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MgO碳化固化土的冻融循环特性试验研究
[Abstract]:The freeze-thaw durability of activated Mg O carbonized solidified soil was studied by triaxial carbonation in laboratory. The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arbonized solidified soil under freeze-thaw cycling was tes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activated Mg O-solidified silt carbonized for 3 h could reach 5. The density and dry density of carbonated and cement-soil samples are almost unchanged under freeze-thaw cycles, and the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E50 of carbonated and cement-soil samples show a similar trend in freeze-thaw cycles, i.e. slightly decreased at first and then gradually increased. After six freeze-thaw cycles, the strength of solidified soil decreases from about 5 MPa to about 4.5 MPa, while that of cement soil decreases from 1.6 MPa to about 1.4 MPa after four freeze-thaw cycles. Both of them have good freeze-thaw resistance. Microscopic test analysis shows that magnesium carbonate formed by activated Mg O carbonate solidified soil is lost after freeze-thaw cycles. There are obvious changes, but the porosity of 0.1-1.0 micron decreases, the porosity of 1-30 micron increases, and the cumulative pore volume increases slightly, which is also the reason for the slight decrease of strength.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东南大学江苏省城市地下工程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9032)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2BAJ01B0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KYLX_0147)
【分类号】:TU4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定才;粉磨-搅拌一体化:中国商品混凝土产业的发展策略[J];混凝土;2003年02期
2 寇新,李金峰;煤炭是我国能源节约的重点[J];煤炭经济研究;2004年08期
3 李涛平;中国水泥工业能效现状和节能潜力报告[J];水泥工程;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悦;周昊;郝晓雯;;辽宁省二氧化碳排放现状调查及减排措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3期
2 胜杨,林军,沈湘林;CO_2减排新途径——土壤中CO_2固定的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3 汪鹏;赵黛青;;发电厂减排CO_2的技术选择及对比分析[J];能源与环境;2011年03期
4 刘竹;耿涌;薛冰;董会娟;;现代城市低碳路径与技术分析——沈阳市的案例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1年04期
5 佟贺丰;屈慰双;刘娅;;中国钢铁行业CO_2排放的系统动力学情景分析[J];高技术通讯;2010年05期
6 宁亚东;蔡靖雍;丁涛;;我国城市住宅能源消费特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7 温丹辉;;美国碳关税政策影响及中国对策分析——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J];系统工程;2012年12期
8 高秋虹;;双掺磨细矿粉和粉煤灰技术在商品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建材;2013年05期
9 黄蓓佳;;兼顾环境、经济与社会效应的节能技术可持续性评价研究——以南方建筑节能技术为例[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10 贺薇;杜广印;易耀林;刘松玉;经绯;崔牧;;变截面搅拌桩加固双层软弱地基承载特性[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姜克隽;胡秀莲;庄幸;刘强;朱松丽;;中国的能源与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和减排成本分析[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孙志刚;;我国掺合料及掺合料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展望[A];第二届中国商品粉煤灰及磨细矿渣加工与应用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友国;;中国贸易含碳量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4期[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经纬;广东电力低碳转型研究:路径、政策和价值[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王富平;低碳城镇发展及其规划路径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3 毛玉如;循环流化床富氧燃烧技术的试验和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4 陈珂;中国经济福利的动态及社会福利的可持续改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5 朱谦;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清洁发展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6 张树伟;基于一般均衡(CGE)框架的交通能源模拟与政策评价[D];清华大学;2007年
7 张晓萱;考虑环境约束的不确定性城市能源系统优化模型[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8 汪华剑;W型火焰锅炉燃烧检测与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姚云飞;中国减排成本及减排政策模拟:CEEPA模型的拓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10 王兆生;能源结构、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景云;混凝土搅拌站控制系统软件设计[D];郑州大学;2010年
2 丁平刚;不同层次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物质流分析[D];海南大学;2011年
3 康阿青;固定高浓度CO_2的微藻的培育与筛选[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4 夏德建;基于情景分析的发电侧碳排放生命周期计量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李宁;北京市3E-S(能源—经济—环境、安全)系统MARKAL模型研究开发[D];清华大学;2010年
