低作用.
[Abstract]:A preparation method of functional concrete (SFIC) based on internal pore structure was explored by adding large diameter spherical super absorbent polymer),. The spherical SAP is used to accurately control the inner pore structure of concrete, which endows the concrete with various functions. The basic performance and functional principle of concrete under different pore structures are explo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ss incorporation of spherical SAP can significantly delay the decrease of relative humidity in concrete, promote the increase of the later strength of concrete, and decrease the density of concrete. The concrete has the functions of thermal insulation (thermal conductivity can be reduced to 0.316W/ (m K) and noise reduction coefficient up to 0.348), and the mixing of spherical SAP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ncrete, such as strength and elastic modulus.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后勤工程学院军事土木工程系;武汉纺织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217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4-Ⅳ-053)
【分类号】:TU5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发洲,邹定华,胡曙光,韩宏伟,徐华;轻集料取代碎石对混凝土强度和弹性模量影响的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张晏清;建筑废渣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性能[J];建筑材料学报;2003年01期

3 周富强;杨群;郭忠印;温学钧;;橡胶砂改性沥青混凝土力学与降噪性能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7年04期

4 廉慧珍,阎培渝;面对混凝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J];建筑技术;2004年01期

5 马保国;魏定邦;李相国;罗忠涛;张慢;刘新权;;低噪声沥青路面吸声特性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09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董刚;粉煤灰和矿渣在水泥浆体中的反应程度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捷;;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初步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4期

2 张开猛;蒋友新;谭克锋;;生态混凝土研究现状及展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1期

3 班明霞;冀鸿飞;苏刊;严志忠;张玲;;再生混凝土结构性能研究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4 曹万林;刘强;张建伟;张亚齐;尹海鹏;;再生混凝土低矮剪力墙抗震试验及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5 曹万林;张亚齐;张建伟;尹海鹏;;不同再生骨料取代率混凝土双肢剪力墙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6 王新娟;邓敏;;水泥基材料的收缩与膨胀剂收缩补偿作用探讨[J];材料导报;2006年08期

7 黄天勇;侯云芬;;再生细骨料中粉料对再生砂浆抗压强度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2期

8 侯景鹏,宋玉普,史巍;再生混凝土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J];低温建筑技术;2001年02期

9 张巍,杨全兵;混凝土收缩研究综述[J];低温建筑技术;2003年05期

10 许家玲,陆亚文,朱卫中;增钙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绿色混凝土[J];低温建筑技术;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建庄;黄啸;;再生混凝土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的应用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2 焦双健;魏巍;杜群乐;;一种海洋倾倒物利用技术及其在公路中的应用[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蒋正武;孙振平;;高性能混凝土中自身相对湿度变化与自收缩的研究[A];HPC2002第四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周静;;推广高性能混凝土的若干思考及意义[A];2007'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李跃峰;;对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的探讨[A];2008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暨第五届全国商品混凝土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子明;黄显智;裴学东;;混凝土材料完全循环利用的探讨[A];房建材料与绿色建筑[C];2009年

7 舒冬梅;;高吸水树脂对水泥性能的影响[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9)[C];2007年

8 邱慈长;王清远;何东;;地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实验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9 施养杭;彭冲;;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发展析议[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10 吴道尧;徐亦冬;;再生骨料的生产与质量标准初探[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俊强;石灰石粉作混凝土掺合料的性能研究及机理分析[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0年

2 刘润清;多因素影响下低温混凝土抗冻临界强度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石建光;再生骨料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和计算分析[D];上海大学;2011年

4 陶珍东;废弃混凝土机械力化学活化再利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郑芳宇;水泥混凝土材料过程工程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刘有志;水工混凝土温控和湿控防裂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7 孙跃东;再生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8 王增忠;基于混凝土耐久性的建筑工程项目全寿命经济分析[D];同济大学;2006年

9 奥兰尼(Akinkurolere Olufunke Olanike);再生混凝土(RAC)的特性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10 李九苏;基于活性粉末增强的混凝土再生利用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秀兰;再生细集料混合砂浆配合比及物理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刘秦;再生废砖粗骨料混凝土配合比及物理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张静;再生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余方;再生混凝土简支梁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5 彭有开;再生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6 苏明;再生钢管混凝土短柱受力性能分析[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7 周小二;混合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试验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8 夏京亮;桥用花岗岩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与耐久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付志恒;偏高岭土对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及显微结构的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龙秀海;废旧钢纤维橡胶改性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克仁,孙伟,贾艳涛,郭丽萍;水泥-矿渣-粉煤灰体系中矿渣和粉煤灰反应程度测定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张云升;孙伟;郑克仁;贾艳涛;;水泥-粉煤灰浆体的水化反应进程[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张福根,荣跃龙,周伟麟;粒径测量及用于磨料的各种颗粒仪器[J];中国粉体技术;2000年01期

4 吴中伟;高技术混凝土[J];硅酸盐通报;1994年01期

5 曹卫东,吕伟民,周海生;多孔弹性路面的降噪机理与评价方法[J];中外公路;2004年06期

6 沈旦申,张荫济;粉煤灰效应的探讨[J];硅酸盐学报;1981年01期

7 孙抱真,贾传玖,水翠娟;粉煤灰的颗粒形貌及其物理性质[J];硅酸盐学报;1982年01期

8 黄士元,李志华,程吉平;粉煤灰-Ca(OH)_2-H_2O系统中的反应动力学[J];硅酸盐学报;1986年02期

9 沈旦申,瞿秋云;粉煤灰物理序参量的系统化[J];硅酸盐学报;1992年04期

10 王培铭,陈志源,ScholzH;粉煤灰与水泥浆体间界面的形貌特征[J];硅酸盐学报;199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发洲;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2 李永鑫;含钢渣粉掺合料的水泥混凝土组成、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2003年

3 严捍东;废渣特性及其多元复合对水泥基材料高性能的贡献与机理[D];东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贾艳涛;矿渣和粉煤灰水泥基材料的水化机理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2 唐辉;石膏基吸声材料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仪群;;车削内曲线的靠模装置[J];现代机械;1990年04期



本文编号:21746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1746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b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