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兰州城市宜居性评价及其空间特征

发布时间:2018-09-11 11:08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宜居性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研究的热点。基于问卷调查、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及聚类分析法,选取设施完善度、出行便捷度、居住安全度、环境健康度、景观优美度和居民归属感6个一级指标和27个分指标,建立城市宜居性综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兰州市主城区内的48个街道和1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从市区层面、分区层面和片区层面3个空间尺度,对兰州市宜居性进行了系统评价,以期为兰州城市建设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兰州市宜居性总体水平不高,市区层面上受河流山体的提升作用,宜居性整体呈带状分布;分区层面上东西部差异明显。其中,城关区宜居性最好,七里河最差;片区层面受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呈"多中心"分布格局。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livability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urban development research. Based on the method of Arc GIS spatial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six primary indexes and 27 sub-indexes were selected, including facility perfection, travel convenience, residential safety, environmental health, landscape beauty and residents' sense of belonging.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of urban livability is established. On this basis, taking 48 streets and 1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zone in the main urban area of Lanzhou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livability of Lanzhou was systematically evaluated from three spatial scales: urban level, district level and district level.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Lanzhou city constru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livability in Lanzhou is not high, and the livability of Lanzhou is in the form of zonal distribution due to the promotion of river mountain body in the urban area,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is obvious at the regional level. Among them, Chengguan District is the best, Qilihe is the worst, and the area level is affected by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showing a "multi-center" distribution pattern.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61028)
【分类号】:F299.2;TU984.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静;尹卫红;张景秋;;宜居城市与北京城市居住适宜性评价[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宁越敏,查志强;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规划;1999年06期

3 张文忠;;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3期

4 李业锦;张文忠;田山川;余建辉;;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3期

5 张文忠;;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J];地理科学;2007年01期

6 焦华富;吕祯婷;;芜湖市城市居住区位研究[J];地理科学;2010年03期

7 谌丽;张文忠;李业锦;;大连居民的城市宜居性评价[J];地理学报;2008年10期

8 李雪铭;刘巍巍;;城市居住小区环境归属感评价——以大连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6年05期

9 任学慧;林霞;张海静;张文忠;;大连城市居住适宜性的空间评价[J];地理研究;2008年03期

10 孟斌;尹卫红;张景秋;张文忠;;北京宜居城市满意度空间特征[J];地理研究;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波,饶家渝;我国住宅小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概况[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1年02期

2 佘龙;留下历史的足迹——大慈寺历史文化保护区现状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2期

3 刘铮;李莉萍;赵惠敏;;技术整合与建筑创新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2期

4 宋桂杰;陈星;郭红霞;;校园环境空间的使用后评价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5 宋岭;张少伟;李志民;;小区级城市居住形态架构浅析——以郑州市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6 陈雨露;周波;龚洪;程耀;周翎;;与环境共生共融——从空间特质看川西林盘的生态意义[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7 宋岭;张少伟;李志民;;住区居民活动特性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影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8 吴强;居住文化透视[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9 刘晨阳,杨培峰;关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人文思考[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冯念军;;人居环境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与伦理学[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荣里;;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的建筑文化思考[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王树声;;城乡规划中历史环境营造智慧的保护与继承[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3 安玉源;王晨;;甘南藏族传统民居的生态适应性[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4 陈勇;;四川西部山区民族聚落生态分区研究[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魏伟;石培基;冯海春;王旭峰;;干旱内陆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以石羊河流域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6 徐涵;李枝坚;蔡春;宋延鹏;李欣;;宜居建设的政府考核推动探索——广东省创建宜居城乡工作绩效考核工作的思考[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蔡春;徐涵;马向明;李建平;宋延鹏;;以考核推动宜居城乡建设探索——《广东省创建宜居城乡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制定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高相铎;张树森;张勇;董乃斌;;天津市都市区生态绩效与规划对策[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游小文;边克克;温莹蕾;;城市边缘住区空间设计研究——以济南九曲国际社区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刘洪涛;钱广祺;;城市山地改造与规划——记梧州“三冲”改造规划[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王丹;制度变迁背景下上海居住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彭亮;中西方家具设计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张志奇;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环境艺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6 闫晓云;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结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7 冯斐菲;让旧城的魅力再现[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8 于东明;鲁中山区乡村景观演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9 付博;基于GIS和遥感的长春市宜居性环境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玲;功能平衡目标下城市住宅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静;尹卫红;张景秋;;宜居城市与北京城市居住适宜性评价[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俞路;张善余;;近年来北京市人口分布变动的空间特征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3 李向北,魏莹;论住宅小区环境中的场所精神[J];重庆建筑;2004年S1期

4 吴良镛;关于人居环境科学[J];城市发展研究;1996年01期

5 任致远;关于宜居城市的拙见[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4期

6 李丽萍;郭宝华;;关于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2期

7 陈浮;城市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2000年07期

8 董昕;城市住宅区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规划;2001年02期

9 邢兰芹,王慧,曹明明;1990年代以来西安城市居住空间重构与分异[J];城市规划;2004年06期

10 吴良镛;芒福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J];城市规划;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康;;宜居城市:如何认识和评价[J];北京规划建设;2007年01期

2 谷树忠;;山地住宅的宜居性与生态保护[J];今日国土;2007年01期

3 董晓峰;郭成利;刘星光;刘理臣;;基于统计数据的中国城市宜居性[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4 游志远;侯典安;;山东半岛城市群宜居性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5 王颖;吴r,

本文编号:22365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2365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4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