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红黏土与混凝土接触面剪切特性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26 17:43
【摘要】:采用大型直剪仪进行红黏土与混凝土接触面的单向直剪试验,研究不同法向应力与混凝土表面、不同粗糙度条件下接触面的力学特性,对红黏土与混凝土接触面的应力、应变及破坏形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接触面粗糙度的增大,接触面的抗剪强度以及残余强度增大,黏聚力增大,内摩擦角减小;在剪切初始,法向位移随着切向位移的增大而减小,表现为剪缩,之后随着切向位移的继续增大,法向位移增大,表现为剪胀,剪胀速率基本相同;在剪缩阶段,剪缩速率随着法向应力或粗糙度的增大而增大;在剪胀阶段,剪胀速率也随着粗糙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法向应力的增大,剪胀速率基本不变。
[Abstract]:The unidirectional direct shear test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red clay and concrete was carried out by using a large direct shear apparatus.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interface under different normal stresses and concrete surfaces and different roughness conditions were studied, and the stresses of the red clay and concrete interface were studied. Strain and failure form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ear strength and residual strength of the contact surface increase, the cohesion force increases and the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roughness of the contact surface, and at the initial shear, the normal displacement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tangential displacement. The normal displacement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angential displacement, and the shear expansion rate is basically the same; in the shearing contraction stage, the shear shrinkage rat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normal stress or roughness; in the shearing expansion stage, the shear shrinkage rat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normal stress or roughness; in the shear expansion stage, the shear expansion rat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normal stress or roughness. The shear expansion rate also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roughness,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normal stress, the shear expansion rate is basically unchanged.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8514)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基金资助项目(2008G031-Q)~~
【分类号】:TU4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彭凯;朱俊高;伍小玉;张丹;;不同泥皮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力学特性实验[J];重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2 石熊;张家生;邓国栋;孟飞;徐进;刘蓓;;循环荷载作用下红黏土与混凝土接触面剪切特性试验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3 周爱兆;卢廷浩;刘尧;;土与结构接触面力学特性研究现状与展望[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4 石熊;张家生;彭状;王嵩;宋良良;;加筋粗粒土强度变形特性试验研究[J];矿冶工程;2014年04期

5 高俊合,于海学,赵维炳;土与混凝土接触面特性的大型单剪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J];土木工程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明;岩体结构面力学特性及其锚固效应的数值计算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怀忠;王汝恒;张桂富;郭文;贾彬;;土与结构接触面的本构关系与数值模拟[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5期

2 李雪峰;王建国;;土钉桩抗拔承载性能试验与仿真分析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3 马乾;陈政;;钻孔压灌混凝土单桩沉降的数值分析[J];安徽建筑;2011年05期

4 姜陈钊;;管桩竖向承载性状数值分析研究[J];安徽建筑;2012年02期

5 朱合华,刘庭金,郑国平,孙凯;预应力锚索围护桩支护方案可行性有限元分析[J];地下空间;2003年01期

6 周常春,邓安福,张明义,干腾君,潘晋;水平荷载下群桩前后土抗力分布的数值分析[J];地下空间;2003年01期

7 袁灯平,黄宏伟,马金荣;软土地基桩侧负摩阻力三维非线性数值分析[J];地下空间;2004年04期

8 杨林德;刘齐建;;土-结构物接触面统计损伤本构模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9 孟海;陈隽;李杰;唐光武;郑罡;;地下管线-土非一致激励振动台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10 郭海柱;张庆贺;;土与结构接触面模型的对比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黎明;濮家骝;;土与结构物接触面数值模拟[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2 金宝宏;马彩霞;简政;;桩-土三维等厚度接触单元模型及其工作性状[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3年

3 沈慧萍;束一鸣;;土与构件(织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A];全国第六届土工合成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大坝应力变形分析[A];水布垭面板堆石坝筑坝技术[C];2010年

