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合模型法的贯通节理岩体动态损伤本构模型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ynamic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jointed rock mass and the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of existing rock dynamic constitutive models, The dynamic stress in the de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jointed rock mass is regarded as the superposition of the static stress component and the corresponding dynamic stress component of the jointed rock mass. Among them, the static stress components of jointed rock mass are simulated by the series of three basic elements, including nonlinear element considering rock mesoscopic damage, joint surface closing element and shear deformation element, and the dynamic stress component is simulated by viscous element. The constitutive model of dynamic uniaxial compression damage of jointed rock mass is established. 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that shear failure often occurs along the joint plane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load, the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is modified by introducing the shear failure criterion of joint in the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Thus, the influence of joint shear strength on the model is considered better, and the constitutive model of uniaxial compression damage of jointed rock mass considering joint shear strength is established. Finally, the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and calculat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jointed rock mass under compression loading, and the influence of joint inclination on the peak strength of uniaxial dynamic compression of rock mass i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change of joint inclination angle, the tensile or shearing failure of rock mass, shear failure along the joint plane and the composite failure of the above two failure modes will occur in jointed rock mass. Accordingly, the dynamic peak strength of uniaxial compression of jointed rock mass varies greatly.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西藏大学工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土资源部深部地质钻探技术重点实验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河北承德钢铁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02113,4116200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9-2014-019)
【分类号】:TU4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Stochastic seismic wave interaction with a rock joint having Coulomb-slip behavior[J];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0年04期
2 ;Applications of rock failure process analysis (RFPA) method[J];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1年04期
3 王学滨;;节理倾角对单节理岩样变形破坏影响的数值模拟[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凌建明,孙钧;脆性岩石的细观裂纹损伤及其时效特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3年04期
5 单仁亮,薛友松,张倩;岩石动态破坏的时效损伤本构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11期
6 张平;李宁;贺若兰;;含裂隙类岩石材料的局部化渐进破损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10期
7 李夕兵;王卫华;马春德;;不同频率载荷作用下的岩石节理本构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8 陈新;廖志红;李德建;;节理倾角及连通率对岩体强度、变形影响的单轴压缩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9 朱道建;杨林德;蔡永昌;;节理岩体复合型多弱面软化模型的研究及实现[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10 曹文贵;赵衡;张玲;张永杰;;恒应变率下的岩石三轴动态变形过程模拟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君,吕和林,李安洪;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4期
2 钟卫;周德培;杨涛;冯君;;顺层岩石高边坡在卸荷条件下失稳长度的确定[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5期
3 张雪颖;阮怀宁;贾彩虹;;岩石损伤力学理论研究进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4 李建林;陈兴周;;岩体破坏准则及其参数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5 徐筠;赵明阶;;节理裂隙岩体渐进破坏机理研究综述[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6 李连崇;唐春安;梁正召;李根;;软弱夹层对深部地下洞室围岩损伤模式的影响[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7 罗志德;杜逢彬;侯亚彬;邱贤德;;建设工程地基基础岩土试验检测的技术途径[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8 胡宇庭;黄达;刘卫华;;三峡地下厂房岩体结构及围岩稳定性控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9 吕韬;梁莉;刘祥友;王登峰;傅翔;;层间接触状况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影响[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10 胡波;张楠;王思敬;陈俊生;;断续节理岩体模型试验及强度分析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达明;尚彦军;吴锋波;张巍;张翔;;基于矿物结构与钻探的花岗岩地质强度指标研究及应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林达明;尚彦军;孙福军;孙元春;吴锋波;刘志强;;岩体强度估算方法研究及应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3 祁生文;伍法权;;高地应力地区河谷应力场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4 张年学;盛祝平;李晓;李守定;赫建明;;岩石泊松比与内摩擦角的关系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5 周剑;张路青;胡瑞林;王学良;;大型结构面产状影响下应力波传播规律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6 周剑;张路青;王学良;;水平层状岩体边坡动力响应中的结构面效应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7 南世卿;张永坤;杨天鸿;;边坡岩体强度参数分析及稳定性计算[A];2011年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小林;王树仁;王梦恕;;爆破对围岩力学性质和稳定性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工程爆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吕晓聪;许金余;张龙;张磊;;大直径SHPB系统角闪岩的冲击动力试验[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10 孙强;秦四清;马平;;岩石蠕变的应力-应变比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猛;煤矿深部开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试验研究及其控制技术[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李刚;水岩耦合作用下软岩巷道变形机理及其控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郭保华;循环加载下岩石裂隙变形与渗流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永安;滇中红层路堑边坡与路堤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国富;高温岩层巷道主动降温支护结构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6 朱超;大瑞铁路罗家村隧道地质环境与工程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肖卫国;节理岩体本构模型和其细观力学方法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王辉;珠三角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非线性预测[D];吉林大学;2011年
