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基于试验的串联隔震体系非线性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

发布时间:2018-08-15 17:18
【摘要】:为研究由铅芯橡胶支座(LRB)和钢筋混凝土(RC)柱组成的串联隔震体系(SIS)的非线性力学性能,以LRB的试验和SIS的振动台试验为基础,建立8组带LRB的SIS模型。首先用有限元软件MARC对LRB进行分析,LRB的等效刚度和滞回曲线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对8组SIS模型进行Pushover分析和不同幅值的循环荷载分析,研究SIS的力和位移曲线、特征承载力、刚度、阻尼比和破坏特点,分析RC柱的高宽比对SIS的特征承载力、刚度、阻尼比和破坏形式等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比SIS等效刚度的有限元分析结果和试验分析结果,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果表明,SIS的非线性力学性能受LRB力学性能影响较为明显,而当高宽比大于4时,RC柱对SIS的力学性能随着高宽比的增大影响逐渐增大,建议柱高宽比损伤限值3.5(含3.5)和安全限值5,为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nonline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eries isolation system (SIS) composed of lead-rubber bearing (LRB) and reinforced concrete (RC) column, eight SIS models with LRB wer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LRB test and SIS shaking table test. The equivalent stiffness and hysteretic curves of LRB are analyzed by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MARC. On this basis, eight groups of SIS models are analyzed by Pushover and cyclic load with different amplitudes. The characteristic bearing capacity, stiffness, damping ratio and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SIS are studi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 bearing capacity of SIS is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stiffness, damping ratio and failure form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of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the equivalent stiffness of SIS are compared, and the variation trend is basically the sam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online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IS are obviously affected by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RB, but the influence of RC column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I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aspect ratio when the aspect ratio is greater than 4.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damage limit value 3.5 (including 3.5) and the safety limit value 5 be provided for structural design.
【作者单位】: 兰州理工大学防震减灾研究所;兰州理工大学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北民族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978130,5117821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31920150019)
【分类号】:TU352.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巧荣,庄学真,刘文光,周福霖;夹层橡胶隔震支座全刚性性能、回转刚性及高压缩应力性能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4期

2 刘文光,李峥嵘,周福霖,三山刚史,冯德民;低硬度橡胶隔震支座基本力学性能及恢复力特性[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3期

3 张敏政,孟庆利,裴强;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动态稳定性和力学特性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5期

4 吴应雄;祁皑;颜学渊;;某首层柱顶隔震结构动力特性测试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6期

5 杜永峰;李慧;;叠层橡胶垫与RC柱串联隔震体系的随机屈曲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6 吴应雄;祁皑;颜学渊;;首层薄弱层框架结构的柱顶隔震性能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11年04期

7 杜永峰;吴忠铁;;考虑初始位移的串联隔震体系竖向承载力有限元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S2期

8 杜永峰;朱前坤;李慧;;串联隔震体系的大变形力学行为分析与试验[J];振动与冲击;2011年11期

9 周锡元,韩淼,曾德民,马东辉;橡胶支座与R/C柱串联隔震系统水平刚度系数[J];振动工程学报;1999年02期

10 马长飞;谭平;张亚辉;周福霖;;近场地震作用下考虑P-Δ效应的首层柱顶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振动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锡元,韩淼,曾德民,马东辉;组合橡胶支座及橡胶支座与柱串联系统的水平刚度计算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4期

2 刘文光,李峥嵘,周福霖,三山刚史,冯德民;低硬度橡胶隔震支座各种相关性及老化徐变特性[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6期

3 刘文光,杨巧荣,周福霖,冯德民;橡胶座非线性弹性回转剪切特性的理论和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1期

4 杜修力;韩强;刘文光;赵建锋;;方形多铅芯橡胶支座力学性能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2期

5 杨林;闫维明;周锡元;常永平;;软着陆保护橡胶支座隔震体系振动台试验研究与比较[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3期

6 刘海卿;王学庆;刘嘉;;SMA绞线-叠层橡胶复合支座振动台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3期

7 杜永峰;韩登;;地下室连梁对串联隔震系统稳定性的影响[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10期

8 杜永峰;李慧;;叠层橡胶垫与RC柱串联隔震体系的随机屈曲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9 杜永峰;杨静成;林治丹;寇巍巍;;串联隔震体系静力性能有限元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年04期

10 杜永峰;唐能;;串联隔震结构震损倒塌动态模型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杜永峰;朱前坤;李慧;;微分求积法在隔震支座非线性分析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2 米晓玲;谭平;沈朝勇;王光洁;王海明;涂伟荣;;高层建筑结构隔震设计方法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3 周坚;;也论橡胶支座与R/C柱串联隔震系统的刚度系数[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4 杜永峰;唐能;;近断层地震下串联隔震结构分析及倒塌仿真[A];第13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朱宏平;周方圆;袁涌;;建筑隔震结构研究进展与分析[A];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3年