5 卢华喜;;三维桩土动力接触模型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6 殷宗泽;;高土石坝应力变形分析[A];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7 赵锡宏;刘国楠;;基坑开挖与地下工程[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应宏伟;;软土深基坑中工程桩的效应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施晓春;许祥芳;裘滨;龚晓南;;水平荷载作用下桶形基础的性状[A];地基处理理论与实践——第七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张丙印;于玉贞;张建民;;高土石坝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甄晓霞;大跨径钢桥桥面铺装体系力学行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姚锦宝;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轨道交通引起的环境振动及隔振措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章荣军;土体开挖引起的邻近受荷桩基附加响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陈辉;超高层建筑桩基础承载性能的试验研究与模拟分析[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5 徐望国;加筋强风化软岩粗粒土路堤填料工程性质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韩超;强震作用下圆形隧道响应及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孙冬明;采动区送电线路铁塔力学计算模型及塔-线体系共同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8 马立秋;爆炸荷载下城市浅埋隧道动力离心模型试验和数值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9 雷红军;高土石坝粘性土大剪切变形条件下渗透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10 王光进;超高台阶排土场散体介质力学特性及边坡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通阳;基于ABAQUS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三维应力应变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柳东委;土工格栅在六潜高速公路中处理桥头跳车应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齐平;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及沉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谢守鹏;斜顶桩板桩承台驳岸结构数值模拟[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建华;降雨条件下膨胀土与土钉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李剑强;大直径薄壁筒桩土芯性状及对竖向承载力贡献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李涛;软土深基坑隔断墙保护邻近建筑物的效果和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赵三青;粘土固化注浆胶结复合体力学性能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9 刘美思;斜向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力学性能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10 周继芳;橡胶水泥土桩复合地基与上部结构作用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毅;董洁霜;;贵州红黏土路用工程性能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2 车新觉 ,邹竹荪 ,郭春茂;三峡工程船闸开挖高边坡稳定问题的静力地质力学模型实验研究[J];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报;1986年01期

3 韩军,丁秀丽,朱杰兵;岩土锚固技术的新进展[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1年05期

4 张治军;饶锡保;丁红顺;吴良平;;不同含水率泥皮对接触面力学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7年05期

5 杨果林;黄向京;周春梅;孙再章;;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红黏土地基载荷试验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6 孙秀山,黄立新,刘应华,岑章志;二维正交各向异性结构弹塑性问题的边界元分析[J];复合材料学报;2005年03期

7 张强勇,向文,朱维申;节理岩体能量损伤本构模型与工程应用[J];工程地质学报;1999年04期

8 伍法权;中国21世纪若干重大工程地质与环境问题[J];工程地质学报;2001年02期

9 杜时贵;胡晓飞;王驹;徐健;;甘肃北山地质处置库围岩节理抗剪强度经验估算[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4期

10 胡波;杨志荣;刘顺桂;王思敬;刘海宁;;共面闭合断续节理岩体直剪强度特性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伟;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土与结构接触面模型研究及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2 杨明;岩体结构面力学特性及其锚固效应的数值计算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瑞潜;谢康和;陈先华;钱维标;;水泥和粉煤灰加固红黏土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6年07期

2 钱征宇;;红黏土地区铁路工程的主要技术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铁路;2007年02期

3 林世文;兰荣旺;;大连红黏土形成期研究[J];岩土工程技术;2008年02期

4 郭素兰;;韶关红黏土特征及其地基处理措施[J];山西建筑;2009年23期

5 侯军;;红黏土在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及对策[J];山西交通科技;2011年01期

6 阳东升;黄质宏;;六盘水地区红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工程特征[J];山西建筑;2008年35期

7 方薇;杨果林;余敦猛;;武广客运专线红黏土变形特性的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08年09期

8 张林锋;肖欣;李辉;;桂林红黏土微结构特征分析[J];山西建筑;2008年31期

9 罗贵川;殷天平;;碳酸盐岩风化残积层红黏土的边坡稳定性[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9年03期

10 方薇;杨果林;;武(汉)广(州)客专武汉—韶关段红黏土工程特性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孔思丽;曹小兵;;贵州红黏土地区工程问题及基坑变形特性[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2 张辉;赵炳梓;张佳宝;;我国南方地区红黏土去除病毒能力研究[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3 郭培玺;俞缙;陈俊生;;损伤理论在水泥红黏土试验研究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王为才;中国地质专家破解几内亚红黏土秘密[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2 郑卫东;寒冷季节养猪两巧法[N];河南科技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方薇;残积层红黏土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亮亮;客运专线红黏土地基固结变形及桩网加固机理现场试验[D];中南大学;2010年

2 蒋正国;纤维红黏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余再西;有机酸对红黏土置换水泥土桩的腐蚀性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056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2056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5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