9 宫凤强;动静组合加载下岩石力学特性和动态强度准则的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杨慧;水—岩作用下多裂隙岩体断裂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建武;含单一天然弱面岩石试样的力学特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仰强;石膏蠕变特性及矿房矿柱长期稳定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亚帮;膨胀性充填裂隙水力特性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徐义洪;渗流作用下深部矿场采动围岩的传热机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刘颖利;规则锯齿状结构面受力变形过程模拟[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6 李红卫;陡倾顺层岩质高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及防治措施的合理配置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0年
7 高亮;浅埋及软弱破碎围岩条件下大跨度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曾凯波;大冶铁矿露天采场高陡岩质边坡破坏机理及稳定性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0年
9 李开伟;云南大红山铜矿深埋巷道围岩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张川;套管钻井套管柱疲劳寿命预测分析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根德;岩石对冲击载荷的动态响应[J];爆炸与冲击;1982年02期
2 单仁亮,陈石林,李宝强;花岗岩单轴冲击全程本构特性的实验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0年01期
3 张继春;三峡工程基岩爆破振动特性的试验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1年02期
4 席道瑛,郑永来,张涛;大理岩和砂岩动态本构的实验研究[J];爆炸与冲击;1995年03期
5 杨海天,邬瑞锋;双向正交节理岩体的一个复合蠕变模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6 王旭昭,王洪勇,曲金洪;红透山铜矿岩爆灾害特征及其地质条件分析[J];地质与勘探;2005年06期
7 王学滨,赵扬锋,代树红,潘一山;地震块体模型的共轭剪切破裂带数值模拟[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8 唐春安,傅宇方,朱万成;界面性质对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破坏模式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J];复合材料学报;1999年04期
9 陈洪凯;唐红梅;;危岩主控结构面强度参数计算方法[J];工程地质学报;2008年01期
10 赵衡;曹文贵;李翔;;考虑应变率影响的单轴受压岩石动态变形过程模拟[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沈珠江;;科学抽象在岩土力学研究中的意义[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2 沈珠江;陈铁林;;岩土破损力学:基本概念、目标和任务[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平;裂隙介质静动应力条件下的破坏模式与局部化渐进破损模型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统立;方孝伍;张庆贺;;多层结构模型在节理岩体力学分析中的应用[J];勘察科学技术;2006年02期
2 张志刚;乔春生;刘勇;;节理岩体强度特征研究综述[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6年05期
3 牛斌;杨海天;;基于均匀化方法的斜交节理岩体复合本构关系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4 彭成佳;陈胜宏;;节理岩体的三维阶谱复合单元法初步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4期
5 刘成;王来贵;任昕;;节理岩体单孔抽注水渗流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7年02期
6 何则干;陈胜宏;;加锚节理岩体的复合单元法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8期
7 金李;卢文波;周创兵;孙金山;;开挖动态卸荷对节理岩体渗透特性的影响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S2期
8 陈新;杨强;;深部节理岩体塑性损伤耦合微面模型[J];力学学报;2008年05期
9 李丽娟;曹平;赵延林;;基于断裂理论的节理岩体等效弹模的研究[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付成华;周洪波;陈胜宏;;混凝土喷层支护节理岩体等效力学模型及其应用[J];岩土力学;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文德;;节理岩体的有限元分析[A];岩石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第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9年
2 金华;王媛;;多组贯穿节理岩体的扩展遍布节理模型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支国华;孙钧;;地震波在节理岩体中传播的半解析频域解的理论模型[A];岩石力学理论与工程实践[C];1997年
4 李仲奎;;层状节理岩体应力分析中的边界元法[A];水电与矿业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中国北方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文集[C];1991年
5 殷有泉;张彦山;;节理岩体稳定性分析的特征值方法[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6 杨长义;黄灿辉;;规则节理岩体破坏强度之研究[A];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7 保长汉;;节理岩体的随机本构关系[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1996年
8 保长汉;;节理岩体的自适应不连续位移法[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6年
9 周维垣;杨若琼;周力田;;坝基节理岩体稳定的三维弹塑性断裂有限元分析[A];第一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及模型试验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10 保长汉;陶振宇;;节理岩体的等效连续弹性模型[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三次大会论文集[C];199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卫国;节理岩体本构模型和其细观力学方法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刘远明;基于直剪试验的非贯通节理岩体扩展贯通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3 张秀丽;断续节理岩体破坏过程的数值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4 宋林;节理岩体中应力波传播的动力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5 张茂林;断续节理岩体破裂演化特征与锚固控制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6 袁海平;诱导条件下节理岩体流变断裂理论与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7 张志刚;节理岩体强度确定方法及其各向异性特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8 李树忱;断续节理岩体的无风格流形方法和实验研究[D];上海大学;2004年
9 秦楠;喷锚支护节理岩体的复合单元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10 杨为民;锚杆对断续节理岩体的加固作用机理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靓;节理岩体变形与强度特征的三维数值模拟[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2 秦娟;节理岩体的代表单元集合体的力学特性研究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0年
3 赵幸;基于能量原理的节理岩体裂纹扩展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4 黄妤诗;含填充节理岩体的单轴压缩试验及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5 汤明高;节理岩体高边坡稳定性研究及应用——以云南小湾水电工程6#山梁为例[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6 邢闯锋;冻融节理岩体损伤断裂特性及有限元分析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7 贺续文;基于离散单元法的节理岩体边坡稳定性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8 刘社豪;节理岩体等效本构关系研究及工程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凯;节理岩体裂纹扩展及锚固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0 肖宇;大孤山铁矿南帮节理岩体开采损伤特征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793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179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