6 杜永峰;王亚楠;李慧;;TMD-基础隔震混合控制体系随机响应分析[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前坤;串联隔震体系屈曲后屈曲及大变形力学行为[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2 张颖;层间隔震体系的减震机理与减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3 尹强;非线性橡胶隔震结构参数识别与损伤诊断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党育;复杂隔震结构的分析与软件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姚菲;新型复合隔震体系的试验、模拟及分析[D];湖南大学;2011年

6 刘文光;橡胶隔震支座力学性能及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7 张鹏程;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及其抗震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8 熊世树;三维基础隔震系统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张玉梅;钢筋混凝土烟囱作用效应及减震的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李钢;新型金属阻尼器减震结构的试验及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能;近断层多维地震激励下串联隔震结构倒塌模拟[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2 吴忠铁;叠层橡胶支座-RC柱串联隔震体系非线性力学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3 米晓玲;高层隔震结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4 曹京源;村镇房屋低造价隔震新技术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5 尹维祥;叠层橡胶支座稳定性及其受低温环境的影响[D];甘肃工业大学;2001年

6 彭利华;大型渡槽结构抗震及隔震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2年

7 姚云龙;叠层橡胶支座与悬臂柱串联体系动力稳定性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03年

8 侯鹏;夹层橡胶基础隔震结构动力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9 麦敬波;复合隔震体系研究[D];广州大学;2006年

10 雷丽;考虑楼板变形时平面非规则隔震结构的计算分析研究[D];广州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永峰;李慧;;橡胶支座与柱串联系统的动力稳定性分析的半解析解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S1期

2 张雄,刘浩吾;隔震支座的稳定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4年03期

3 刘文光,周福霖,庄学真,加藤泰正,三山刚史,冯德民,郑炳辉,李峥嵘;柱端隔震夹层橡胶垫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3期

4 周锡元,韩淼,曾德民,马东辉;组合橡胶支座及橡胶支座与柱串联系统的水平刚度计算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4期

5 刘文光,三山刚史,冯德民,周福霖;橡胶隔震支座竖向刚度简化计算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4期

6 张敏政,孟庆利,裴强;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动态稳定性和力学特性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5期

7 杜永峰,张恩海,李慧,吴永诚,赵国藩;隔震结构“小震不坏”的动力可靠度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5期

8 祁皑;层间隔震技术评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6期

9 杨迪雄,李刚,程耿东;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2期

10 杜永峰;李慧;金德保;党育;Billie.F.Spencer,Jr;;大震下被动与智能隔震结构动力可靠度的对比[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襄云;层间隔震减震结构的理论分析和振动台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辛晓鹏;郭晓辉;;不同隔震体系地震反应分析对比[J];四川建材;2011年01期

2 黄襄云,王清敏,丰定国,姚谦峰;自动复位基础隔震体系的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2000年03期

3 毛利军,李爱群;建筑结构基础隔震体系研究进展[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张新影;潘文;陶忠;白良;刘守斌;曾聪;;附加间隙式阻尼器复合隔震体系研究[J];福建建设科技;2008年05期

5 曾奔;周福霖;徐忠根;;有效地震动输入下基础隔震体系的响应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6 杜永峰;杨静成;林治丹;寇巍巍;;串联隔震体系静力性能有限元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年04期

7 杜永峰;韩登;;不同类型串联隔震体系竖向承载力对比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8 赵桂峰;马玉宏;张永山;;弹塑性缓冲限位与滞变-摩擦并联隔震体系参数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3年01期

9 宋天齐, 王为杰;结构隔震体系的选择和应用[J];工程抗震;1995年02期

10 李向真,周福霖;基础隔震体系加速度反应的频率特征分析及动态参数的选取[J];世界地震工程;199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光洁;谭平;金建敏;王海明;涂伟荣;米晓玲;;一种新型隔震体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2 张富有;刘汉龙;高玉峰;;串连组合基础隔震体系的简化计算方法[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杨树标;;砌体复合隔震体系研究[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4 姚谦峰;;建(构)筑物基础滑动隔震体系研究[A];第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3年

5 王焕定;赵桂峰;张永山;;梯队变刚度滞变-摩擦隔震体系抗震设计实用方法[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6 张富有;周海祚;何毅;;并联基础隔震体系轴力转移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敏;张志强;程文vl;彭飞;;不同场地土下并联基础隔震体系地震反应特征[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杜永峰;李慧;z浳∥,

本文编号:21848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1848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3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