6 罗胜;石化行业碳排放强度估算与减排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7 杨玉含;2000-2009年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分析[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成龙;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山东省低碳情景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邹琢晶;推广使用商品混凝土势在必行——商品混凝土技术经济分析[D];四川大学;2004年
10 张德英;我国工业部门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海斌;刘寒冰;高一平;方瑛;李长雨;;粉煤灰土冻融循环后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5期
2 覃丽坤;宋玉普;姚家伟;王玉杰;;海水中冻融循环后的混凝土在非比例加载下的双轴受压性能研究[J];工程力学;2009年01期
3 焦贵德;赵淑萍;马巍;;冻融循环后高温冻结粉土在循环荷载下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12期
4 张慧梅;杨更社;;岩石冻融循环及抗拉特性试验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5 詹炳根,孙伟,沙建芳,李天艳,曹鹏飞,邓敏,许仲梓;冻融循环对混凝土碱硅酸反应二次损伤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6 邴慧;何平;;冻融循环对含盐土物理力学性质影响的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9年12期
7 李春生;陈胜宏;何真;谷晓萍;;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结构寿命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年02期
8 毕贵权;张侠;李国玉;马巍;毛云程;穆彦虎;;冻融循环对黄土物理力学性质影响的试验[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9 曾华;张思思;;冻融循环对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的影响及处理措施[J];科技传播;2010年13期
10 慕儒;田稳苓;周明杰;;冻融循环条件下混凝土中的水分迁移(英文)[J];硅酸盐学报;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强;谢剑;吴洪海;;超低温冻融循环对混凝土材料性能的影响[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2年
2 覃丽坤;宋玉普;陈浩然;张众;于长江;;冻融循环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A];东北岩石力学与工程分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3 谢友均;许辉;龙广成;;混凝土在不同溶液中的抗冻融循环性能研究[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杨更社;张全胜;任建喜;蒲毅彬;;冻融循环条件下砂岩细观损伤特性研究[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立成;刘汉勇;;冻融循环后轻骨料混凝土双轴压压状态下的强度和变形性能研究[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6 杨全兵;;冻融循环条件下NaCl浓度对混凝土内部饱水度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分会七届二次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施嘉伟;朱虹;吴智深;吴刚;;冻融循环与荷载耦合作用下FRP-混凝土粘结界面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燕;申向东;;不同纤维掺量轻骨料混凝土冻融循环后力学性能及损伤量的研究[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8年
9 宣金琦;赵立群;陈宁;;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对预拌抹灰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商品砂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5th NCCM)[C];2013年
10 王立成;;不同特性混凝土冻融循环后双轴压压统一强度准则[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覃丽坤;高温及冻融循环后混凝土多轴强度和变形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2 张众;冻融及高温后混凝土多轴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3 慕儒;冻融循环与外部弯曲应力、盐溶液复合作用下混凝土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D];东南大学;2000年
4 商怀帅;引气混凝土冻融循环后多轴强度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王阵地;基于无损监测的钢筋混凝土劣化过程和机理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2年
6 陈妤;冻融循环与氯盐侵蚀耦合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劣化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7 周春生;寒旱区GCL防渗性能研究及相关机理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8 魏海斌;冻融循环对粉煤灰土动力特性影响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宁宝宽;环境侵蚀下水泥土的损伤破裂试验及其本构模型[D];东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庆;冻融循环与碱—硅酸反应对混凝土及砂浆体的复合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2 刘旭峰;冻融循环后混凝土抗压性能与短柱轴压性能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2年
3 苏伟;冻融循环对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及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长沙矿山研究院;2012年
4 化晋创;冻融循环条件下粗粒土填料的静、动力特性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4年
5 聂治平;混凝土早期冻融循环后渗透性能的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6 李晓媛;冻融循环条件下改性黄土力学性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7 连江波;冻融循环作用下黄土物理性质变化规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翟雪;海水中冻融循环后湿筛混凝土多轴强度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王潇;冻融循环条件下陕北府谷地区砂岩物理力学性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10 刘学波;湿筛大骨料混凝土冻融循环后多轴强度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758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175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